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理一分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理一分殊,宋明理學哲學思想。「理一」指天地間只有一理,「分殊」指這個理能在萬事萬物中體現。形象化的表達又謂「月映萬川」。[1]
背景
此說最早可見由程頤對張載的《西銘》的「民胞物與」時解讀所得出:「句句皆是理一分殊」[2]。在此基礎上,他又認為「天下之物皆能窮,只是一理。」又云:「萬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雖小,皆是有理。」[3]
後來,朱熹再對理一分殊進一步發展:「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4]朱熹常以「月映萬川」對理一分殊作比喻。
定義
二程後學時,楊時就曾對理一分殊下了一個定義:「無事乎推者,理一故也」,指儒家的最高準則謂「理一」,而人們依據此道德準則所衍生出的「理」對待事物和人生,謂之分殊。[5]
月印萬川
月印萬川,原為佛教用語,形容佛陀順應眾生化現種種形相。「一月在眾水,眾水亦含一月」。[6]《永嘉證道歌》中,就有此描述「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7]意指佛性不離眾生性,眾生性亦不離佛性。[8]後來,朱熹以此作為理一分殊的比喻。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