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椅仔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椅仔姑,或稱椅子姑、三姑,是臺灣傳說中已故的一名三歲女童魂魄,過去人們會在上元節、上巳節、中秋節的夜晚,以類似扶乩方式用椅子向她問事求卜。
傳說
臺灣相傳此女是被嫂嫂家暴虐待至死的三歲女童,因死時仍坐於竹椅上,故爲後人喚作「椅仔姑」[1]。臺灣民間認為此女與陳姑娘、阿秀姑娘皆是三位專門保護養女的守護靈,生前都是別人家的養女或童養媳 ,皆受盡虐待而死,差別在前者是兒童虐待打死後埋在豬舍、陳姑娘投河自殺、阿秀姑娘投湖輕生[2]。
華人地區類似的傳說與儀式有廣東、福建、臺灣鹿港習俗,是在中秋節用菜籃為扶乩道具的籃姑[3][4][5]、閩南習俗在中秋節用飯匙作扶乩道具的姑仔[6][7]等等。學者認為這類皆是由廁神紫姑習俗所演變而來[8]。
《戲說台灣》在2011年將椅仔姑的傳說改編拍為同名戲劇。
儀式
在台灣日治時期的台北市依舊可見到此儀式[9]。台灣人主要是在農曆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八月十五晚上進行。鈴木清一郎認為此等儀式有追悼亡者之含意在內,學者記載認為帶有遊戲的成份較多[10]。
儀式稱為「迎椅仔姑」[8]、「關椅子姑」[9]、「關椅仔姑」[8]等。一說閩南語的「關」,可指陰陽間的關卡,是進入陰間,人與鬼神聯絡之意[11];另一說,朱介凡認為「關」同於觀神的「觀」[8]。也有人稱「關(觀)三姑」,但池田敏雄在《民俗臺灣》表示有臺灣人把兩者弄混,經他詢問過臺北萬華老婦,「關三姑」與「關椅仔姑」的儀式與用途並不同,前者是問陰間事,後者是占卜[12]。三姑在「關三姑」是作為引導活人靈魂入地獄探望親友的角色[13]。福建的文獻也記載「觀三姑」是種觀落陰[14]。
連雅堂在《雅言》記載:「中秋之夕,小兒女集庭中,兩人扶一竹椅,上覆女衣一襲,裝義髻,備鏡奩、花米、刀尺之屬;焚香燒紙,口唸咒語,以迓紫姑(臺人謂之:椅仔姑)。至則其椅能動,問以吉凶則答;如聞呼嫂聲,則神忽止。或曰:紫姑,某氏女,為嫂所虐,殺而埋諸豬欄,故向是處以迓;聞呼嫂而驚走也。」
王國墦《臺北市歲時紀》紀錄台北市人會將小竹椅四足朝上,再將飯匙畫上人的眼、耳、筆、舌,簪以紅花綁在椅上,以竹篾為圈,上加紅彩,前覆空水桶,上置胭脂、水粉、香花、水果、剪刀、尺等物[8]。小竹椅是代表該名女童[13]。兩女子分提四個凳腳,輕輕同聲以臺灣閩南語反覆咒唱某歌謠,直到感到椅子沉重時,便是椅仔姑降臨。觀眾可問事,椅子就會以敲擊表示回答,但人們不可說到「嫂」字,不然就會離去[8]。也有地方是需要三位少女,兩位扶椅,一位唱咒,並且傳說三位少女不是處女的話,那麼三姑的亡靈就不會來,椅子也不會搖擺,因之女性們在作此術時,也在考驗貞操[2]。
《南洋商報》報導台灣人在上元節用一小竹椅上紮一件少女的衣服,另置以一個盛滿的水桶,以兩名少女扶椅至豬圈或廁所,燒香與紙錢,招請椅仔姑,然後回到庭院,互念某歌謠,直到椅子搖動,就可問事,但只問年歲而已[15]。這類似山東莒縣上元節習俗,也同樣到豬圈以竹椅迎紫姑[16]。
Remove ads
歌謠
用來招喚椅仔姑的歌謠在臺灣各地略有不同,有些及提椅仔姑是三歲,並且描述穿着、祭品。
有些並沒提椅仔姑是三歲。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