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法國共產黨
法国的一个政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法國共產黨(法語:Parti communiste français,發音:[paʁti kɔmynist fʁɑ̃sɛ]),簡稱法共(PCF),是法國的一個重要的左翼政黨。
法共成立於1920年。成立可以追溯至圖爾代表大會,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在本次大會對於是否加入共產國際產生分歧;大會多數派支持加入,組建共產國際法國支部(Section française de l'Internationale communiste),而少數派選擇繼續留在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內。1921年,該黨改名為共產黨—共產國際法國支部(Parti communiste - SFIC,縮寫為PC-SFIC)。1943年,改用現名。
在二戰後,該黨成為法國最大左翼政黨。然而從1970年代開始,其選民基礎持續削弱,特別是由於與社會黨的競爭關係。
從2009年開始,法國共產黨與讓-呂克·梅朗雄領導的左翼黨組建左翼陣線提出共同選舉名單。 在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期間,法國共產黨亦同時支持梅朗雄參選;然而,法國共產黨與梅朗雄的不屈法國間的緊張關係導致兩黨在之後的大選中各自提出競選人。
2023年,法共擁有約42000名繳費黨員,在蒙特勒伊、巴涅和馬拉科夫等城市執政。 長期以來,該黨的黨報一直是《人道報》,雖然目前在形式上已獨立於法共,但仍與法共保持密切關係。
Remove ads
歷史
1905年,工人國際法國支部成立。1920年12月30日,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在圖爾代表大會上發生分裂,大部分黨員組成共產國際法國支部(Section française de l'Internationale communiste,縮寫為SFIC),其餘黨員仍以工人國際法國支部的名義活動。1921年,共產國際法國支部改名為共產黨—共產國際法國支部(Parti communiste - SFIC,縮寫為PC-SFIC)。此後法共發展並不快,因為很多法國人對發生在俄國的十月革命心存疑慮,1933年前,法國共產黨黨員數僅為2.8萬左右。[8]
1933年希特拉上台後,法共暫時放棄以前的階級鬥爭路線,呼籲各階級團結起來組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1935年7月,法共同社會黨、激進黨等69個政黨組織建立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在1936年法國立法選舉中,法共獲得150萬張選票。
然而,1939年8月蘇聯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在德國入侵法國期間,法共因服從此時為德國盟友的蘇聯領導,拒絕抵禦德軍並在後方破壞法國軍隊的補給,使法共的聲譽大幅下滑。
1941年德國對蘇聯開戰後,法共因蘇聯遭到入侵開始呼籲抵抗納粹。此主張得到響應。其領導人發起抵抗運動,組織多達10萬人的游擊隊「自由射手和法國游擊隊」在納粹佔領區開展地下鬥爭,人數占法國抵抗運動中的四分之一。
1943年,該黨將黨名由「共產黨—SFIC」改為「法國共產黨」。
1944年9月起,該黨連續參加五屆聯合政府(「三方主義」政府)。
1946年大選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1947年5月被排除出政府。1968年12月,法共明確提出通過議會道路實行向社會主義和平過渡。
1972年起喬治·馬歇任總書記。1970年代中期,法共提出放棄無產階級專政的主張。1979年,法共「二十三大」將黨章中關於指導思想的表述由「馬克思列寧主義」改為「科學社會主義」。1981年6月—1984年7月,法共參加社會黨人皮埃爾·莫魯瓦領導的聯合政府[9],夏爾·菲泰爾芒等4人入閣。1984年7月,法共退出政府。1985年,法共「二十五大」讚揚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重申在爭取社會主義的鬥爭中沒有模式、中心和嚮導黨。1987年黨員約33萬人,工人居多。法共的力量和影響從1980年代初開始下降,其得票率從1978年立法選舉的20.6%跌到1988年總統選舉的6.8%。
Remove ads
80年代末90年代初黨內要求改革的呼聲日高,1990年12月召開「二十七大」,認為資本主義正在東歐復辟,強調法共不會變成社會民主黨,堅持共產黨名稱和社會主義目標不變。批評歐洲防務建設會使法國失去進行防禦的手段。蘇東劇變後,法共受到嚴重衝擊,但仍堅持共產黨名稱和社會主義奮鬥目標,並繼續進行黨的革新。[10]1993年立法選舉,法共獲9.18%的選票,初步遏制住黨的下降趨勢。 1994年4月,「二十八大」放棄民主集中制,代之以「民主」的運轉原則,並由羅貝爾·於接替馬歇,擔任法共總書記。[11]1995年4月,羅貝爾·於參加總統選舉,獲8.46%的選票。同年11月,羅貝爾·於發表其第一部理論性著作《共產主義的變革》。1996年底,「二十九大」放棄「法國色彩的社會主義」的提法,代之以「新共產主義」,主張實行共產主義變革。[12]1997年6月—2002年5月,法共參加社會黨人利昂內爾·若斯潘領導的聯合政府。
Remove ads
2001年,瑪麗-喬治·比費接任法共全國書記。2005年,法共對歐盟憲法持反對立場,對在法國否決歐盟憲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06年,法共又聯合其他左翼政黨掀起了反新勞動合同的抗議,並迫使雅克·勒內·希拉克總統放棄該法案。
2007年法國總統選舉中,瑪麗-喬治·比費僅獲得1.94%的得票率,同年進行的國民議會選舉,法共也只取得15席。
2008年底起,法共與左翼黨及其它左翼小黨組建左翼陣線,參加了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取得3個席位。2012年法國總統選舉中則推出左翼黨領導人讓-呂克·梅朗雄為候選人,獲得了11.11%的選票。而在2012年法國立法選舉中,法共取得7席。
2018年11月25日,法比安·魯塞爾在法共「三十八大」上當選全國書記。這次代表大會標誌着法共長期執行的「左翼陣線」政策的結束。
Remove ads
歷任領袖
總書記(1921年—1994年)
- 呂多維克-奧斯卡·弗羅薩爾:1921年1月4日—1923年1月1日
- 路易斯·塞利爾和阿爾伯特·特蘭特(臨時總書記):1923年1月21日—1924年1月23日
- 路易斯·塞利爾:1924年1月23日—1924年7月1日
- 皮埃爾·塞馬爾:1924年7月8日—1929年4月8日
- 書記處集體領導:(亨利·巴貝、皮埃爾·塞洛爾、本努瓦·弗拉松、莫里斯·多列士):1929年4月8日—1930年7月18日
- 莫里斯·多列士:1930年7月18日—1964年5月17日(1964年5月17日—1964年7月11日任主席)
- 雅克·杜克洛(臨時總書記):1950年6月17日—1953年4月10日
- 瓦爾德克·羅歇:1964年5月17日—1972年12月17日(1961年5月14日—1964年5月17日任副總書記)
- 喬治·馬歇(臨時總書記,後來任副總書記):1969年6月—1972年12月17日
- 喬治·馬歇:1972年12月17日—1994年1月29日
全國書記(1994年至今)
Remove ads
派系

法共不允許政治派系存在。雖然這一規定與民主集中制有關,但在1994年「二十八大」取消民主集中制後,該規定仍然保留。但事實上,1990年代以來,法共內部存在着諸多派系,儘管大多數黨員並未參與派系活動[13]。
- 共產主義替代:法共內部的親體制派,主要由來自前紅色地帶的人士組成,如埃爾莎·福西永、斯特凡·皮烏、帕特里斯·勒克萊爾、菲利普·布伊蘇,主張與不屈法國和解,反對現任法共全國書記法比安·魯塞爾推行的「自治」戰略。
- 前多數派:以瑪麗-喬治·比費和皮埃爾·洛朗為核心,2003年—2018年掌握法共領導權,主張重塑法共,但不一定要改組為新政黨,強烈支持通過左翼陣線與其他左翼政黨結盟;在2018年法共「三十八大」後,失去多數地位。
- 正統派:以法共加來海峽聯合會、法共巴黎十五區支部、活躍在法蘭西島和羅訥河口的「亮紅色」組織以及讓-雅克·卡門領導的「共產主義左翼」為代表,反對法共與社會黨合作,批評法共前領導層組建左翼陣線和支持讓-呂克·梅朗雄的做法,主張法共回歸馬克思列寧主義傳統,還主張法國退出歐盟和歐元區。該派在法國北部的法共組織中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 再造派:喬治·馬歇的支持者,在法共內部組成「革命再造網絡」,主張法共回到馬歇的「法國色彩的社會主義」路線,不反對與社會黨結盟;在2018年法共「三十八大」上,支持安德烈·沙賽涅和法比安·魯塞爾提出的文本,並加入新領導層。
- 反擊:加入法共的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法國支部成員結成的組織,支持「回歸法共的馬克思主義根基和革命戰略,同時嚴厲譴責史太林主義和蘇聯的官僚化」,反對與社會黨合作,但又支持組建左翼陣線。該組織有獨立於法共的政治活動。後來,該組織一分為二,一派保留「反擊」的名稱並留在法共,另一派支持不屈法國並以「革命」的名稱活動。
- 於派:羅貝爾·於的支持者,主張法共對內推進民主,對外同社會黨結盟。該派人士大多已退出法共。
- 重建派:法共內部的改良派,主張解散法共,並聯合環保派和共和派人士,另外成立一個新的左翼政黨。該派人士大多已退出法共。
- 革新派:1984年7月法共退出聯合政府後法共內部出現的反對喬治·馬歇的政治路線的派別,認為法共的組織體系已經過時,並主張取消民主集中制;1987年後,被開除出黨,並於1988年11月另立共產主義革新運動。
選舉成績
出版物
- 《人道報》(日報)
- 《共產黨人》
- 《信息周刊》(雙周刊)
- 《經濟與政治》
年度活動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