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特倫托級重巡洋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特伦托级重巡洋舰
Remove ads

特倫托級重巡洋艦Trento class[a]是20世紀20年代末為意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一級重巡洋艦,共兩艘,也是意大利艦隊首批該類型艦艇。該級艦的兩艘艦——「特倫托」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Trento[a]「的里雅斯特」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Trieste[a],均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從奧匈帝國收回的「光復城市」特倫托的里雅斯特命名。這兩艘艦的裝甲極為薄弱,裝甲帶厚度僅70毫米(2.8吋),但擁有較高的航速,且主炮裝備強勁,配備八門203毫米(8吋)口徑主炮。儘管名義上是按《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建造,這兩艘巡洋艦的排水量仍超過了條約規定的上限。

快速預覽 概況, 技術數據 ...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這兩艘巡洋艦在巡洋艦分艦隊服役,常交替擔任分艦隊旗艦。「特倫托」號曾兩次遠航海外:第一次是在1929年中後期前往南美多國訪問,第二次是在國共內戰期間部署至中國,以保護當地意大利僑民。1938年,「的里雅斯特」號協助遣返了在西班牙內戰期間赴西班牙作戰的意大利志願兵。兩艘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均參與了多次重要行動,包括卡拉布里亞海戰英語Battle of Calabria斯巴提芬托角海戰馬塔潘角海戰。1941年11月,「的里雅斯特」號被英國潛艇擊傷,因此未能參與第一次英語First Battle of Sirte第二次錫爾特灣海戰英語Second Battle of Sirte;在第二次錫爾特灣海戰中,「特倫托」號擊傷了一艘英國驅逐艦

1942年6月,「特倫托」號被英國魚雷轟炸機和潛艇發射的魚雷擊中沉沒,人員傷亡慘重。1943年4月,「的里雅斯特」號在拉馬達萊娜港內也遭到美國重型轟炸機襲擊而沉沒。1950年,相關部門啟動打撈作業,經檢測發現該艦的發動機因泄漏的燃油保護而完好留存,隨後其艦體被出售給西班牙海軍,西班牙海軍計劃將該艦改造為輕型航空母艦。但由於項目成本不斷攀升,這一計劃最終在1956年取消,「的里雅斯特」號的艦體則在1959年被拆解報廢

Remove ads

設計

20世紀20年代初,意大利皇家海軍開始研究符合《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的巡洋艦設計方案,該條約規定巡洋艦排水量不得超過10,000長噸(10,160公噸),武器裝備限於203毫米(8吋)口徑火炮。後來成為特倫托級巡洋艦的設計方案,由菲利波·邦菲利埃蒂(Filippo Bonfiglietti)將軍於1923年擬定[2]。1924年,法國海軍動工建造兩艘迪凱納級巡洋艦[b]中的首艦,這促使意大利皇家海軍訂購兩艘同類型艦艇以抗衡對手[4]。設計師着重追求極高航速,為將艦艇排水量控制在條約限制範圍內,不得不大幅削減裝甲防護。此外,為幫助艦艇達到高航速,設計時採用了較窄的艦寬,這卻導致艦艇穩定性下降。這種設計模式成為20世紀20至30年代意大利建造巡洋艦和驅逐艦的通用範式,僅後期的扎拉級重巡洋艦及部分雇傭兵隊長級英語Condottieri-class cruiser巡洋艦例外[5]

特倫托級兩艦仍在船台上建造時,意大利皇家海軍的軍官便擔憂該級艦裝甲防護薄弱,會導致其作戰能力不足。因此,海軍下令建造性能更均衡的扎拉級巡洋艦,該級艦的裝甲防護厚度顯著增加[6]。儘管如此,特倫托級輕量化的設計仍為奧德羅·泰爾尼·奧蘭度公司阿根廷海軍建造的五月二十五日級巡洋艦英語Veinticinco de Mayo-class cruiser提供了基礎;阿根廷的這型艦艇尺寸略有縮小,裝甲更薄,配備的是190毫米(7.5吋)口徑火炮[7]。另一型基於該設計為意大利艦隊建造的衍生艦「博爾扎諾」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Bolzano[c],於1930年開工、1933年服役;儘管「博爾扎諾」號與特倫托級另外兩艘艦差異較大,但有時仍被視為特倫托級的一員[10]

Remove ads

一般特徵

Thumb
特倫托級平面圖和剖面圖

特倫托級巡洋艦的垂間長為190米(623呎4吋),全長196.96米(646呎2吋);艦寬20.6米(67呎7吋),吃水6.8米(22呎4吋)。其設計排水量為10,339至10,344長噸(10,505至10,510公噸),滿載排水量最高可達13,334長噸(13,548公噸),儘管名義上其排水量符合《華盛頓海軍條約》設定的1萬長噸限制[11]。該級艦艦體採用平甲板設計,並配備球鼻艏,這是意大利軍艦首次採用球鼻艏這一設計[12]。兩艦建成時裝有兩座三腳桅,但在試航中發現桅杆振動過於劇烈,因此前桅額外加裝了兩根支柱以增強穩固性。該級艦編制船員為723名軍官與士兵,二戰期間增至781人。艦上搭載兩架IMAM Ro.43水上飛機用於空中偵察,機庫位於艦艏樓下方,艦艏中線處裝有一座固定式彈射器[11][13]

特倫托級巡洋艦的動力系統由四台帕森斯蒸汽輪機組成,動力來源是十二台亞羅式燃油鍋爐,這些鍋爐的排煙管道匯集到艦體中部的兩座煙囪。十二台鍋爐分為三個鍋爐艙,每個艙室各裝四台;其中兩個鍋爐艙為驅動外側螺旋槳的前輪機供能,剩下的四個鍋爐則為驅動中央軸的輪機供能。該動力系統額定功率為150,000匹軸馬力(110,000千瓦特),設計最高航速36(67公里每小時;41哩每小時);在標準排水量狀態下,預計運行功率為120,000匹軸馬力(89,000千瓦特),對應航速34節(63公里每小時;39哩每小時)。在海上試航中,「的里雅斯特」號最高僅達到35.65節(66.02公里每小時;41.03哩每小時),「特倫托」號則略低於這一速度;而且這些航速只有在極輕排水量狀態下才能達到,實際服役中該級艦的實用最高航速僅為31節(57公里每小時;36哩每小時)。該級艦的燃油儲存量為2,214公噸(2,179長噸;2,441短噸),以16節(30公里每小時;18哩每小時)的航速航行時,續航里程可達4,160海里(7,700公里;4,790哩)。1940年初進行改裝時,該級艦加裝了煙囪帽,以減少煙霧對桅杆的干擾。[14][15]

Remove ads

武器裝備和裝甲

Thumb
特倫托號船頭視圖;注意炮塔的炮架非常緊密

「特倫托」號與「的里雅斯特」號的主武器為八門203毫米(8吋)Mod 24型50倍徑火炮,分裝在四座炮塔[11];每座炮塔中的火炮共用一個炮架,而非獨立安裝[7]。炮塔採用前後背負式布局,兩對炮塔分別位於艦艏和艦艉,火炮最大仰角可達45度,最大射程為27000米(30000碼)。該主炮射速為每分鐘3發[11],且裝填時火炮需復位至15度仰角。炮塔採用電動操作,包括旋迴機構、俯仰機構以及揚彈機均由電力驅動[16]。和同期許多意大利火炮一樣,該主炮存在彈着點散布過大的問題。最初,該炮使用125公斤(276磅)的炮彈,炮口初速為905米每秒(2,970呎每秒);後來為縮小彈着點散布,炮彈重量與發射藥裝藥量被削減至118公斤(260磅)、炮口初速降至840米每秒(2,800呎每秒),但這一嘗試並未成功。彈着點散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意大利彈藥工廠質量管控不佳,未能保證炮彈精準所需的嚴格製造公差[17]。此外,火炮共用炮架的設計導致兩門炮間距過近,使得炮彈在飛行中相互干擾,進一步加劇了彈着點散布問題[18]。射控系統配備兩台巴爾-斯特勞德式5米(16呎)合像測距儀[19]

防空武器包括十六門100毫米(4吋)47倍徑火炮(採用雙聯裝炮架)、四門維克斯-泰爾尼式40毫米/39倍徑火炮(採用單裝炮架)以及四挺12.7毫米(0.50吋)機槍。其中100毫米火炮是斯柯達公司1910年設計的奧匈帝國火炮的仿製型號,安裝在新設計的兩用炮架上,火炮最大仰角可達85度,最大射程為15,240米(50,000呎)。除火炮武器外,該級艦還配備八具533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分裝在四座甲板式雙聯裝發射裝置內[11][13][20]。在服役期間,該級艦的副武器經歷過多次調整:兩艘艦的100毫米火炮均被同口徑的新型Mod 31型火炮替換;1937-1938年,移除了艦艉最後兩門100毫米火炮以及全部四挺12.7毫米機槍,取而代之的是八門37毫米(1.5吋)54倍徑布雷達M1932型火炮和八門13.2毫米(0.52吋)布雷達M1931型機槍,且均採用雙聯裝炮架;1942年,「特倫托」號加裝了四門20毫米(0.79吋)65倍徑布雷達M1940型火炮(採用單裝炮架),次年「的里雅斯特」號則加裝了八門該型號火炮[15][21]

兩艘艦均配備裝甲堡,用於保護艦上關鍵部位,包括動力艙和彈藥艙。垂直裝甲帶厚度為70毫米(2.8吋),覆蓋範圍從前主炮塔前方8米(26呎)延伸至後主炮塔後方5米(16呎)。裝甲帶兩端頂部裝有厚度60毫米(2.4吋)的裝甲隔艙壁;其中前隔艙壁下部厚度減至50毫米(2吋),後隔艙壁下部厚度減至40毫米(1.6吋)。裝甲甲板在艦體中部厚度為50毫米,艦艉處減至20毫米(0.79吋),兩側傾斜部分厚度為30毫米(1.2吋),且裝甲甲板未延伸至裝甲堡前方。炮塔正面裝甲厚度為100毫米(3.9吋),支撐炮塔的炮座在裝甲甲板上方部分厚度為70毫米,下方部分為60毫米。主司令塔側壁裝甲厚度100毫米,頂部50毫米;司令塔上方裝有射控指揮儀,其側壁裝甲厚度80毫米(3.1吋),頂部60毫米。[11]

船舶

更多資訊 艦名, 建造者[11] ...

服役歷史

Thumb
1930年「的里雅斯特」號

「特倫托」號與「的里雅斯特」號均以一戰結束後從奧匈帝國收回的兩座最大「光復城市」命名[22]。20世紀30年代,兩艦常擔任巡洋艦分艦隊的旗艦。戰前,「特倫托」號曾多次遠航海外,包括1929年5月至10月的南美訪問之旅,以及1932年1月至6月部署至中國——在國共內戰期間保護當地意大利僑民。20世紀30年代,兩艦還多次參與為來訪外國領導人舉行的海軍檢閱活動,其中包括納粹德國阿道夫·希特拉匈牙利攝政王霍爾蒂·米克洛什。1938年,「的里雅斯特」號協助將「志願部隊軍團」(一支被派往西班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部隊)的士兵運回意大利。[23]

1940年6月意大利加入二戰後,「特倫托」號與「的里雅斯特」號在地中海海域多次與英軍作戰,包括分別於1940年7月、1940年11月和1941年3月爆發的卡拉布里亞海戰、斯巴提芬托角海戰與馬塔潘角海戰。「特倫托」號參與了卡拉布里亞海戰,期間與英國巡洋艦交戰,自身未受任何損傷[24]。斯巴提芬托角海戰中,「特倫托」號與「的里雅斯特」號中的一艘擊中了英國巡洋艦「貝里克」號(HMS Berwick 65)[25][26],而「的里雅斯特」號曾短暫與英國戰鬥巡洋艦「聲望」號交火,但未受嚴重損傷[27]。馬塔潘角海戰中,這兩艘巡洋艦在極遠射程上與數艘英國巡洋艦交戰,雙方均未擊中對方[28]

1941年11月,「的里雅斯特」號被英國潛艇「極限」號英語HMS Utmost[d]以魚雷擊中,此後近一年時間裏均處於維修狀態。在此期間,「特倫托」號參與了未分勝負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錫爾特灣海戰,且在第二次海戰中重創一艘英國驅逐艦。這兩艘巡洋艦還常承擔護航任務,一方面為支援北非意大利軍隊的運輸船隊護航,另一方面則在地中海中部攔截前往馬耳他島的英國運輸船隊。1942年6月,在執行攔截英國「魚叉行動英語Operation Harpoon (1942)[e]運輸船隊的任務時,「特倫托」號兩次被魚雷擊中:第一次是遭布里斯托蒲福魚雷轟炸機攻擊,隨後在6月15日被英國潛艇「暗影」號英語HMS Umbra[f]擊沉,人員傷亡極為慘重[32];該艦戰時編制為51名軍官和1100名士兵,沉沒時共有549人喪生,另有21人後來因傷死亡[33]

1942年8月,「的里雅斯特」號重返作戰序列,準備執行一項任務,但因另一艘意大利巡洋艦被英國潛艇魚雷擊中,該任務最終取消。之後「的里雅斯特」號被轉移至撒丁島的拉馬達萊娜港,1943年4月10日在此處被美國重型轟炸機擊沉。1950年,針對「的里雅斯特」號的打撈工作啟動,其上層建築被拆除後,艦體被打撈浮起並拖至拉斯佩齊亞港;經檢查發現,艦體沉沒期間有燃油泄漏至動力艙,對動力設備起到了保護作用。1952年,西班牙海軍買下該艦艦體,將其拖至費羅爾港,計劃將其改造為輕型航空母艦。但由於項目成本不斷增加,這一計劃最終未能實現,於1956年被迫取消。該艦艦體最終在1959年前被拆解報廢。[34]

Remove ads

腳註

註釋

  1. 譯名參考自《二戰中的意大利重巡洋艦——條約型巡洋艦》[1]
  2. 譯名參考自《世界重巡洋艦全集》[3]
  3. 譯名參考自《世界重巡洋艦全集》[8],另有來源譯作「波爾扎諾」[9]
  4. 譯名參考自《世界重巡洋艦全集》[29]
  5. 譯名參考自《世界重巡洋艦全集》[30]
  6. 譯名參考自《世界重巡洋艦全集》[31]

參考書目

期刊來源

拓展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