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楊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楊鶴(1575年—1635年),字修齡,號弱水[1],湖廣常德衛(今湖南常德)人,軍籍,祖籍直隸建平(今安徽郎溪)[2]。明末政治、軍事人物。官至兵部侍郎、陝西總督。
生平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湖廣鄉試第三十九名舉人,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三甲四十五名進士[3]。授雒南縣知縣,三十三年調長安縣。三十八年考選,萬曆四十年(1612年),擢授浙江道御史,上疏請東宮講學,又言時事憂危者七,多切時弊[4]。不久,出督兩淮鹽法,四十四年巡按貴州,當其時貴州土司相亂,土地、戶口、貢賦雜亂,朝廷難以節制管理,楊鶴上任後,傳檄讓當時勢力最大的貴州土官水西安氏盡數清查戶籍稅賦,查明貴州土官姓名和承襲的原由曲衷,把資料全部上交有關部門,於是自此簿牒始明,奸弊易核[5]。數年後還朝。
楊鎬在遼東四路兵敗,楊鶴推薦熊廷弼、張鶴鳴、李長庚、薛國用、袁應泰,使遼東軍備大振,邊患稍息[6],但楊鶴為官直言不諱,結果被高官所忌,引疾去職,又逢丁外艱守制。天啟初,起復四川道御史,二年巡視京營,三年升大理寺左寺丞,本年升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四年(1624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尚未上任,又丁內艱去職。熊廷弼在廣寧兵敗,魏忠賢以此為藉口,將楊鶴除名。
崇禎元年(1627年),召拜左僉都御史,進左副都御史。二年出任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右副都御史,加兵部右侍郎銜。
Remove ads
兵事
楊鶴素有清望,薩爾滸大敗後,楊鶴曾說:「遼事之失,不料彼己,喪師辱國,誤在經略;不諳機宜,馬上催戰,誤在輔臣;調度不聞,束手無策,誤在樞部。至尊優柔不斷,又至尊自誤」,崇禎元年又上言:「圖治之要,在培元氣。自大兵大役,加派頻仍,公私交罄,小民之元氣傷;自遼左、黔、蜀喪師失律,暴骨成丘,封疆之元氣傷;自搢紳構黨,彼此相傾,逆奄乘之,誅鋤善類,士大夫之元氣傷。譬如重病初起,百脈未調,風邪易入,道在培養。」時皆以為名言。楊鶴為官清正,但不知兵,一意主撫。
崇禎初年,山西「流寇」首領名單為:「紫金梁(王自用)其首也,餘八大王(張獻忠)、掃地王、邢紅狼、黑煞神、曹操(羅汝才)、亂世王、闖將(李自成)、撞塌天(劉國能)、滿天星、老回回(馬守應)、李晉王、党家、破甲錐、八金剛、混天王、蠍子塊、闖王(高迎祥)、點燈子(趙四兒趙勝)、不沾泥(張存孟)、張妙手、白九兒、一陣風、七郎、大夭王,九條龍、四天王、上天猴(劉九思)、丫頭子、齊夭王、映山紅、催山虎、沖天柱、油里滑、屹烈眼。」
楊鶴曾上疏指出「盜賊」之起,「總因饑荒之極,民不聊生」。楊鶴提出了「招撫為主、追剿為輔」的綏靖主義戰略。在楊鶴的努力下,招安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陝西的各部起義軍幾乎都接受過招安。[7]但由於十萬帑金和藩王捐助的五萬白銀和糧食二萬石僅是杯水車薪,「所救不夠及十一」。流賊神一魁投降後,楊鶴下令神一魁於耀州誘殺茹成名,最後引起神一魁的猜疑。崇禎三年(1630年),王左掛、苗美率部攻打韓城,楊鶴無兵可調,只得命洪承疇部上陣,勉強解圍。神一魁等賊兵既降復叛,陝西巡按御史李應期稱陝西「旋撫旋叛」,歸咎於楊鶴的主撫。朝廷主剿派吳甡與御史謝三賓等勢力抬頭,極力攻擊楊鶴的綏靖主義戰略,指責楊鶴「苟圖結局,徇撫諱剿」。後楊鶴被朝廷拿辦[8],時任山海關內道參政的楊鶴之子楊嗣昌代父求情,謫戍袁州[9],由洪承疇接任。崇禎八年(1635年)十月,楊鶴死於袁州戍所。[10]
Remove ads
家族
曾祖楊鏜。祖父楊兆瑞。父楊時芳,冠帶貢生。母張氏,繼母張氏。具慶下。[11]
註釋
延伸閱讀
參考書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