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王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王沐(1908年—1992年),原名王談恕,中國道教學者、丹功專家。他曾任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並且是全真教龍門派第二十三代宗字輩。[1][2]
此條目的主要貢獻者與本條目所述的內容疑似存在利益衝突。 (2022年6月1日) |
![]() |
生平
王沐本名談恕,又名王談恕,生於河北省樂亭縣談家村。王沐出身於中醫家庭,父親為中醫,母親為道教徒。家中多藏醫籍道經,王沐幼年時涉獵其間,多受影響。王沐自幼即可背誦《太陽經》。後初讀丹經,不問門派,但貪廣覽,搜尋善本雜練各家丹功。[1]
十二歲時,王沐在父親書房中發現一本符籙派著作《萬法歸宗》,由於父母禁止年幼的孩子讀此類書籍,王沐便躲到後花園中,以背書為名,按《萬法歸宗》修煉符籙派功法,希望能夠呼風喚雨。二十年代後期,王沐隨父去往哈爾濱,在哈爾濱讀完了中學,大學,畢業於哈爾濱政法大學。[3]
1932年,王沐供職國立北平圖書館,主管繕本書和線裝古籍。1935年,留學日本東京學習法律。1936年經友人介紹,專程前往山東濟南拜師郝姓高道,受龍門律宗戒,為宗字輩。從師受丹功口訣,苦學三年,專煉全真派丹法,由博返約。[1]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王沐(當時名為王談恕)與王藹依一同在北平開辦華宮食堂,位於的東安門大街兒童劇場對面(原真光電影院)。華宮食堂主營俄式西餐,著名菜品有:奶汁烤大蝦、奶油烤鱸魚、奶汁烤雜拌、罐燜牛肉、罐燜子雞,以及煎比目魚、清湯龍鬚菜等。華宮食堂一直經營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4]
文革期間,由於王沐練功不求虛名,不聲張,只求養生,故而他的功法鮮為人知,也未受到衝擊。[1]文革後,王沐從河北老家返京,與次子王兆輝一家共住在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北大街。
王沐返京後任道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羽化後被追認為常務理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王沐在北京白雲觀舉辦道教知識講座,到場聽講的包括張繼禹、胡孚琛等道教知名人士。該講座被收錄到1988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的《中國道教紀錄片》中。[5]
1992年,羽化於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十條家中。
Remove ads
社會任職
- 北京第二十二中學語文教師
- 中國道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
家族
王沐一生中兩次婚姻,第一任妻子姓名不詳,育長子王兆庚。第二任妻子名為徐哲媛,黑龍江訥河人,育次子兆輝及三子兆宏。
- 長子王兆庚居於黑龍江哈爾濱,已故。
- 次子王兆輝(1939-2022)為油畫家、雕塑藝術家,師從吳冠中、白雪石、邵晶坤等人。
- 三子王兆宏為食品工業專家,曾任哈爾濱商學院旅遊烹飪系主任,已故。
著作
後世紀念
王沐逝世後,中國道教學院朱越利教授作詩《悼王沐先生》紀念[6]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