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洪毓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洪毓琛(1813年—1863年),字琢崖,號潤堂,中國清朝官員,河北臨西縣人。
生平
洪毓琛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恩科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知縣。咸豐年間擔任福建臺灣府知府。同治元年(1862年)接任戴潮春事件中自盡的孔昭慈續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同治二年六月(1863年7月),卒於任內。
林豪在《東瀛紀事》一書中,以唐代哥舒翰以及明末孫傳庭的典故[a],描述臺灣鎮總兵林向榮的困境,直言致使斗六門失守、林向榮陣亡,遠在百里外的監軍(暗指臺灣道道臺洪毓琛)應引此為咎。此外,林豪也批評鹿港駐軍(曾玉明)作壁上觀、不作為的態度。[1]
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望,署福建水師提督吳鴻源率軍化解嘉義縣城圍城之危後,洪毓琛與吳鴻源討剿戰略方針不合,對立嚴重,致使同年六月間吳鴻源於被迫去職、調離前線,洪毓琛亦於六月底病逝。[1][2]
家族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范景鵬,《清朝台灣回族知府洪毓琛家世考述》,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年第4期(總第111期)
- 劉寧顏編,《重修臺灣省通志》,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 朱汝珍輯,《詞林輯略》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