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灰色粘質
假設的世界末日情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灰色粘質[1](英語:gray goo,也拼作grey goo),又稱灰蠱或灰霧,是一種假想的世界末日情景,在該情景中失控的大量分子納米技術製成的自我複製機消耗掉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量以複製自身[2][3],這一情景也被稱為生態吞噬[4]。最初的設想中,該種機器是一開始就設定為擁有自我複製的能力,後來演變成了機器偶然獲得了自我複製的能力。
廣義上的自我複製機最早由數學家約翰·馮·諾伊曼提出,因此自我複製機器有時也被稱為馮·諾伊曼探測器[5]。灰色粘質這一詞彙最早由納米技術先驅金·埃里克·德雷克斯勒《創造的發動機》(1986)中使用[6],然而2004年他表示「我寧可自己沒用過『灰色粘質』這個詞。」[7]灰色粘質這一用語的流行可追溯到大眾雜誌《奧秘》1986年11月刊的一篇文章中[8]。
Remove ads
情景概論
灰色粘質的理念最早被納米技術先驅金·埃里克·德雷克斯勒在《創造的發動機》(1986)中使用[6]。在第4章「豐裕的發動機」中,德雷克斯勒通過描述使用某些特殊原材料來進行自我複製的納米機械人來說明指數增長和缺失固有極限的可怕:
想像一下一個自我複製機器泡在一瓶原料瓶中,不斷地複製自身……第一次複製要經歷1000秒,第二次複製同樣經歷了1000秒……十個小時過去之後瓶子裏就不只是有36個自我複製機器,而是680億個自我複製機器了。給它們一天時間,就能增重到1噸,再給它們一天時間,他們就能比地球還沉,再給他們4個小時,他們就能比整個太陽系還要重——如果原料瓶還沒乾的話。
據德雷克斯勒所述,該詞彙最早因科幻雜誌《奧秘》中的提及而流行,該詞彙流行的同時也帶動了納米技術相關學科在大眾文化中的流行。德雷克斯勒認為軍備競賽比起在納米機器中的編程錯誤更有可能造成灰色粘質情景[9]。
然而在歷史頻道的節目中提出了一個與德雷克斯勒想法相左的情形:
在一次科學試驗中,數以百萬計的納米級機械人被釋放出來清理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後的油污。然而,由於一個編程錯誤,納米機械人不再只吞噬油料中的碳氫化合物,而開始吞噬一切由碳構成的物質。納米機械人一邊摧毀整個世界一邊複製自身,沒過幾天,地球就變成了一個大沙漠[10]。
德雷克斯勒在《創造的發動機》第11章進一步描述了灰色粘質:
即便是早期的、基於組裝的自我複製機器也可以輕易的擊敗地球上最高級的物種:帶有植物和葉子的生物圈應用太陽能的效率很可能低於大規模的太陽能板;堅硬、雜食的「細菌」可以輕易取代真正的細菌的地位——納米機械人可以如花粉一樣散播,如病毒一樣複製,在幾天內將整個生物圈變成一堆沙子。這些自我複製機械人可以輕易的改裝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小、更堅硬、複製更迅速。我們現在沒有任何辦法去抵禦它們——光是病毒和果蠅我們都控制不過來。
不過,德雷克斯勒提到了自我複製機器的指數增長事實上受到原材料數量的限制。德雷克斯勒最早使用「灰色粘質」並非為了暗示納米機械人是灰色的,而是強調人類價值觀中優越性與競爭中優越性的差別:
儘管大量不受控制的複製機器可能既不是灰色的也不是黏的,但是「灰色粘質」一詞事實上是為了強調灰色粘質能夠輕易抹殺任何生命,其他物種可能在進化意義上非常強大——然而這種強大在自我複製機械人面前並沒有什麼意義。
Remove ads
在小說中的描述
另見
參考資料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