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沈婺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沈婺華(約555年[1]—627年[2]),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陳後主陳叔寶的皇后。父親為儀同三司、望蔡貞憲侯沈君理,母親為陳高祖陳霸先女會稽穆公主,出身高貴。史書稱譽沈婺華:「性端靜,有識量,寡嗜欲,聰敏強記,涉獵經史,工書翰。」
幼年
沈婺華幼年喪母,在守喪期間因過度哀傷而極其消瘦。即使喪期結束後,每逢年節或朔望之日仍常獨自哭泣,不僅讓她身邊的人深受感動,更是傳遍了整個闔府內外,大家都對她既尊敬又感到她與眾不同。
皇太子妃
陳宣帝太建元年七月初四(569年8月1日)[3],沈婺華被冊立為皇太子妃。
太建五年(573年)孫姬因生陳胤難產而死,沈婺華憐憫陳胤而養,視如己出。同年沈婺華父親沈君理去世,她為父守喪,遷居別殿且哀毀逾禮,而後陳後主對沈婺華冷漠寡情。
皇后
太建十四年(582年)陳後主陳叔寶即位,於正月己巳立沈婺華為皇后。雖為皇后,但沈婺華與陳後主感情淡薄。陳後主繼位初因陳叔陵之亂傷臥於承香閣下,沈婺華向來不得寵,唯貴妃張麗華可侍疾,沈婺華另外居住在求賢殿。陳後主寵幸貴張麗華,命張麗華總後宮之政,然而沈婺華從不曾流露一絲的嫉妒或怨恨。
沈皇后性情端莊嫻靜,少有嗜好與欲望,聰慧過人,記憶力強,廣泛涉獵經史典籍,並擅長書法與寫作。其才學修養很可能在年少時深受父親沈君理的影響。她的日常起居儉樸,衣着不尚錦繡華服,身邊近侍僅百餘人(這在皇后規制中實屬簡省),日常唯研讀圖史、誦念佛經。她曾「遇歲旱,自暴而誦佛經,應時雨降」。
沈婺華無子,僅養子陳胤,當沈婺華成為皇后時,陳胤也為被立為皇太子。但後來因為沈婺華身邊的侍從們頻繁地與東宮往來,太子陳胤也屢次派遣人前往她的居所,後主懷疑他們心懷怨恨以及不該有的權位指望,非常厭惡他們。與此同時,張貴妃和孔貴嬪又日夜不停地羅織皇后和太子的短處,孔范之流的人又在宮外串通配合。到了禎明二年夏陳後主廢掉庶長子陳胤,立張麗華的長子陳淵為皇太子,同時對沈婺華更加冷落與不滿。
沈婺華多次上書勸諫,可是陳後主因此想廢黜沈婺華,改立張麗華為皇后,但因陳滅亡不果,之後她隨同陳後主一同被遷至長安[4]。
據《平陳錄》記載,一次陳後主前往沈婺華的宮中,但短暫停留,隨即準備離開。臨行前,他問沈婺華為何不出言挽留,並作詩一首《戲贈沈後》:「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面對陳後主的「戲贈」,沈婺華同樣以詩回答,即《答後主附》:「誰言不相憶,見罷倒成羞。情知不肯住,教遣若為留。」[5]
當隋軍攻入建康台城,與陳後主躲入枯井不同,沈婺華居處如往常一樣[6],未失皇后風範。
亡國後
仁壽四年(604年),陳後主陳叔寶去世,她親自為賦哀辭,文辭懇切真摯,情感深沉動人。
隋煬帝每次巡幸,均令沈婺華隨駕。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煬帝為宇文化及所害,沈婺華自廣陵過江,於毗陵天靜寺為尼,法名觀音。貞觀初年(627年)去世[7]。
據《隋書·卷三十五·志第三十》著錄,有《陳後主沈後集》十卷,早佚。
家庭成員
Remove ads
延伸閱讀
[編]
參考書目
- 《南史》卷十一《沈婺華》傳
前任: 柳敬言 |
南朝陳皇后 582年—589年 |
繼任: 隋朝皇后獨孤伽羅 |
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