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開元寺 (泉州)
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教重点寺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開元寺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是始建於唐代的漢傳佛教寺院,1982年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歷史

開元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傳說泉州巨富黃守恭夢見桑樹長出蓮花,遂舍桑園建寺,初名「蓮花寺」。長壽元年(692年)改「興教寺」,神龍元年(705年)又改「龍興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遂改稱開元寺。乾寧四年(897年)王審邽重建。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被毀,尋重建。元代賜名「大開元萬壽禪寺」。至正十七年(1357年)又被毀。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僧惠遠重建。永樂六年(1408年)擴建。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崇禎十年(1637年)總兵鄭芝龍等重建大雄寶殿。[1][2][3][4]
建築
開元寺佔地7.8萬平方米,規模宏大。中軸線上有紫雲屏、山門(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東部有鎮國塔、檀越祠、准提禪院,西部有仁壽塔、功德堂、尊聖院、桑蓮古蹟,水陸等。[3]
開元寺的山門與天王殿合二為一,現存建築建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殿內石柱為梭柱,石柱上有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是朱熹所撰,由弘一法師所書。[2]
大雄寶殿又稱紫雲大殿,是開元寺主體建築,建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大殿面闊九間,進深六間,建築面積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頂,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橫匾書「桒蓮灋界」四字。殿內減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構架,號稱「百柱殿」。殿內斗拱共76朵,分布在周圈和前槽,其中明、次、梢間各有補間鋪作兩朵,盡間僅一朵。斗栱上雕有有「飛天樂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鳥、飛天和基督教天使造型於一身,雕刻精美。[1][3]
-
大雄寶殿南面
-
大雄寶殿東側面
-
大雄寶殿前檐下樑架
-
大雄寶殿五方佛
甘露戒壇始建於宋,明末重建,重檐八角攢尖頂,四周環廊,佔地645平方米。壇有五級,最高一層供奉明代盧舍那佛坐像木雕。[3] 開元寺甘露戒壇與北京戒台寺、杭州昭慶寺並稱中國三大戒檀。
開元寺東西兩側各有一塔,與大雄寶殿成「品」字形布局,兩塔均為仿木構八角五層樓閣式石塔。
東為「鎮國塔」,始建於唐咸通六年(865年),初為五級木塔,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改七級磚塔,今石塔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間重建,高48.24米。
西為「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初為七級木塔,稱「無量壽塔」,南宋淳熙年間改磚塔,並易今名。今石塔為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
Remove ads
2012年6月18日新館開館。

寺院內還有唐、宋、元、明等時期的小型經幢、多寶塔、寶篋印經塔共15座。[3]
大雄寶殿西側的古桑樹(桑蓮古蹟)傳說為唐代所植,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栽培桑樹之一。[4]
高僧
唐匡護、五代釋弘則、宋釋行昭、近代弘一法師等高僧均曾在該寺傳經授業。
接駁交通
- 公共自行車:
- Youbike開元寺西門站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