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狄奧多羅公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狄奧多羅公國(希臘語:Αὐθεντία πόλεως Θεοδωροῦς καὶ παραθαλασσίας),又稱哥西亞(希臘語:Γοτθία)或狄奧多羅-曼古普公國[1],是一個曾經存在於克里米亞南部的希臘人政權,主要在克里米亞山脈的山腳下。 [2]它代表了東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個殘存國家和克里米亞哥德人的最後遺留領土,直到1475年被鄂圖曼帝國的鄂圖曼阿爾巴尼亞人蓋迪克·艾哈邁德帕夏征服。它的首都是多羅斯(Doros),有時也稱為狄奧多羅,現在叫曼古普。該國與特拉比松帝國密切相關。
Remove ads
歷史
12世紀末,克里米亞半島脫離了拜占庭帝國,但在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洗劫後不久,其中的一部分被納入了特拉比松帝國的「加扎里亞佩拉提亞」(Gazarian Perateia)。 [3]這個從屬關係從來都不是很強,最後被入侵的蒙古人所取代, [3]蒙古人在1238年湧入半島,佔領了它的東部,並要包括哥西亞在內的西半部進貢。 [3]但是除了納貢之外,他們的影響力還是有限的,行政事務掌握在當地人手中。 [3]
哥西亞公國於14世紀初首度被提及,最早記載是出自後拜占庭歷史學家狄奧多·斯潘杜內斯,他記載了在安德洛尼卡三世 (1328-1341) 統治年間存在着「哥西亞大公」。進一步的記錄在整個14世紀持續出現,一些學者指出「德米特里」,藍水之戰(約 1362/1363 年)中的三個韃靼王公之一,就是一個哥西亞大公。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名字可能是原名叫Khuitani(見下文)的曼古普韃靼領主受洗後的名子。[3]名稱「狄奧多羅」( Θεοδωραω的訛變形式)第一次出現在希臘銘文中,也可追溯到大約1361/1362年,然後又在1374年的熱那亞文件中稱為「Theodoro Mangop」。 [3] A. Mercati 提出該形式是希臘複數Theodoroi 「眾狄奧多」 的訛變,所指的就是兩位聖狄奧多,狄奧多·斯特拉特斯(Theodore Stratelates)和狄奧多·提爾(Theodore Tiro) ,但N. Bănescu提供了另一個解釋,即它演變自希臘語名稱 τὸ Δόρος(前往多羅斯)或 τὸ Δόρυ(前往 Dory),[3]源自當地中世紀早期名稱。[4]不管它的出處如何,這個名字一直存在:到了1420年代,大公的官方頭銜為「狄奧多羅城和海洋地區的領主」( αὐθέντης πόλεως Θεοδωροῦς καὶ παραθαλασσίας ), [3]雖然通俗而言它的居民稱之為 Θεοδωρίτσι ( Theodoritsi, '小狄奧多羅')。 [3]
1395年,軍閥帖木兒入侵克里米亞半島,摧毀了哥西亞首府狄奧多羅等一眾城鎮。 [5]在他1404年去世後,哥西亞受惠於熱那亞不穩定,無暇於黑海殖民地,以及克里米亞汗國崛起,發展成黑海最重要的力量之一。1432年,由於威尼斯承諾哥西亞出海口,哥西亞站在威尼斯一邊對抗熱那亞。 [5]

公國與北方的欽察汗國保持和平關係,每年作為附庸進貢,但與南部的熱那亞加扎里亞殖民地在出海口和通過克里米亞港口的貿易方面衝突不斷。從西部的揚博利(今巴拉克拉瓦)到東部的奧爾斯頓(今阿盧什塔)的一小片沿海土地原屬公國,但很快落入熱那亞人的控制之下。當地希臘人稱這個地區為Parathalassia(希臘語:Παραθαλασσια,「海濱」),而在熱那亞統治下,它被稱為哥西亞的船長。失去了南部海岸的港口後,狄奧多羅人在喬爾納亞河河口建造了一個名為Avlita的新港口,並興建卡拉馬塔堡壘(今因克爾曼)防衛着它。

1474 年,卡法人似乎處於叛亂的邊緣。當年的官方文件描述了對哥德人地主和農民造成的傷害,或者在邊境地區阿盧什塔和塞姆巴洛有建築物被燒毀。當時的大公艾薩克(意大利文件稱他為 Saichus 或 Saicus ,而俄文則稱他為 Isaiko)向熱那亞人提出正式投訴,擔心與卡法發生戰爭。 [3] 1475年6月6日,鄂圖曼阿爾巴尼亞指揮官Gedik Ahmet Pasha在五天時間圍攻並征服了卡法。
曼古普之圍始於9月的某個時間。大公有三百個瓦拉幾亞人在防禦中戰鬥。根據瓦西里耶夫所說,這座城市在圍攻期間受到五次大攻勢。最終,狄奧多羅的糧食供應被封鎖,人們開始陷入饑荒。 [3] 1475年12月末,曼古普向鄂圖曼人投降,條件是放過大公、人民和他們的財產。 [3]雖然克里米亞其餘大部分地區仍然是克里米亞汗國--現在是鄂圖曼附庸--的一部分,但前狄奧多羅和克里米亞南部的土地由高門直接管理。根據鄂圖曼歷史學家阿沙克·帕夏札德,在曼古普投降後,鄂圖曼人對待它的方式與對待卡法的方式相同。鄂圖曼人將城市的首領帶到君士坦丁堡,在那裏他們被處決。他們的財寶被交給了蘇丹,而他們的妻子和女兒則作為禮物送給了蘇丹的官員。 [3]城市投降後,其中一座教堂被改建為清真寺,在那裏為蘇丹祈禱。 [3]根據鄂圖曼編年史家的記載,「異教徒的家變成了伊斯蘭教的家」。 [3]
隨着曼古普陷落,狄奧多羅公國不復存在,隨之而去的是羅馬帝國的最後殘餘,自公元前753年傳說羅馬建國以來,歷時近2,228年的羅馬文明。[6]
Remove ads
狄奧多羅大公

歷史學家亞歷山大·瓦西里耶夫將第一任大公確定為德米特里奧斯(Demetrios),在約1362/3年參與了藍水之戰 。根據瓦西里耶夫,他可能與百夫長Khuitani是同一個人,他在曼古普的城牆上豎立了石碑,提到「狄奧多羅」這個名字。 [3]


德米特里奧斯以後的大公們僅能藉俄國文獻而為人所知。希臘人王朝加布拉斯(Gabras)的一個分支統治著狄奧多羅,並且通常被學者們認定為俄羅斯文獻上的「Khovra」家族。斯蒂芬大公(「Stepan Vasilyevich Khovra」)於1391年或1402年帶同兒子格雷戈里一起移居莫斯科。他的父名暗示他有一位名叫巴西爾的父親,他可能是他之前的大公(而且還可能是德米特里奧斯的兒子)。斯蒂芬和格列高利成為僧侶,格列高利後來在莫斯科建立了西蒙諾夫修道院。俄羅斯的兩個貴族霍夫林(Khovrin)和戈洛溫(Golovin)宣稱是他們的後裔。[7][3]在哥西亞,斯蒂芬由另一個兒子亞歷克修斯一世繼位,他一直統治到1444-45或1447年去世。亞歷克修斯的繼承人是他的長子約翰,他娶了瑪麗亞·阿薩尼娜,這個女人擁有拜占庭帝國的巴列奧略王朝以及阿森和贊普拉孔的貴族血統。這對夫婦有一個兒子,也叫亞歷克修斯,他於大約1446/7年英年早逝,可能在特拉比松。他的墓志銘,題為「致大公之子」(τῷ Αὐθεντοπούλῳ),由約翰·尤金尼科斯所注,提供了有關該家族的獨特家譜數據。 [7][3]約翰的統治似乎很短,或者他可能根本就沒有統治——A. Vasiliev 推測,阿萊克修斯一世一死,他就離開哥西亞前往特拉比松[3] ——所以阿萊克修斯一世的另一個兒子,奧魯貝(Olubei),在約1447年繼任大公, 並統治到約1458年。[3]亞歷克修斯一世的女兒,哥提亞的瑪麗亞,於1426年成為最後一位特拉比松皇帝大衛的第一任妻子。[7][3]
在約1458年之後奧魯貝就沒有再被提及 ,有一段時間沒有大公的名字留傳下來;熱那亞文獻只提到「狄奧多羅的領主和他的兄弟們」(dominus Tedori et fratres ejus)。[3]在1465年,以撒大公被記載,他可能是奧魯貝的兒子,因此可能早於約1458年登位。[3]面對日益嚴重的鄂圖曼威脅,他在卡法與熱那亞人「和解」,並將他的妹妹瑪麗亞·阿薩尼娜·帕萊奧洛吉娜嫁給了摩達維亞的統治者斯特凡大帝。[3]然而,他在晚年越來越親鄂圖曼的立場導致1475年他的兄弟亞歷山大在斯特凡的支持下將他推翻。[3]但要拯救狄奧多羅為時已晚:1475年12月,在征服克里米亞海岸的其他基督教據點後,鄂圖曼人在圍攻了三個月後佔領了這座城市。亞歷山大大公和他的家人被俘虜到君士坦丁堡,他在那裏被斬首。他的兒子被迫皈依伊斯蘭教,他的妻子和女兒成為蘇丹後宮的一部分。[3]
Remove ads
文化

哥西亞混集了希臘人、克里米亞哥德人、阿蘭人、切爾克斯人、保加爾人、庫曼人、欽察人和其他民族人口,大多數人信奉東正教和受到希臘化。公國的官方語言是希臘語。
在哥西亞可以追溯到各種文化影響:它的建築和基督教壁畫基本上是拜占庭式的,儘管有些堡壘也表現出本土和熱那亞的特色。在當地發現的有銘文大理石板裝飾匯聚了拜占庭、意大利和韃靼的元素。[8]
1901年,曼古普市發現了一塊希臘語銘文。銘文顯示,1503年,即被土耳其人征服近30年後,曼古普的居民仍然講希臘語。這座城市由一位土耳其人總督掌管。[3]在接下來的幾年裏,這座城市發現到許多在鄂圖曼帝國征服之前所作的希臘語銘文。[3]
在曼古普出土的拜占庭青銅砝碼提供了當地居民遵循帝國稱重系統的證據。[9]
1475年土耳其人征服後,土耳其人保留了希臘人的宗教和宗教機構,以及希臘人的教會組織。[3]
參閱
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
外部連結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