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河湟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河湟話是甘肅、青海兩省的河湟地區的漢語長期與阿爾泰諸語系語言以及藏語接觸形成的一種特徵明顯的混合語。河湟話的特徵是漢語借用 SOV 型語言的語法成分的結果。廣泛分布於甘肅、青海兩省的河湟地區,從甘肅的臨夏回族自治州及其周邊地區到青海的黃南、海南、海東、西寧等地。河湟話等同於中原官話河州片,由於特殊的語言特徵也稱為「甘肅-青海語言聯盟」。

快速預覽 河湟話, 母語國家和地區 ...

特徵

河湟話保持着北方漢語的語音、詞彙系統,但在語法結構方面產生了一些與阿爾泰諸語言和藏語有許多一致關係的語言特徵,如使用 SOV 語序、後置格標記、後置引語標記及其語氣詞、黏着型致使與增賓構式、後置狀語從句標記等。河湟話的這些特徵是與其周邊的阿爾泰諸語、安多藏語共享的特徵,是甘青河湟地區不同地方語言共享的區域性特徵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湟話的內部不同語言點的混合程度不同,混合性特徵的具體來源不同,產生時代不同,所處的演變階段不同。

分類

早期學者大多把臨夏或河州話、西寧話看作漢語方言。《中國語言地圖集》(1987,2012)把從甘肅臨夏到青海西寧的大片地區劃入中原官話區。

張成材(1981:114)認為青海漢語方言「大致可分為三個小方言區:[1]

  • 西寧話:包括西寧、湟中、平安、湟源、大通、互助、門源、貴德(指貴德『巧話』)和化隆;
  • 樂都話:包括樂都和民和縣甘溝鄉(甘溝話);
  • 循化話(即甘肅臨夏話,俗稱河州話):包括循化、同仁、尖扎和貴德(指貴德『土話』)」。
  • 這三個小方言片加上甘肅臨夏及周邊市縣,幾乎涵蓋了整個河湟一帶漢語方言。

張建軍(2009)調查了以下方言點:[2]

  • 廣河縣城關話
  • 和政縣城關話
  • 臨夏市老城區話
  • 臨夏市八坊回民話
  • 臨夏縣韓集話
  • 積石山縣吹麻灘話
  • 循化縣積石話
  • 同仁縣隆務話
  • 貴德縣河東話
  • 永靖縣紅泉話
  • 民和縣古都話
  • 樂都縣碾伯話

蘆蘭花(2011)調查了以下方言點:[3]

  • 西寧話
  • 湟源縣城關話
  • 湟中魯沙爾鎮漢民話
  • 大通縣朔北話
  • 大通縣橋頭鎮回民話
  • 循化縣積石鎮漢民話
  • 樂都縣碾伯話
  • 樂都縣馬廠話
  • 樂都縣高店話
  • 平安縣平安鎮話
  • 互助縣威遠鎮話
  • 化隆縣巴燕回民話
  • 化隆縣甘都回民話
  • 化隆縣昂思多漢民話
  • 民和縣川口漢民話
  • 民和縣川口回民話
  • 民和縣馬營話
  • 民和縣甘溝話
  • 民和縣塘爾垣回民話

楊永龍(2019)觀點[4],其中唐汪話五屯話被認為是獨立的語言,研究的也比較多。

  • 臨夏話是臨夏市周邊地區的漢語共同語。臨夏市為古河州治所,故也稱河州話。一般認為河州話分布範圍更廣,除了包括臨夏回族自治州以外,也分布在周邊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及青海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區。臨夏話採用漢語的語音、詞彙系統,語法以 SOV 語序為主,但兼有 SVO 語序,有格標記、複數標記、副動詞標記等。
  • 甘溝話用於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甘溝鄉。具有 SOV 型語言的系列特徵,與其周邊的阿爾泰諸語、藏語有系列平行特徵,如:SOV 語序、後置格標記、複數標記、反身領屬標記、黏着型增賓式、致使式「V 給」、狀語從句標記「着」「是」、言說義動詞用作引語標記和傳信助詞等。
  • 周屯話分布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常牧鎮鎮政府所在地,周屯話同樣是漢語的語音、詞彙系統,而在語法方面具有 SOV 型語言的一系列特徵,如格標記、複數標記、引語標記、後置狀語從句標記等。
  • 西寧話是以青海省會西寧市為核心的漢語方言,有的研究者直接稱之為「青海話」。西寧話的語音、詞彙系統屬漢語,語法方面比臨夏等地的漢語方言更接近漢語北方話,但也不同程度地顯示出周邊一些少數民族語言的特徵,如 SOV 語序、後置格標記、複數標記等。
  • 唐汪話分布於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唐汪川的唐家、汪家、舀水、河沿、馬巷、打柴等 6 個村及附近山區村落。唐汪話總體上採用漢語的語音、詞彙系統,句法以 SOV為語序,有格、複數、反身領屬、後置狀語從句等標記。
  • 五屯話分布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公社五屯下莊大隊、五屯上莊大隊和江查麻大隊」,語法特徵如 SOV 語序、格標記、後置狀語從句標記等,是一種「漢語的語音 + 漢語的詞彙 + 藏語的語法」的結構類型,是語言深度接觸所產生的語言混合現象。

西北地區也是漢語聲調簡化最迅速的區域,甘青寧新是漢語三聲調方言最集中的地區,也是目前發現存在兩聲調漢語方言的唯一區域,河湟話是兩聲調方言主要分布區。翟佔國、張維佳(2019 :02)調查了以下兩聲調方言點:[5]

  • 西寧型:平分陰陽,上聲、清入和次濁入與陰平合併,標記為第一調;全濁上、去聲、全濁入與陽平合併,標記為第二調
    • 西寧城東(回族)
    • 湟中班仲營
    • 互助吉家灣(土族)
    • 湟源國光村
    • 平安石家營村
    • 寧夏海原
  • 紅古型:平聲不分陰陽,全濁上、去聲以及入聲均併入平聲,標記為第一調;清上與次濁上合併,標記為第二調。
    • 蘭州紅古
    • 大通樺林鄉(藏族)和向陽堡村
    • 民和吉家堡
  • 臨夏型:平聲不分陰陽,入聲不論清濁皆併入平聲,標記為第一調;上聲與去聲合併,標記為第二調
    • 臨夏西門橫街
    • 廣河縣三甲集鎮
    • 蘭州西固馬家山(新派)
  • 劉屯型:平聲不分陰陽,清上與次濁上併入平聲,標記為第一調;全濁上併入去聲,標記為第二調。
    • 類型A:入聲全部併入平聲
      • 貴德劉屯
      • 永靖紅泉鎮
    • 類型B:清入與次濁入併入平聲,全濁入併入去聲。
      • 武威
      • 永昌河西堡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