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大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生平
1900年生於南昌。1914年被選入北京清華學堂留美預備班學習。1923年赴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獸醫學院留學。1927年畢業,1930年發表《馬屬動物結腸纖毛蟲的研究》博士論文,首次將馬屬動物結腸纖毛蟲修編歸類,論述了25個屬,51個種。其中有3個新屬和16個新種[1]。
1930年回國,任南開大學生物系教授,兼任系主任。1935年赴四川省工作。歷任中央大學獸醫系教授、四川省農業改進所技正兼畜牧獸醫組主任、家畜保育所技正兼獸醫科主任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北京大學農學院獸醫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北京農業大學工作。歷任獸醫系教授兼系主任和家畜寄生蟲學教研組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2]。
從1954年開始,熊大仕對家畜結節蟲進行了系統研究,在中國各地牧場、屠宰場和高等農林學校採集標本,1955年11月完成關於結節蟲的論文。其中在蘭州鑑定綿羊寄生蟲標本時,還發現了一個新種「甘肅結節蟲」,為世界寄生蟲學研究增加了新的內容[3]。他還從事馬屬動物寄生線蟲、反芻動物寄生線蟲、豬腎蟲和雞球蟲方面的研究[4]。
之後曾任農業部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國家教育委員會畜牧專業組成員,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獸醫雜誌》主編,北京市科協副主席。1987年3月27日因病在京逝世。
遺產
熊大仕於1986年慷慨地捐獻了11000餘元的積蓄,用於發展獸醫教育事業。同年,北京農業大學決定把這筆款設為熊大仕獎學金,用於獎勵有志於獸醫事業且品學兼優的學生[5]。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