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滿洲教育專門學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滿洲教育專門學校(日語:満州教育専門学校)是滿鐵在奉天滿鐵附屬地(今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設立的培養小學師資的師範學校[1]:107,其舊址位於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南一馬路100號,建築現由東北育才學校使用。該學校成立於1924年,學制為3年,入學資格為中學畢業。首任校長為時任滿鐵學務課長保保隆矣。該學校畢業生共有7屆,計231人。滿鐵為了節約經費而在1933年3月關閉了該學校。該學校主張革新的教育方式,培養出的教師也在小學中進行了一些教育改革。
Remove ads
概況

滿洲教育專門學校成立於1924年,關閉於1933年,共培養了7屆畢業生,231人[註 1]。該學校是滿洲國建立之前在滿洲唯一的培養日本人教師的組織。[2]:249[3]
1924年9月建校時,校舍位於關東州大連兒玉町。1926年奉天滿鐵附屬地桂町的校舍完工,學校遷移到奉天,當時學生有120名。[4]:529[5]:125
首任校長保保隆矣以「自由」「進取」為格言,追求與已有師範教育制度不同的革新教育,他在學校里公開表示對已有師範教育的否定。當時教專的教師有植物學家大賀一郎、文學評論家、哲學家唐木順三、體育學家齋藤兼吉、音樂家村岡祥太郎等。[3]歷任校長3人中2人為東京大學出身,教授、講師51人中東京大學出身者9名,京都大學出身者11名;大部分教師都是日本或其他國家名校畢業。[6]:43
任職於滿鐵的保保主張適應當地情況,認為出生於滿洲的人也應該決心埋骨於滿洲,反對內地延長主義。滿鐵和關東廳合辦「南滿洲教育會教科書編輯部」為當地日本人編制教材,在教材中不使用滿洲所無的日本風物。[3]
保保等人所推行的相對獨立、革新的教育並未能長期施行。成立於1924年的滿洲教專也因為經費消耗過多而被滿鐵在1933年關閉。而保保本人也在1928年左右離開了滿鐵,回到日本內地。[3]滿鐵將滿洲教專改組為教育研究所,仍然在原校舍辦公。[7]:175
1938年,隨着滿鐵附屬地的行政權轉交給滿洲國政府,滿鐵附屬地的學校教師也不再是滿鐵的社員。編寫教材的組織也被日本大使館教務部合併。此後滿洲的日本人學校所用的教材也服從內地延長主義,變得內容與日本內地一致、思想軍國主義化。[3]
Remove ads
學制為三年,每年4月1日開學,每屆招收學生40名,分為二科四部:文科一部專攻國語、漢文;文科二部專攻地理、歷史;理科一部專攻博物、動植物;理科二部專攻物理、化學、數學。每部每屆招生限額10名。[8]:288,289
學校給付所有在校生每人獎學金30日元,畢業後以優厚待遇(高於日本當時大學畢業生水平)由滿鐵附屬地的小學校聘用。滿鐵不僅免除入學金、授課費用,在需要野外實習時允許免費乘坐滿鐵列車。[8]:289
滿洲教專儘管以不落於日本常規師範教育俗套為教育方針,學校本身仍是符合日本專門學校令的學校。學生畢業時即獲得滿鐵社立中等學校教師資格,然而如果要在日本內地從事中等學校教師工作的話,仍需通過文部省的檢定考試。[5]:126
教專學員施行的教育

該學校有一個附屬小學,即滿洲教育專門學校附屬尋常高等小學校,是東北育才學校的前身之一。創設時學生幾乎都是原就讀於其他小學的學生經考試選拔而來,創設當時有職員9名,學生218名,但創立後即改為學區制,不再以考試選拔入學[9]:65。1932年12月時,該小學有職員26名,學生838名。滿洲教專撤銷之後,1933年4月1日[10],該小學改名為千代田小學[註 2]。[6]:41校舍為磚砌2層建築。[9]:65
學校重視培養全面的素質:音樂方面,從小學一年級起即使用五線譜授課,使用大型留聲機進行音樂鑑賞的訓練;體育方面,至少教授了單槓、鞍馬、雙槓、吊環、丹麥式體操、跳遠、馬拉松、拳擊、滑冰、手球、足球、欖球、壘球等項目;美術方面,從小學一年級起就有石膏像素描的練習。[6]:44
教專附小還設置有特殊班級:為身心有障礙的學生設有「補助班級」,為體質虛弱的學生「養護班級」。這在當時的日本內地也是少見的。[6]:44
學校的設施也較先進,例如可以令每名學生單獨使用一台顯微鏡的理科教室,設置有電動圓盤鋸、線鋸機、車床等工作機械的工作室,乃至圖畫教室等。其完備程度遠勝當時日本國內普通的小學。[6]:45
Remove ads
日本在1890年已經有針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設立的特殊班級,但較長時間內在特殊教育上主要關注劣等兒,而非優良兒。但當時的先進國家已經較普遍地有了針對優良兒的教育。日本國內最早的英才教育始於1918年。[6]:45,46
而滿洲教專附小在1927年設立時即開展了優良兒教育。其中滿洲教專第4期畢業生、青年教師宮武城吉採用的教育方法是在低學年讓學生大量閱讀,中學年之後再開始寫作的教育。不僅培養學生大量閱讀,還教授速讀技巧。而附小的學生在4年級起就能夠進行自由研究,寫出了總計1500頁的報告。在徵得家長同意的情況下,學校對小學生進行英語和德語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了文學家安部公房和日本銀行總裁三重野康等許多人才。[12][3][6]:46,47

1930年,位於奉天滿鐵附屬地的加茂小學校成立。為了實行英才教育,其教員幾乎全都採用滿洲教專的畢業生。當時學校採用了各種試驗性的教學手段,例如令每5、6名學生共同使用一張圓形的課桌,在體育課中教授欖球、具有節律的丹麥式體操等新內容,基本全部使用教師自己編寫的教材。學校鼓勵學生跳級,廢除了具有軍隊色彩的朝會,不設班長、副班長職務。學校認為毛筆教育落後於時代,故而教授書寫時僅使用硬筆,甚至受到家長的抗議。[3]
讀書活動
滿洲教專有一個名為教專讀物調查會的組織。該組織曾在滿鐵奉天圖書館的期刊《書香》中撰文為兒童推薦書目。1929年11月起,奉天圖書館館長衛藤利夫每兩周一次為教專學員做「圖書館講座」,並令他們在圖書館實習。同樣在1929年,由滿洲教專、奉天各日本人小學的負責人、圖書館負責人組成了「奉天兒童讀物調查會」,達成協議,自1929年冬季起,由小學來確定圖書需求,由圖書館負責供給。同年,由教專的老師為兒童選定、由滿鐵奉天圖書館購置的圖書達到了可觀的數量,館方為此專設了「母子讀書室」(日語:母と子の室)。母子讀書室位於圖書館玄關附近,不僅有大量的兒童讀物,也為母親準備了適於婦女的讀物。[13]:3,4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