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沃斯大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沃斯大街
Remove ads

沃斯大街Voßstraße[1]; ˈfɔsˌʃtʁaːsə)是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米特區的一條街道,東西走向,從艾伯特大街威廉大街,在萊比錫大街以北,非常靠近波茨坦廣場。這裏以希特拉的新總理府建築群所在地著稱[2],在地堡中他度過了生命的最後幾天[3]

Thumb
1904年柏林地圖,可見沃斯大街

歷史

在18和19世紀,該地區有幾座普魯士貴族擁有的大宅,其中有些被政府部門獲得。其中之一是普魯士陸軍軍官費迪南·奧古斯特·馮·沃斯-布希(Ferdinand August Hans Friedrich von Voß-Buch)的住宅。他曾是駐紮在柏林的「沙皇亞歷山大」擲彈兵團(Garde-Grenadier-Regiment Kaiser Alexander von Russland)的指揮官,1854年退休時是將軍,1864年成為伯爵。他家住威廉大街的馬歇爾宮(有時稱為沃斯宮),1736年由建築師Johann Philipp Gerlach建造,在1872年,沃斯-布希去世的後一年拆除,以便開闢這條街道,而這條街道就以他命名[4]。在柏林滕珀爾霍夫-舍訥貝格還有一條同名街道,得名於約翰·海因里希·沃斯(Johann Heinrich Voss)[5]

1930年代中葉,沃斯大街的著名建築物有:北側,從東向西:

  • 1號:博爾西希宮,在威廉大街轉角,德國商人和製造商阿爾貝特·博爾西希於1875-1877年建在前馬歇爾宮地址的一部分上,他是機車工程師奧古斯特·博爾西希的兒子,但他未能住進去,因為房子在他死後一年才完成。
  • 2號:米杜柏(Mitropa)餐飲公司總部,該公司從1916年到2002年,管理整個德國的鐵路系統的睡眠和餐車。
  • 3號:巴伐利亞王國使館。
  • 4-5號:德意志帝國威瑪共和國第三帝國的司法部:
  • 6號:德國國家鐵路局總部。
  • 10號:符騰堡王國使館。
  • 11號:納粹黨柏林辦事處。
  • 15號:Delbrück Schickler銀行公司。
  • 19號:薩克森王國使館。

在南側,門牌從西向東:

  • 10號:前帝國海軍部,1914年搬遷到了本德勒館
  • 22號:摩西宮,德國猶太人出版大亨漢斯拉赫曼-摩西住宅。
  • 24-32號:猶太巨商擁有的韋特海姆百貨公司後部。
  • 33-35號:德國國家鐵路局的其他辦公室,到1930年代後者被新的帝國交通部(Reichsverkehrsministerium)接管,建築面臨三條街道:沃斯大街,萊比錫大街威廉大街。沃斯大街上其他多為住宅。

1938年,這條街的整個北側,除了博爾西希宮(沃斯大街1號),都被拆除,為修建新總理府大樓讓路,新樓由阿爾貝特·施佩爾希特拉建造,開放於1939年1月。把博爾西希宮計在其內,總理府佔有整條沃斯大街的長度,總長430米,正式地址為沃斯大街6號。1945年2月,這座建築因盟軍轟炸而受損嚴重,其廢墟後來被蘇聯佔領軍夷為平地。1945年4月30日,希特拉在稍北處的元首地堡自殺身亡[6]

從1949年10月7日起,沃斯大街位於東柏林,整個波茨坦廣場地區因為地處敏感的邊境地區,長期幾乎沒有發展。到1956年沿着沃斯大街只有一座倖存建築,德國國家鐵路局辦公室的一部分(沃斯大街33號)。1961年8月,分裂城市的柏林圍牆建起以後,沃斯大街的大部分保持了無人區的狀態。今天,沿着這條街仍然很少有人注意,只是吸引好奇的遊客尋找帝國總理府元首地堡的遺址[3][7]

在2003年12月的航拍照片上,沃斯大街的北側原總理府地塊,今天有幾座東德時期的公寓,建於1986-1990年。在沃斯大街南側,唯一倖存的戰前建築物,德國國家鐵路局辦公室的一部分(沃斯大街33號),周邊被原韋特海姆百貨公司和交通部舊址的空地包圍。還有地鐵線的混凝土「蓋子」。

Remove ads

遺產

沃斯大街新總理府的部分石料後來用於建造蘇聯戰爭紀念碑[8]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