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瓦龍 (記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瓦龙 (记者)
Remove ads

瓦龍緬甸語ဝလုံး羅馬化:Wa Lone,1986年),路透社駐多倫多記者(前路透社緬甸特約記者)。2017年12月12日,與同事覺梭烏因揭露因丁大屠殺真相被當局誘捕。案件旋即獲國際社會關注,兩人於2018年獲得多個國際獎項,包括《時代雜誌》2018年年度風雲人物、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吉列爾莫·卡諾世界新聞自由獎普利策國際報道獎,同時也一直是國際特赦組織美國筆會無國界記者等人權組織聲援的對象。

快速預覽 瓦龍 ဝလုံး, 出生 ...

2019年5月7日,兩人獲總統特赦。

早年

瓦龍生於緬甸曼德勒北部瑞波縣金比村的一個水稻種植戶家庭[1]。2004年前後,來到毛淡棉投靠身為僧侶的叔叔,負責寺廟的清潔及飲食[2]。2010年與哥哥到仰光開照相館[2],也活躍於志願服務及慈善事業[1]

其後擔任《人民時代》周報等地方報社的記者[2][3],2014年加入《緬甸時報英語Myanmar Times》,2016年進入路透社[1]。長期報道軍政府治下緬甸的內部衝突,也報道了201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昂山素姬歷史性參與選舉,2017年報道知名政治人物哥尼遇害案[4]。2017年,瓦龍和覺梭烏報道上千名羅興亞難民在軍方鎮壓後,從緬甸逃往孟加拉[5]

被捕

因丁大屠殺報道

2017年8月下旬,位於若開邦因丁村的羅興亞人村莊遭縱火,大批村民逃亡山中躲避。9月1日,10名前往海灘尋找食物羅興亞族男子被全副武裝的士兵和准軍方人員扣押,次日遭射殺,埋於萬人坑[6]。覺梭烏和瓦龍之後前往因丁調查萬人坑,採訪佛教徒村民及安全人員,獲得屠殺事件的證詞及照片證據[7][8][9]

警方行動

2017年12月12日,緬甸警察邀請覺梭烏和瓦龍到仰光一家餐廳吃晚飯,趁機逮捕了兩人[10][4]。據兩人後來億述,當時他們向警察展示了對方從未見過的文件,旋即遭到逮捕。警方在召開記者會時,未提及餐廳的事情,聲稱兩位記者在仰光郊區被捕[11]。兩人被控違反殖民地時期的《官方保密法》中有關持有機密文件的規定,若被定罪將可能面臨14年監禁[12]

路透社其後發表聲明,表示兩人被捕前曾前去調查在因丁村發現的萬人坑,要求當局立即釋放兩人。2018年2月8日兩人案件的最後一場聽證會結束後,路透社公布了兩人調查發現的所有證據[13][14]

誘捕

Thumb
庭審當天,緬甸警方在法庭外戒備

兩名記者被捕當天,緬甸警察隊長莫揚南因違反《警察紀律法》被捕。4月20日的首場聆訊中,莫揚南作為檢方傳喚的目擊證人出庭作證。據他透露,上級命令他和一名同事安排兩位記者在餐廳見面,向他們提供所謂的「機密文件」,籍此誘捕兩人[15]。這位上級還威脅兩人,說不聽命令就會被關監獄[16]

警方發言人後來認為莫揚南的發言受個人情緒影響,所作證詞不足以採信[16]。4月21日,莫揚南的家人被驅逐出警方宿舍[17]。4月29日,莫揚南因被反《警察紀律法》獲刑1年[18][19][20]

2018年5月2日,法官裁定莫揚南證詞可信,要求檢方將他歸類為不利證人[21][22][23]。一周後的5月9日,莫揚南按要求繼續在庭上作證,指警察準將欽郭郭策劃了整個誘捕行動,又指對方威脅他和同事,說如果不能「把瓦龍抓回來」,就會抓他們。在證詞中,莫揚南告訴監督司法程序的法官:「我知道警察準將欽郭郭指使警察准下士南林把我們在前線活動的文件給瓦龍,以此逮捕他[24]。」警方發言人後來表示準將欽郭郭「沒有理由做這樣的事情」[24],准下士南林也否認自己有收到這樣的命令[25]

Remove ads

庭審

2018年7月9日,經過六個月的初步聆訊,法庭正式指控兩名記者獲取機密國家文件,違反《官方機密法》,將案件移交審判[26][8][27]。兩人表示不認罪,發誓作證,以此證明自己的無辜[28]

9月3日,法庭裁定兩名記者罪名成立,判刑7年[29][30][31][32]

國際回應

國際社會紛紛譴責判決結果。美國駐緬甸大使斯科特·馬西爾英語Scot Marciel認為判決結果「令人深感不安」。英國大使丹·楚格(Dan Chugg)表示英國和歐盟「極度失望」,認為法官「無視證據和緬甸的法律」[33][34]

國務資政昂山素姬為法庭判決辯護:「我們相信法治。他們擁有上訴的權利,可以指出判決結果的錯誤之處,如果他們認為法庭的判決是錯誤的[35][36]。」

上訴

2018年11月5日,兩名記者的律師發起上訴,認為法庭忽視了證明警方栽贓,嚴重違反正當程序可信證據,檢方未能證明案中的任何關鍵元素。法庭沒有遵照緬甸法律的規定,將舉證責任從檢方轉移至兩名記者[37]。上訴庭審原計劃於12月24日舉行[38],但在1月11日被駁回[39]

2019年2月1日,記者向緬甸最高法院上訴[40]。案件聆訊3月25日舉行[41]。4月23日,上訴再度被駁回[42]

國際特赦組織美國筆會無國界記者等團體代表兩名記者發出呼籲[43][44][45]。國際特赦組織認為當局逮捕兩位記者,是想平息調查軍方人員在若開邦對羅興亞人實施暴力犯罪的行動,震懾其他有同等舉動的記者同行[43]

特赦

2019年5月7日,緬甸總統溫敏簽署特赦令,兩人在被扣押500天後獲釋[46][47]阿拉·達茲英語Ara Darzi, Baron Darzi of Denham艾瑪·阿拉穆丁力促兩人獲釋[48]

獎項

瓦龍曾獲以下國際獎項:

  • 2016年:亞洲出版業協會傑出編輯獎 - 傑出突發新聞報道榮譽獎(與Mratt Kyaw Thu、Zarni Phyo、Guy Dinmore和Yola Verbruggen)[49]
  • 2017年:亞洲出版業協會傑出編輯獎 - 傑出突發新聞報道榮譽獎(與Simon Lewis、Yimou Lee、Antoni Slodkowski和Michelle Nichols)[50]
  • 2018年:亞洲出版業協會傑出編輯獎 - 公共事務新聞獎(與Antoni Slodkowski、Simon Lewis、Krishna N. Das、Andrew R.C. Marshall、Shoon Naing、Weiyi Cai和Simon Scarr)

以下獎項均與瓦龍共同獲得:

Remove ads

兒童讀物

瓦龍曾創作多本兒童讀物,均以英語和緬甸語出版。2015年,他創作《園丁》(The Gardener)一書,推動寬容、和諧、溫暖社會環境的建立[1]

永盛監獄關押期間,瓦龍創作兒童讀物《記者傑傑》(Jay Jay the Journalist),講述一位好奇心極強的男孩子不懈尋找村莊的植物和動物凋亡真相的過程,藉此「鼓勵孩子們學習批判性思維,並向他們介紹記者一職」[1]。「第三故事計劃」的主任Ei Pwint Rhi Zan受委託負責該書的發行,該組織以向緬甸弱勢兒童製作和分發免費書籍為使命[1],於2014年7月在瓦龍的協助下成立[1][2]。《傑傑》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設有一位強大的女主角,目前正在創作中[1][64]

家庭

瓦龍服刑時,妻子班埃孟成了他和外部世界溝通的中介。兩人的首個孩子於2018年8月出生[1][38]。她和覺梭烏的妻子漆蘇溫自丈夫被捕之時起,頻繁受到騷擾[5][65]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