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格哈德·埃特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格哈德·埃特尔
Remove ads

格哈德·埃特爾(德語:Gerhard Ertl,1936年10月10日),德國物理學家物理化學家,在柏林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弗里茨·哈伯研究所英語Fritz Haber Institute of the Max Planck Society從事研究工作,2007年因為對表面化學研究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快速預覽 格哈德·埃特爾Gerhard Ertl, 出生 ...
Remove ads

早年生活

埃特爾1936年10月10日生於德國斯圖加特,1955年至1957年間在斯圖加特大學就讀,他亦曾在巴黎大學(1957年-1958年)和慕尼黑大學(1958年-1959年)就讀。1961年他在斯圖加特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65年在慕尼黑工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教學工作

完成博士課程後,埃特爾在慕尼黑工業大學擔任講師(1965年-1968年),1968年至1973年間在漢諾威大學出任教授,1973年至1986年轉往慕尼克大學物理化學學院任教。1970至1980年代,他亦曾在加州理工學院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柏克萊加州大學任客座教授。1986年,他成為柏林自由大學和柏林工業大學的名譽教授,同年出任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弗里茨·哈伯研究所英語Fritz Haber Institute of the Max Planck Society物理化學系主任,直至2004年退休。1996年起,他成為柏林洪堡大學的名譽教授。 [1]

研究工作

埃德爾因對分子層面機制的研究而聞名,他發展出一套固體表面化學,尤其是氣固表面化學反應過程,的研究方法。他在高真空條件下,用LEED(低能電子散射)研究氫原子在金屬表面吸附。他的研究直接啟發了人們對於催化反應的了解。他最著名的研究或者可以包括氨合成,和一氧化碳在鉑表面的氧化。但是他發展出來的方法學,廣泛的影響了表面化學的進展,而實際影響,可以包括農業,半導體,以及異相催化。

他在1998年與柏克萊加州大學的加博爾·A·紹莫爾堯伊因為對表面化學的貢獻而共同獲得沃爾夫化學獎。2007年,他因為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價「他的研究有助了解『鐵為什麼會生鏽』、『燃料電池和汽車中的催化劑如何工作』、『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如何被破壞』」。[2][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