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法蘭西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法蘭西人(法語:Français peuple),指的是一群居住在西歐族群民族,他們以高盧人的血統為主體[18][1],對法國文化法國歷史法語享有一致的愛國認同。

快速預覽 法蘭西人, 總人口 ...

法蘭西人一開始僅僅指法國北部和中部那群以「奧伊語」(法語:langues d'oïl)為母語的人,他們的血緣中高盧人的比例為最高,其他還有少部份貝爾蓋人羅馬人凱爾特人,這些法國的原住民在羅馬帝國統治時代進行了通婚融合,成為今日法蘭西人的直系祖先。之後,羅馬文化逐漸影響高盧地區的語言,這些規則演變成今日之「法語」。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河以東日耳曼人在公元400~800年間相繼遷入法國,包括法蘭克人西哥德人蘇維匯人勃艮第人倫巴第人等,其中法蘭克人克洛維一世稱王,法國逐漸發展歐洲封建制度歌德式藝術紋章學等文化。到了10世紀北歐斯堪的納維亞人維京人這些民族又崛起並大量遷入法國西北部,在諾曼地地區與當地民族融合後成為諾曼人,視自身為「法國人」。

除了上述的主體民族,法國境內還存在數個俱有不同血統、語言和獨立文化的少數民族,如西北部的布列塔尼人、南部的奧克西塔人、西南的巴斯克人、東南的加泰羅尼亞人、東部的阿爾薩斯人和東北部的弗萊明人[19]。所以,最初的法國並不擁有統一的文化,而是由一個主體民族和幾個少數民族「拼湊」而來的。早在百年戰爭之時,法國為了對抗英格蘭王國而激發出強烈的愛國主義,但遲遲到19世紀初的法國大革命期間才因為「語言同化政策」而產生民族主義。法國政府將巴黎法語指定為法語唯一的正確口音,導致皮卡德語普瓦特萬-聖通熱語佛朗哥-普羅旺斯語奧克西坦語加泰羅尼亞語奧弗尼亞語科西嘉語巴斯克語等法語方言的母語人口急速下降,但同時也把人們對法國的統一認同塑造成功。而在20世紀之後,因為地方保護主義的興起,一些擁有堅強歷史傳承的方言,例如佛蘭芒語洛林弗蘭肯語阿爾薩斯語諾曼語布列塔尼語等就復興成功,而一些弱勢方言則完全滅絕。今日的法國人為了不重複文化消失的悲劇,在教育中既要求學生對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保持忠誠,但又鼓勵少數民族保護其文化獨立[20]

現代法國社會是一個民族大熔爐,嚴厲禁止用巴黎文化來同化其他地區[21] 。早在19世紀中葉,法國就接受了大量外國移民,例如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意大利人波蘭人俄羅斯人以及猶太人,而部分來自殖民地的移民則在19世紀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但是,法國政府在二戰後一改策略,比起同化,法國政府更提倡要包容,經過好幾代義務教育的灌輸,最晚到20世紀80年代為止,法國的新移民們就能自由的保持自己原本的文化,不用去貼合法國的主流價值觀,在這些移民中,尤其以撒哈拉往南的非洲黑人為多。而到了如今更是寬鬆,21世紀的法國政府僅僅要求移民們能融入當地社會即可[22],甚至不會說法語的人依然可以享受和法蘭西人一樣的福利公民權[23]

除了位於歐洲西部的法國本土,法蘭西人還遍佈全球,他們基本都和法國的殖民活動有關,例如法屬西印度群島法屬加勒比海、美國的法裔美國人、加拿大的魁北克人、阿根廷的、巴西、墨西哥、智利和法屬烏拉圭[24][25]

Remove ads

法國人的定義

按照《法國憲法》第一條,法國人即「法國的公民」,公民不需要區分其出身、種族或宗教(sans distinction d'origine, de race ou de religion)[23],法國會遵照憲法所規定的原則給予公民最大的自由權,而公民也必須以法語為主要的溝通模式,以創造讓全社會的人都能和諧共存的環境。

歷史

大部分居住在法國的人是高盧人的後裔,還有南部的意大利人達爾馬提亞人布列塔尼人亞奎丹人巴斯克人)、伊比利亞人希臘人等,[26][27]羅馬帝國末期來到法國的日耳曼人(例如法蘭克人勃艮第人),以及摩爾人撒拉森人的混血,[28][29][30][31][32][33][34] 還有9世紀居住在諾曼第、稱為諾曼人維京人[35][36]

「法蘭西」一詞源自Francia,即法蘭克人居住的地方。法蘭克人是一個日耳曼部落,羅馬帝國末期進入羅馬高盧。

一些地區在法蘭克人王國之前就有大批凱爾特和日耳曼移民,例如布列塔尼(凱爾特人)和亞爾薩斯薩克森(日耳曼人),這些地區的語言和風俗直至今日仍然迥異。

高盧

Thumb
公元前58年羅馬徹底征服之前的高盧:
- 納爾榜高盧受到羅馬和希臘影響
- 亞奎丹居住着巴斯克人或受其影響
比利時高盧受到日耳曼部落影響

羅馬之前的時代,整個高盧(西歐一個地區名,包括今日法國、比利時全部,德國、瑞士、意大利北部部分地區)分布着眾多總稱為高盧人的部落。他們的祖先是公元前7世紀從中歐遷來的凱爾特人(根據新的研究[37],可能來到此地的時間更早),並控制了當地原有居民(目前只有普羅旺斯人、比利牛斯山東部的伊比利亞人亞奎丹亞奎丹人)。

公元前58-51年,高盧被凱撒領導的羅馬軍團軍事征服(一個世紀前東南部已經被吞併,並且是唯一有羅馬定居點的地區),成為羅馬帝國一部分。之後的五個世紀中,兩種文化互相融合,形成了高盧-羅馬文化,高盧語通俗拉丁語排擠,而通俗拉丁語後來發生分化,產生了法語。如今,凱爾特文化的最後遺存還能在布列塔尼西北部看到,但並非高盧語的遺存,而是公元5世紀來自大不列顛的凱爾特移民。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