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狄波拉·嘉
英國女演員 (Deborah Kerr,1921–2007)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狄波拉·珍·嘉,CBE(英語:Deborah Jane Kerr,1921年9月30日—2007年10月16日),原名狄波拉·珍·特里默(英語:Deborah Jane Trimmer),是一位生於蘇格蘭並擁有國際性聲譽的電影、舞台和電視演員。她曾因在芝加哥舞台劇《茶與同情》中扮演勞拉·雷諾茲(Laura Reynolds)一角獲薩拉·西登斯獎(Sarah Siddons Award),這個角色源於她在百老匯的演出。她還曾因《國王與我》獲金球獎,並先後三次獲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演員獎。此外,她還獲得過奧斯卡榮譽獎、英國電影學院獎和康城影展獎項。
狄波拉·嘉曾先後六次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但從未獲獎。1994年,美國影藝學院向她頒發榮譽獎,稱她是位「有着無可挑剔優雅和美麗的藝術家」,是「從影以來始終追求完美、自律和高雅的敬業演員」。她演出的電影包括《國王與我》、《金玉盟》、《紅粉忠魂未了情》、《暴君焚城錄》、《無辜的人》、《黑水仙》、《明情》、《百戰將軍》和《鴛鴦譜》。
Remove ads
生平
狄波拉·嘉1921年9月30日生於英國格拉斯哥的一家私人療養院,原名狄波拉·珍·特里默[1][2]。她的母親叫嘉芙蓮·羅絲(Kathleen Rose),娘家姓斯梅爾(Smale),父親亞瑟·查爾斯·特里默(Capt. Arthur Charles Trimmer)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索姆河戰役中失去了一條腿,之後成為船舶工程師和土木工程師。特里默是兩人唯一的女兒[3]。特里默出生後前三年全家一起在阿蓋爾-比特的海倫斯堡度過,住在國王西街(West King Street)。特里默的弟弟埃德蒙(Edmund)又名泰迪(Teddy),曾是記者,2004年死於一宗路霸意外[4][5]。
特里默曾在諾森伯蘭府學校(Northumberland House School)就讀,這是一所位於英格蘭布里斯托亨德茲地區的獨立學校。該校於1937年被拆毀,當時她年僅16歲。她還曾在濱海威斯頓的羅斯霍姆學校(Rossholme School)就讀。特里默起初學習的是芭蕾舞,曾於1938年在薩德勒之井劇院首度登台。轉行後她很快成為一位成功的女演員。姨媽菲利斯·斯梅爾(Phyllis Smale)是特里默的第一位表演導師,她曾在布里斯托開辦了一家希克斯斯梅爾戲劇學院(Hicks-Smale Drama School)。[6][7]這時的她還開始用「狄波拉·嘉」來作為自己的藝名,「嘉」(Kerr)據說曾是她的祖父亞瑟·嘉·特里默(Arthur Kerr Trimmer)的外婆的姓氏。[8]
Remove ads

狄波拉·嘉演出的第一部電影是英國電影《黑金速遞》,但她的鏡頭最終被剪掉了。1941年她演出了兩部英國電影《巴巴拉上校》和《愛上多爾》並獲得好評,占士·阿蓋特(James Agate)針對她在後者中的表現稱,雖說和溫蒂·希勒相比還有一段距離,但狄波拉·嘉仍然是一顆非常漂亮並且充滿希望的新星,以往像她這樣漂亮且有前途的新星往往都會大張旗鼓地加以宣傳。[6]接下來她又在《哈特的城堡》中與羅拔·紐頓和占士·美臣演對手戲。這部作品為狄波拉·嘉獲得了公眾的歡迎,她被評為當地最受歡迎的票房女星[9]。
1943年,她在米高·鮑華和艾默力·柏斯保格的《百戰將軍》中飾演了三位女性角色。鮑爾的自傳稱兩人在這一期間成為情侶[10]:「我意識到狄波拉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種有血有肉的理想女人」[10]。狄波拉·嘉曾明確表示,自己的姓氏應該與「Car」相同。為了避免發音上出現混淆,美高梅公司的路易·B·梅耶稱她的姓氏是「與Star押韻的Kerr」[11]。
雖然溫斯頓·丘吉爾認為《百戰將軍》會對戰時軍隊的士氣產生不利影響,英國陸軍也拒絕繼續與監製合作,但事實證明該片無論在藝術還是商業上都是一部成功的作品[10]。鮑爾本希望狄波拉·嘉和本片男主角羅渣·萊伍賽可以演出自己的下一部電影《夜夜春宵》,但狄波拉·嘉的經濟人已經與美高梅公司簽訂了協議。據鮑爾所說,狄波拉·嘉明確表示自己如果有機會就會前往荷里活發展,兩人的戀情也因此終結。[10]
狄波拉·嘉在1947年的電影《黑水仙》中飾演了一位陷入困境的修女,精彩表現引起了荷里活監製的注意。該片在美國和英國上映都獲得了成功,狄波拉·嘉獲得了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演員獎,並被評為最富票房號召力英國演員的第八位[12]。
來到荷里活後,狄波拉·嘉的英國口音和舉止讓她得以扮演了一連串優雅、端莊的英國淑女角色。不過她也會把握一切機會演出那些看上去不那麼冷靜的人物,打破自己形象上給人的刻板印象。她與史超域·格蘭加和理查德·加爾森一起演出了1950年的電影《所羅門王寶藏》,該片主要是在非洲取景拍攝的。接下來她又演出了宗教史詩電影《暴君焚城錄》,該片主要在羅馬取景,狄波拉·嘉飾演的是一位公元一世紀的頑強基督徒里吉婭(Lygia)。 然後又在《古堡藏龍》中再度與占士·美臣和史超域·格蘭加合作,在片中詮釋弗拉維亞公主(Princess Flavia)[13]。

1953年,狄波拉·嘉在約瑟·曼基威士執導的《凱撒大帝》中演出波爾恰·卡通尼斯(Porcia Catonis)[6],緊接着又改變戲路,在佛烈·仙納曼的《紅粉忠魂未了情》中演出心懷怨恨的軍人妻子卡倫·福爾摩斯(Karen Holmes),展現出自己性感的一面,與畢·蘭加士打的角色在夏威夷海灘上激情擁吻。她因該片獲得了第26屆奧斯卡女主角獎提名[14]。美國影藝協會也將該片評為AFI百年百大愛情電影中的第20和AFI百年百大電影中的第52名[15][16]。

從那以後,狄波拉·嘉演出了各種各樣的角色,讓她在荷里活以多才多藝聞名[11][17]。她先後扮演了修女(《明情》)、乖乖女(《鴛鴦譜》)和家庭教師(《風雨故人情》及《無辜的人》),還包括澳大利亞牧羊人樸實的妻子(《夕陽西下》)和欲求不滿的美麗女子(《痴情恨》和《日安憂鬱》)。她還演出過兩部喜劇片:《草色入簾青》和《婚姻破裂》。[18]
狄波拉·嘉演出的角色中最具知名度的是在理查德·羅渣斯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音樂劇《國王與我》改編的1956年版同名電影中扮演安娜·李奧諾文斯[19];還有與加利·格蘭合演的1958年電影《金玉盟》,該片由李歐·麥加利執導[20]。她還演出過舞台劇版本的《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1967年,46歲的狄波拉·嘉演出了《007別傳之皇家夜總會》,創下了占士·邦系列電影中年齡最大邦女郎的新紀錄,截止2012年的《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這一紀錄仍未被打破。[18]
1969年,來自更年輕新生代女演員的競爭壓力讓狄波拉·嘉同意在尊·法蘭根海瑪的《飛天英雄未了情》中裸體出鏡,這也是她職業生涯中唯一的一次[8]。考慮到那個時代的電影中裸露鏡頭越來越多,擔心自己也需要演出更多這樣的鏡頭,狄波拉·嘉從1960年代末開始退出了電影界,轉向電視和劇場行業發展[8]。
Remove ads
狄波拉·嘉曾於1938年在薩德勒的威爾斯劇院首度登台,參加《普羅米修斯》芭蕾舞劇的演出。在攝政公園露天劇場參加多部莎士比亞戲劇演出後,她於1940年加入牛津劇場劇團並參與了多部劇目演出。[6]
狄波拉·嘉首次在西區劇院登台演出是1943年在劍橋劇院演出劇目《心碎之家》(Heartbreak House),這時還只有21歲的她搶了多位舞台劇中堅演員的風頭,如伊蒂絲·埃文斯和伊莎貝爾·瓊斯等。評論家比華利·巴克斯特(Beverley Baxter)稱狄波拉·嘉「有罕見的天賦」,會「思考她的台詞,而不僅僅是記下來。在這三個小時的節目裏,她從一個相信浪漫的傻丫頭發展成一位堅強而幻想破滅女人的過程既感人,又讓人信服。」[6]
這以後一直又過了29年,狄波拉·嘉才返回倫敦舞台,偶爾演出一些籍籍無名的劇作如彼得·尤斯汀諾夫的喜劇《竊聽》(Overheard)和埃姆林·威廉姆斯的《錦繡前程》(The Corn is Green)。[6]
1953年的《茶與同情》是狄波拉·嘉在百老匯的處女秀,她為此贏得了東尼獎提名,之後又演出了該劇改編的同名電影,影片於1956年上映,文森特·明奈利擔任導演[21]。1955年,狄波拉·嘉在芝加哥演出本劇,獲得了薩拉·西登斯獎的肯定。1975年,狄波拉·嘉重返百老匯,在根據愛德華·阿爾比獲普立茲獎肯定的舞台劇《海景》中飾演南希(Nancy)一角。[6]
據狄波拉·嘉表示,雖然自己在電影方面取得了成功,並且走上舞台時她一直有些提心掉膽,但這一直是她的最愛。[6]
我喜歡上台表演,因為這就像是成年人梳妝打扮一樣。我並不是說這其中不需要什麼演技,而是說在舞台上,我感覺自己就像個孩子,讓大人們感到震憾和着迷,讓他們歡笑與流淚。這其中有着不可思議的恐怖,像是種自虐般的癲狂。看起來隨着你年輕漸長,這樣的事情應該更能駕輕就熟,但事實上並非如此。[6]
Remove ads
1980年代初,狄波拉·嘉的事業在電視上出現了復甦,她先是演出了《原告的證人》,之後又再次與羅拔·米湛合作演出《重聚范堡羅》。這一時期她還因英國電視迷你劇《一個真正的女人》獲得了艾美獎提名。[18][22]
2007年10月16日,狄波拉·嘉因帕金森氏症在英國薩福克郡一個名叫波特斯德爾的小鄉村去世,享年86歲[23][24][25]。
個人生活
狄波拉·嘉於1945年11月29日嫁給了英國皇家空軍中隊長安東尼·巴特利(Anthony Bartley),並有兩個女兒,分別是1947年12月27日出生的長女梅蘭妮·簡(Melanie Jane)和1951年出生的次女弗朗西斯·安(Francesca Ann)。狄波拉·嘉的名聲和經濟上的成功讓巴特利深感困擾,並且她還因工作上的需要經常不在家,兩人的婚姻因此出現裂縫,兩人於1959年離婚。[8]之後她於1960年7月23日嫁給了彼得·維爾特爾,從此多了一位繼女克里斯汀·維爾特爾。她曾長時間住在瑞士的克洛斯特斯和西班牙的馬貝拉[26],之後為了和自己的孩子們更親近,並且自己的健康狀態開始惡化,她回到了英國居住,但丈夫仍然待在馬貝拉。[26]
一些曾與狄波拉·嘉合作的男主演在他們的自傳中聲稱與她有過私情。男演員史超域·格蘭傑聲稱狄波拉·嘉曾於自己接拍1945年電影《凱撒和埃及妖后》期間在自己的車上勾引過他,當時還有司機在前面開車[27]。另一位男演員畢·蘭加士打也稱兩人在拍攝《紅粉忠魂未了情》期間有過一段浪漫關係[28]。不過兩人的說法都沒有獨立來源的證實。
狄波拉·嘉於2007年10月16日逝世後不到三個星期,彼得·維爾特爾也於2007年11月4日死於癌症[29]。維爾特爾去世時,導演米高·謝恩格里伯(Michael Scheingraber)正在拍攝一部與他有關的紀錄片,謝恩格里伯表示,紀錄片中將包括對狄波拉·嘉和奧斯卡金像獎相關事件的回憶。這部紀錄片還沒有發行。[30]
Remove ads
榮譽
1998年,狄波拉·嘉獲得了英帝國司令勳章(CBE勳銜),但由於病重而無法親自獲勳[31]。她曾因1956年的《國王與我》獲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女主角獎,因《黃梁夢》、《明情》和《鴛鴦譜》三次獲金球獎提名,還於1959年獲得了一座亨麗埃塔獎[22]。
狄波拉·嘉曾先後憑《戀情的終結》、《茶與同情》、《夕陽西下》和《風雨故人情》四次獲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但均未獲獎。1991年,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授予她特別獎。[6][22]
1949年的《黃梁夢》為狄波拉·嘉贏得了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她之後還分別因1953年的《紅粉忠魂未了情》、1956年的《國王與我》、1957年的《明情》、1958年的《鴛鴦譜》和1960年的《夕陽西下》獲得提名,但也均未獲獎,美國影藝學院於1994年授予她一座榮譽獎,稱狄波拉·嘉是「一位有着無可挑剔優雅和美麗的藝術家,一位從影以來始終追求完美、自律和高雅的敬業演員」。[22][32]1984年,狄波拉·嘉在康城影展上獲得一座榮譽獎[22]。
此外,狄波拉·嘉還先後因《黑水仙》、《明情》和《夕陽西下》獲得過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演員獎肯定,1960年,狄波拉·嘉得以入主荷里活星光大道名人堂。[22]
作品年表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