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水柳

植物物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水柳
Remove ads

水柳學名Salix warburgii),臺灣話又作水柳仔[註 1],是臺灣中、低海拔地區特有楊柳科柳屬植物,廣泛生長於開闊的湖沼和水田周遭,每年十二月至翌年三月間開花,蒴果則主要於三、四月間成熟。有些植物學家認為水柳是四子柳同物異名,但臺灣的植物學界目前普遍視其為獨立的物種。其根系的固堤能力優良,常被種植作河岸或田邊的護堤樹,堅韌的木材也曾普遍被製成農具、法器和生活用品,中醫亦會將其根、莖與葉入藥。

快速預覽 水柳, 保護狀況 ...

在臺灣,水柳與水社柳是唯二原生的濕生柳,也是唯二擁有超過兩枚雄蕊的柳屬物種,兩者在臺灣話中亦統稱作白水柳仔[註 2],在自然條件下會混生,乃至雜交。兩種柳樹的差異包含水柳的葉基部較尖,葉背無毛而呈銀白色,且葉的腺體位於葉柄上,水社柳的葉基則較圓鈍或呈心形,葉背密布紅褐色絨毛,且葉的腺體位於葉基部,與葉柄分離。此外,水柳的葉柄基部具有托葉,水社柳的托葉則退化為腺體狀[2][3]

Remove ads

形態描述

水柳是小型至中型的落葉性喬木[4][5],樹高可達15公尺[4][6],栽培植株的胸高直徑英語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可超過50公分[6]。樹皮灰色,具有縱裂與溝紋[4][3]。枝條呈淡黃色至深褐色,小枝偶有稀疏的柔毛。芽呈黃褐色,扁平無毛,周圍有苞片環繞生長[3]

葉呈紙質[4],屬單葉互生。葉片呈披針形至橢圓形,長4至20公分,寬1.2至4公分[2][4][3]。葉尖多為銳尖,偶有漸尖者[2][4];葉基為銳尖至鈍形;葉緣有細鋸齒[3]。幼葉呈紅色至黃綠色,兩面疏生柔毛;成熟葉則兩面皆無毛,正面為有光澤的綠色,背面有白粉而呈銀白色[2][3]。側脈9至30對,部分側脈未達葉緣[4][3]葉柄長0.5至1.8公分,有時生有柔毛,遠端有腺體狀或葉狀突起[4][3]托葉宿存或脫落性,長0.5至1公分,呈卵形至腎形,邊緣有腺齒[3]

水柳的花為雌雄異株,排列成柔荑花序。雄花序長3至8公分,花序梗帶有3至5枚苞片,花序軸有柔毛[2][3]。雄花具3至8枚雄蕊,花絲基部同苞片癒合,同時近基部處有柔毛[3][2]花葯黃色[5],呈球形至寬橢圓形;蜜腺4至5個,其中僅有1個蜜腺位於近軸側,為最大的蜜腺,其餘皆在遠軸側;各蜜腺基部有時彼此相連[3]。苞片接近卵形或橢圓形,基部較窄,邊緣有毛,兩面亦皆可能生有柔毛[2][4][3]

雌花序長4至7公分[3],結果時可達12公分[4]雌蕊綠色而無毛[3]花柱極短;柱頭2裂[3]或3裂[4]子房光滑無毛[4],呈卵狀橢圓形至紡錘狀卵形,具6至10枚胚珠[2][3]。蜜腺1個,呈方形至短圓柱形,位於近軸側[2][3]。苞片形態與雄花相同[3]

蒴果呈卵形[3]至紡錘形[4],長5至6公分[4],具有長柄[3]。種子綠色,呈棍棒狀,長1至2毫米,種皮有絮毛[3]

Remove ads

生境與生態

Thumb
四月初,顯露出柳絮的雌花序

水柳是臺灣主要的陽性濕生樹種英語Hygrophyte,極不耐陰[7][8],廣泛分布於全島海拔1200公尺以下、淡水豐沛的開闊環境,如河湖、池塘、濕地,或是溝渠水田等人造設施[5][9],常與風箱樹穗花棋盤腳等水濱喬木混生[5]。水柳的花通常與葉同時綻放[3],有時則先開花後展葉[10],花期主要介於每年十二月至翌年三月間[5][9],但也有遲至六月才開花的紀錄[11]。由於雄花與雌花均有蜜腺,常吸引鳥類與昆蟲訪花[10]。蒴果於二月至六月間成熟[11],其中又以三、四月為高峰[9][10]

取食者與寄生者

已知部分鱗翅目幼蟲會取食水柳,包含蛺蝶科黃襟蛺蝶琺蛺蝶[9]草螟科黃翅綴葉野螟英語Botyodes diniasalis大黃綴葉野螟英語Botyodes principalis尺蛾科突角黯鈎尺蛾英語Hyposidra talaca刺蛾科臺灣黃刺蛾英語Monema flavescens rubriceps基褐綠刺蛾夜蛾科斜紋夜蛾,以及多個裳蛾科舟蛾科的物種[12]。多種介殼蟲桑擬白輪盾介殼蟲[13]紫膠介殼蟲英語Kerria lacca黑副硬介殼蟲英語Parasaissetia nigra額瘤蠣盾介殼蟲[14]蚜蟲柳雙尾蚜小桔蚜棉蚜柳蚜柳瘤大蚜[15]也會寄生於水柳的枝條、幼葉或嫩芽。

多種真菌也會感染水柳,有時可導致其生長不良,乃至死亡。寄生於介殼蟲的隔擔菌英語Septobasidium,會在水柳的枝幹表面形成菌絲膜,造成「膏藥病」[16]楊球針殼[17][18]水柳柵鏽菌Melampsora salicis-warburgii[19]則會感染水柳的葉,常在葉背分別形成白粉病鏽病。此外,水柳的枯木上曾被觀察到有鱗傘斗菇Lentinus squarrosulus)生長[19]

系統分類

分類沿革

Thumb
奧德漢採集的水柳標本,現藏英國邱園。下方有三筆不同的分類註記,為不同年代的植物學家所寫

1864年,植物學家奧德漢(Richard Oldham)在北臺灣首度採集到水柳的標本[20][21],但他並未特別鑑定標本的分類歸屬,而這批標本此後也一度幾乎不被提及,唯有植物學家伯基爾英語Isaac Henry Burkill在整理這些標本時,將其歸類為中國大陸南部的粵柳[21]。1888年1月,植物學家瓦爾堡來臺調查期間,也在臺北城新店基隆[註 3]採集到水柳雄株與雌株的標本,並送至德國的柏林植物園與植物博物館保存[20][22]。長期鑽研柳樹的植物學家希門後來比對了館內的柳樹標本,認為瓦爾堡採集的水柳形態與已知的柳樹不同,便在1897年依據瓦爾堡的標本,將水柳發表為柳屬的新物種,種小名也冠以瓦爾堡的姓氏[22]

1913年,植物學家小泉源一主張,水柳與亞洲東部至東北部的腺柳十分相像,兩者差異僅在莖、葉與花苞片的柔毛多寡,因此將水柳歸為腺柳的變種[23]。不少日治時期的植物名錄都採用了小泉的觀點[24],但一些植物學家,如金平亮三[25]木村有香日語木村有香[24]等人,仍認為水柳與腺柳不同,因此支持將水柳恢復至物種層級。戰後來臺的植物學家李惠林,同樣在其編纂的《臺灣木本植物誌》與《臺灣植物誌》中,視水柳為獨立的物種,同時將逾百年前,奧德漢採集的標本歸入本種[26][27],當前的臺灣植物學界亦普遍沿用此分類方式。

植物學家趙能龔固堂曾依據形態特徵,主張僅有固定兩枚雄蕊的柳才能被歸入柳屬,而水柳等具多枚雄蕊的物種,應自成一屬——原柳屬(Pleiarina[28];然而不久後,方振富等植物學家全面檢視中國大陸的柳屬形態,否決了兩人的分類方案,並在其編纂的《中國植物誌》英文修訂版中,將原柳屬降為柳屬的同物異名,使水柳再度被歸入柳屬[2]。另一方面,植物學家別利亞耶娃(Irina V. Belyaeva)認為,水柳與粵柳應為同種,後來又連同多種中國大陸南方的柳,整併為四子柳。因此,別利亞耶娃參與編纂的《世界維管束植物名錄法語World Checklist of Vascular Plants》,以及參考該名錄的資料庫,目前皆視水柳為四子柳的同物異名[29][30]

植物學家應紹舜曾於宜蘭礁溪發現一種貌似水柳的柳樹。其葉基較鈍,葉背呈淡綠色而無白粉,有別於典型的水柳,應紹舜視其為水柳的新變種,以葉的整體形態與桉樹的葉相仿,命名為桉葉柳(Salix warburgii var. eucalyptifolia[4][31]。但其與水社柳過於相像,因此如今被視作水社柳的同物異名[3]

Remove ads

種間分化

植物學家黃俊霖等人於2015年發表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顯示,水柳是一個明確的單系群,親緣關係最接近同為濕生柳的水社柳與垂柳,但其基因又與之高度分化,同時還帶有臺灣其他種柳樹的遺傳組成。因此,水柳可能起源自亞洲大陸的別種柳樹,雖在播遷至臺灣後,曾與當地的柳樹雜交,仍在長期演化下自成一種。研究結果還顯示,水柳與臺灣別種柳樹之間的遺傳變異,至少部分與微棲地條件有關,故涉及生態棲位的分化,而非單純由地理因素形塑。就不受地理限制的環境因素而言,水柳和水社柳之間,以及水柳和臺灣山柳之間的遺傳分化,與坡向最為相關,而水柳與褐毛柳之間的遺傳分化,則受年均溫的影響最大[32]

與人類的關係

俗名

在臺灣,「水柳」最初為閩南族群臺灣話稱呼的名稱,又作「水柳仔」,除了指本種,在南臺灣亦可指涉大戟科水楊梅[33][34],兩者都是水濱植物,但其葉、花,乃至植株的整體形態都有很大的不同。日治時期的植物學家則將這兩種植物都稱作「臺灣柳」[註 4],為進一步區分,也會特稱本種為「高砂赤芽柳」[24][註 5],意為臺灣(高砂)的腺柳(和名為赤芽柳),形容這兩種柳樹的外觀相似。另外,臺灣話也會將水柳與水社柳統稱為「白水柳仔」[35][36]。而根據日治時期大正年間的記載,角板山一帶的泰雅族稱呼水柳為「ハランネイ Haran'nei[37]

用途

Thumb
Thumb
左:生長於花蓮美崙溪畔,一處稻田邊的水柳
右:國立臺灣大學生態池邊種植的水柳

水柳是臺灣平地農村常見的木材來源,材質堅韌[38]。日治時期以前,水柳除了用作柴薪[33],彎曲的枝幹也可打造為「塗礱鈎」[註 6],用於推動礱稻穀的器械「塗礱」[38],小枝前端燒黑後則能充當炭筆,繪畫時可用於打底稿,亦可作為畫眉毛的眉筆[33]。水柳亦可用於中草藥:其枝葉煎水後服用,可疏通氣血、降火氣,以及治療風濕、皮膚病等病症;乾燥過的根部則可製成「白水柳頭」,具舒筋活血、消暑解熱、驅散風邪、治療跌打損傷、舒緩疲勞等療效[36][39]

臺灣民間信仰中,水柳與桃樹同為請神、驅邪等儀式會使用的植物。乩童請求神明降駕的法器「仙枝」,以及扶乩時寫字來傳達神明意旨的工具,都會以水柳枝和桃木製作。在1920年代的記載中,許多漢人相信水柳和桃樹能驅鬼避邪,因此也常以這兩種木材製成門閂,使百鬼不得其門而入[38]

水柳樹有固坡[5]、防風[40]等效果,且扦插的存活率高,因而在日治時期獲得推廣,作為護堤樹與行道樹[33],亦有育種家培育出水柳與水社柳的雜交柳,栽植於農田與池塘邊[41]。如今仍有農民會種植水柳,在休耕或廢耕的水田也常見其進駐[40],惟田邊蔚然成林的盛況已不多見[5]。許多臺灣的都市公園也會在水池邊種植水柳[10],少數場域則仍能見到水柳與水社柳的雜交柳[41][42]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