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異域傳說 二部曲 善惡的彼岸
2004年電子遊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異域傳說 二部曲 善惡的彼岸》(日語:ゼノサーガ エピソードII[善悪の彼岸],英語:Xenosaga Episode II: 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中國大陸譯作「異度傳說 二章 善惡的彼岸」)是由Monolith Soft為PlayStation 2平台開發的角色扮演遊戲。本作首先由南夢宮在日本(2004年)與北美地區(2005年)推出,隨後由索尼電腦娛樂歐洲於2005年在歐洲地區發行。本作是異域傳說三部曲的第二作,同時也是規模更為宏大的異域系列中的一作。故事緊隨《異域傳說 首部曲》的結局展開,主角卯月紫苑和Jr.繼續反抗U-TIC組織的陰謀,並與精神失常的反派艾爾貝多·皮亞佐拉對抗。其核心玩法基本沿襲了前作的框架。遊戲採用線性敍事,玩家將跟隨劇情,逐步探索遊戲中的場景。戰鬥採用回合制模式,並融入了按鍵指令組合與多種升級強化系統。玩家角色既可以直接與敵人步戰,也可以駕駛名為「E.S.」的大型機甲。
《異域傳說 二部曲》的開發工作在《首部曲》完成後隨即展開。異域傳說系列締造者高橋哲哉將系列的主導權交予一支新團隊,此舉也為遊戲帶來了不少變化。本作的玩法系統根據《首部曲》的玩家反饋進行了重新設計。劇本由米坂典彥執筆,其藍本是高橋哲哉與嵯峨空哉共同構思的初稿;《二部曲》亦是嵯峨空哉參與的最後一部系列主線作品。音樂由梶浦由記和細江慎治負責創作,二人分工明確,分別負責過場動畫和實際遊戲過程中的配樂。
本作問世後,雖然獲得了評論家們的好評,但也有多數批評指向遊戲中部分經過改動的遊戲機制。儘管本作在日本和北美都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但最終未能達到預期的銷售目標。在《二部曲》的開發期間,製作方也着手將異域傳說系列拓展到更多的衍生專案中。高橋和嵯峨構思的部分系列劇情被改編為手機遊戲《異域傳說 吹笛手》,於2004年推出。本作連同《首部曲》被合併改編為任天堂DS遊戲《異域傳說I·II》。系列的收官之作《異域傳說 三部曲》則於2006年發行。
Remove ads
遊戲玩法

《異域傳說 二部曲》是一款角色扮演遊戲;玩家操控角色隊伍穿梭於與故事發展相關的各種場景中,隊伍成員會隨着遊戲進度而不斷擴充。伴隨着遊戲的進行,多段以傳統全動態影像形式呈現的劇情過場動畫會穿插其中。在探索時,隊伍可以破壞場景中的物品並從中收集各式道具,其中一些可以用於提升角色的屬性值或恢復其生命值。多數區域可以步行探索,但某些地方則必須駕駛機甲才能通行。[1][2]在主線劇情之外,隊伍還能接受各式各樣的支線任務,比如尋物或是挑戰強敵,並能解鎖隱藏迷宮,供玩家在其中挑戰敵人並獲取稀有道具。[3]
在探索場景時,敵方單位是可見的,玩家可以選擇主動迎戰或避開。戰鬥開始後,玩家操控的隊伍將與敵方在獨立的戰鬥空間內展開戰鬥。[4]戰鬥採用回合制模式。[4]玩家的戰鬥小隊由三人組成,在戰鬥中可以隨時更換場上隊員,代價是消耗一個行動回合。[5]每位角色都可使用近戰和遠程普通攻擊,亦可使用道具來影響我方或敵方單位。玩家隊伍的攻擊方式則由按鍵組合來決定,不同的按鍵組合將觸發不同的攻擊組合,並對隊伍以及鄰近的敵人產生不同的附帶效果。[4][5][6]
角色在戰鬥中可用「Stock」指令積攢「Stock」點數,消耗該點數就能發動強力的特殊招式。玩家還能夠發動Boost,從而無視行動順序,讓尚未行動的角色搶佔敵人的行動機會並發動攻擊。[4][5]角色在戰場上的位置可以進行調整,這會直接影響其能施展的攻擊類型以及與相鄰隊伍成員的互動方式。[7]角色的攻擊分為A、B、C三種類型,遊戲中稱作「Zone」。每個敵人都有其特定的攻擊組合弱點。一旦按照順序打出能克制敵人的攻擊組合,就能將敵人打入「Break」狀態,使其暫時無法行動。[4][7]我方隊員可趁敵人處於「Break」狀態時發動特殊招式,造成巨額傷害。不僅如此,兩名角色還能聯手發動威力強大的「雙人技」,對敵人造成巨大傷害。[4][5]
除了步戰,玩家還可以召喚特定角色專屬的機甲作戰。雖然每台機甲的主駕駛員是固定的,但副駕駛員可以更換,換人也會改變機甲能使用的攻擊招式。[4]擊敗敵人後,隊伍會得到經驗值來提升角色的基礎屬性,並獲得技能點數用於升級各角色的技能樹、解鎖新技能。[4][5][6]由於遊戲中不存在貨幣與商店系統,新的道具和飾品只能通過探索場景或擊敗敵人來獲取。[1][4][5]
Remove ads
故事概要
與前作一樣,《異域傳說 二部曲》的故事發生在採用科幻設定的虛構宇宙中。20XX年,一支考古隊在肯雅發掘出了名為「索哈爾」的神秘遺物,其歷史可追溯至宇宙起源時期。索哈爾能夠與上位領域中如同神祇般的能量體「烏·篤」連接,它也是人類實現太陽系外星際旅行的關鍵所在。在4000多年後的未來,人類在經歷了某場可怕的事件後被迫離開地球,開始殖民銀河系。而地球的坐標則被丟失遺忘,並被稱為「失落的耶路撒冷」。到了遊戲故事發生的年代,人類早已啟用了全新的紀元,名為「Transcend Christ」(T.C.)。《首部曲》與《二部曲》的事件發生於T.C.4767年,即公元7277年。如今,人類的足跡遍布50萬個星球,各星球政府組成了星團聯邦。星球之間通過名為「U.M.N.」(全稱為「Unus Mundus Network」,即「一元世界網絡」)的時空躍遷旅行網絡連接。U.M.N.由貝克達公司管理,該公司同時也在聯邦軍方擁有重要地位。合成人與自然人類共同在社會中生活,他們與自然人類享有平等的社會地位。[8][9][10]聯邦面臨着來自古老外星生物「格諾西斯」的嚴峻威脅,它們對聯邦所統治的空域展開毀滅性的打擊。由於常規武器對格諾西斯毫無作用,貝克達公司便着手研發兩種專門用於對抗格諾西斯的武器系統:其一是人形機甲「A.G.W.S.」,其二則是性能更為強大的戰鬥機械人「KOS-MOS」。此外,還有一種更先進的機甲「E.S.」,其動力來源是失落的耶路撒冷的遺物「魂之器」。[8][11]遊戲中的重要組織包括:為受到強化改造的人類提供庇護的庫凱基金會;曾經是科研團體,現在卻企圖將索哈爾據為己有的U-TIC組織;崇拜着失落的耶路撒冷的秘密教團「歐魯姆斯」,他們通過名為「移民船團」的政治派系暗中資助U-TIC的行動。[10][12]
發生在米爾奇亞行星上的「米爾奇亞衝突」是遊戲背景中的一個關鍵事件,該事件發生於《異域傳說 首部曲》劇情的14年前。衝突的起因是U-TIC組織與聯邦之間的戰爭,並因一群合成人失控、無差別攻擊人類而升級。與此同時,一支為對抗烏·篤能量而組建的「U.R.T.V.」部隊也在進行一場實驗,其成員是669名經過基因改造的兒童。隨着實驗發生嚴重事故,米爾奇亞行星被時空異常所吞噬,自此從宇宙中消失。米爾奇亞毀滅後,人們在鄰近的第二米爾奇亞建立起新的定居點和政府。[10][12]在《異域傳說 首部曲》中,主角紫苑卯月和由她負責開發的原型反格諾西斯戰鬥機械人KOS-MOS,因索哈爾模擬體的回收而遭遇格諾西斯襲擊,被迫逃離原先所在的飛船。她們搭乘艾爾莎號客運貨船前往第二米爾奇亞,途中遭到U-TIC組織的追擊,並遭遇更多覬覦模擬體的格諾西斯。紫苑還看到了少女妮芙琳和已故友人費布羅妮亞的幻象,後者請求她「解放」其姐妹賽西莉和凱絲。艾爾莎號上的眾人來到庫凱基金會尋求保護。然而,精神失常的U.R.T.V.艾爾貝多·皮亞佐拉一心想要前往米爾奇亞,並用天之車上搭載的強大武器威脅要毀滅第二米爾奇亞,眾人不得不與艾爾貝多交手。眾人摧毀了天之車,但艾爾貝多帶着能夠打開通往米爾奇亞的道路的資料逃脫。[13]在《首部曲》結尾,艾爾莎號降落在第二米爾奇亞上。《異域傳說 二部曲》的故事緊接着《首部曲》的結局展開。[12]
本作的主角是貝克達公司的科學家紫苑卯月,以及烏·篤實驗的倖存者、身為U.R.T.V.的Jr.。Jr.與同為U.R.T.V.的兄弟蓋南共同營運庫凱基金會。隊伍中的其他主要成員有:與紫苑的關係有所疏遠的哥哥卯月仁,反格諾西斯戰鬥機械人KOS-MOS,擁有神秘力量的憂鬱青年卡歐斯,由U-TIC科學家若亞敬·米拉契以其已故女兒為原型創造的原型合成人M.O.M.O.,作為M.O.M.O.的保護者的生化改造人基奇(全名為「Ziggurat 8」),以及曾在米爾奇亞衝突期間與卡歐斯攜手作戰的合成人迦南。其他角色包括:紫苑的下屬亞連·里奇利,Jr.和蓋南的U.R.T.V.兄弟、精神失常的主要反派艾爾貝多·皮亞佐拉,U-TIC組織的司令官馬格利斯,歐魯姆斯與移民船團在明面上的領袖賽基伍斯17世,U.R.T.V.的創造者和其遺傳學上的父親得米托利·尤里艾夫,貝克達的行政總裁威廉,以及在紫苑幻象中出現的少女妮芙琳。[12][14]
Remove ads
《異域傳說 二部曲》以發生在《異域傳說 首部曲》14年前的米爾奇亞衝突開場。迦南和卡歐斯奉命空降至米爾奇亞進行調查,發現合成人因一段影響心智的旋律「妮芙琳的歌聲」而陷入瘋狂。二人受到伏擊,好在卯月仁出手幫其解圍。仁獲取了一段重要資料,其中揭示了製造這場衝突的幕後黑手的身份。在重傷馬格利斯並將其擊退後,仁將資料轉移到迦南的腦中以確保安全。14年後,資料仍處於封印中,而金鑰則留在了米爾奇亞。在艾爾莎號抵達第二米爾奇亞後,如今駐紮於此的迦南負責保護其船員。來到第二米爾奇亞的紫苑很不情願地將KOS-MOS移交給貝克達的人員,並囑咐亞連多留意KOS-MOS。同時,基奇準備護送M.O.M.O.去取出若亞敬·米拉契植入她意識中的資料。
在第二米爾奇亞,M.O.M.O.、基奇、卡歐斯、Jr.遭U-TIC組織成員駕駛機甲圍攻,幸得迦南解圍。紫苑與仁重逢,但紫苑卻心懷芥蒂,她將米爾奇亞衝突期間父母之死歸罪於當初沒有及時出現的仁。在M.O.M.O.接受掃描的前夕,無法破解先前竊取的資料的艾爾貝多,藉助心靈感應對Jr.與蓋南進行了精神折磨。掃描解析M.O.M.O.意識中的資料時,艾爾貝多設下的陷阱突然發動。為了阻止米拉契的資料流失,M.O.M.O.主動將自己的人格破壞。為了營救M.O.M.O.,紫苑、Jr.等人進入了她的深層意識。在此期間,Jr.坦白了自己的出身:他和他的兩位兄弟都曾是得米托利·尤里艾夫的實驗的一部分。得米托利的目的是創造出能夠消滅烏·篤的存在。三人關係親密,但艾爾貝多發現唯有自己擁有不死之身,注定要孤獨地活在兄弟們之後,便陷入消沉。在一次實驗中,Jr.擅自中斷了與烏·篤的連接,直接導致除他們三人外的全員U.R.T.V.喪生。艾爾貝多因與烏·篤接觸而精神失常,但蓋南則未受影響。在眾人成功讓M.O.M.O.甦醒之際,艾爾貝多設下的另一層陷阱發動,這使得M.O.M.O.將解碼後的資料流出。藉此,艾爾貝多開啟了通往米爾奇亞的道路。
隨着通往米爾奇亞的道路的打開,聯邦軍隊與移民船團為爭奪隱藏於此的索哈爾展開了大戰。與此同時,紫苑見到了妮芙琳的幻象。妮芙琳請求她履行承諾,幫助賽西莉和凱絲。為了完成使命,紫苑和亞連駕駛飛船前往米爾奇亞,卻遭遇猛烈攻擊。危機時刻,幸好KOS-MOS自主啟動並趕來救援,二人才得以化險為夷。在蓋南和第二米爾奇亞政府的協助下,眾人駕駛艾爾莎號發起反擊,摧毀了移民船團的太空堡壘。眾人成功抵達米爾奇亞,仁解開了迦南腦中的資料封印,真相逐漸浮出水面:移民船團從一開始就暗中資助U-TIC,而M.O.M.O.的父親米拉契在艾爾貝多釋放了烏·篤的能量後,不惜犧牲自己封印了米爾奇亞。在與馬格利斯交手後,眾人見到了索哈爾,以及用於控制其能量的兩位身體殘破的合成人,即賽西莉和凱絲。紫苑忍痛允許KOS-MOS終結了她們的生命。索哈爾最終落入歐魯姆斯和移民船團的代表,賽基伍斯17世之手。賽基伍斯將索哈爾組裝在建造於米爾奇亞行星內部的巨型機械「基本型奧米加」之上。他的目的是消滅格諾西斯和聯邦,從而為歐魯姆斯重尋失落的耶路撒冷掃除障礙。隨着基本型奧米加的啟動,紫苑一行人乘坐艾爾莎號緊急撤離。基本型奧米加隨後釋放出毀滅性的力量,將米爾奇亞行星以及周圍的軍隊盡數摧毀。
此時,蓋南卻被早已死去的得米托利的靈魂附體。多年前,蓋南曾違抗得米托利的命令,拒絕殺害Jr.,並轉而殺死了得米托利。如今,附身於蓋南的得米托利藉此掌控了聯邦政府,並自行組織起了對基本型奧米加的攻擊。在得米托利的指示下,眾人對基本型奧米加發起攻擊。正當眾人與賽基伍斯激戰時,艾爾貝多突然現身相助,卻被賽基伍斯擊殺。戰鬥結束後,三位身着外套的神秘人「聖約」突然降臨。聖約們稱賽基伍斯的行動超出了他身為配角的職責,於是將其處決,並將基本型奧米加一併消除。隨後,聖約們復活了艾爾貝多,並將索哈爾的控制權交給了他,索哈爾瞬間釋放出烏·篤的恐怖能量。Jr.不得不親手終結了艾爾貝多的生命,烏·篤的能量也隨之消散。卡歐斯與妮芙琳隨後出現,並給予Jr.以慰藉。就在眾人準備回收索哈爾之際,一艘名為「亞伯的方舟」的巨型飛船憑空出現,將索哈爾吞噬。一直在暗中觀察的威廉,隨後以心靈感應的方式與卡歐斯對話。威廉稱卡歐斯為「耶書亞」,並稱讚其主動介入事件之中的決定。片尾彩蛋中,威廉與聖約們討論着近期發生的事件,同時迎接一位身着白色外套的新聖約成員。
Remove ads
開發
《首部曲》於2002年發售後,異域傳說專案組迎來了一次重大調整。為了讓新成員有機會參與系列的開發,團隊進行了重組。系列生父、Monolith Soft聯合創始人高橋哲哉退居二線,不再擔任總監一職,轉而承擔公司內部其他重要職責,同時以更多樣的方式為專案提供創意。高橋表示,他不想束縛異域傳說系列的格局與走向。他認為自己在《首部曲》中所採用的執導方式,極有可能導致後續作品的開發周期無限延長。[15]也正是在此時期,高橋原本規劃中的異域傳說系列六部曲被重新編排為三部曲,但保留了視市場反饋繼續推出後續作品的可能性。[15][16][17]新井考接任總監,萩原智洋擔任首席製作人,他們均曾以次要的身份參與《首部曲》的製作。高橋則擔任《二部曲》的監製,並負責向團隊成員傳達異域傳說系列的世界觀設定。[17][18]
《二部曲》的開發周期約為兩年,有60至100位員工參與了開發。開發團隊分為「劇情事件」、「戰鬥」和「任務」三個小組。[19]萩原及其他新成員在製作過程中的目標是將異域傳說系列打造為一個不斷變化的系列。[17]遊戲玩法主體繼承自《首部曲》,但針對系統進行了調整和擴展,旨在優化操作流程並提高遊戲性。由於初代遊戲的戰鬥系統被認為過於繁瑣,本作的戰鬥系統根據反饋進行了改進。[20][21]本作的美術總監是高見典宏。[18]相較於《首部曲》採用的的風格化角色設計,《二部曲》的角色造型更加寫實,旨在提升角色在過場動畫中的表現力。[20]開發團隊為本作的圖形引擎進行了全面重構。[22]遊戲中新加入的「E.S.」機甲由麥谷興一和石垣純哉共同設計。他們希望在借鑑《首部曲》設計思路的同時,為《二部曲》注入獨特的創新元素。[21]
《二部曲》的概念和劇本初稿由高橋哲哉和他的妻子嵯峨空哉共同完成。本作是嵯峨空哉在2005年離開該專案之前,參與製作的最後一部異域傳說系列主線遊戲。[23]米坂典彥在高橋的授權下,將二人的初稿改編為完整的遊戲劇本,並依據高橋的筆記接手《首部曲》之後的系列劇情走向。高橋表示,米坂典彥的工作是將他們二人的筆記轉化為可用的遊戲劇本,因此部分預定劇情不得不進行精簡或刪減。[17]新井則指出,這些改動都是在與高橋協商後做出的。他們將高橋的原始構想比作原著小說,而遊戲則相當於小說的電影改編版本。[18]嵯峨在後來的採訪中提到,《二部曲》對整體劇本的修改,直接影響了異域傳說系列後續劇情的走向。[24]遊戲的副標題取自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著作《善惡的彼岸》。尼采的哲學思想和概念在該系列中反覆出現;在《二部曲》的背景下,副標題「善惡的彼岸」象徵着善與惡之間的模糊界限,同時也寓意着Jr.和艾爾貝多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25][18]與異域傳說系列其他作品一樣,這款遊戲也大量融入了聖經神話元素。[24]
《異域傳說 二部曲》最初公布於2003年7月舉辦的「Monolith Soft 新作發表會 EPISODE 2003」。與其一同亮相的還有前作的加強版《異域傳說 首部曲 Reloaded》,以及Monolith Soft的新作《霸天開拓史 永恆之翼與失落之海》。[20][26]本作隨後由南夢宮於2004年6月24日在日本正式推出。[27]在2004年的電子娛樂展上,本作首次在國際上亮相,同年8月南夢宮公布了其發行窗口。[28]《二部曲》於2005年2月15日在北美地區發售。[29]遊戲的英文本地化工作由南夢宮內部的本地化部門負責。[30]配音工作則由Cup of Tea Productions承擔;《異域傳說 二部曲》是該公司承接的第一個專案。[31]《二部曲》中,包括KOS-MOS在內的幾位角色的英語配音演員都換了人。[7][32]儘管《首部曲》未曾在歐洲發行,但南夢宮與索尼電腦娛樂歐洲合作,於2005年11月4日在歐洲推出了《二部曲》。[33]歐洲地區還發行了一款獨佔的特別版。該版本與普通版同步推出,內含一張影碟DVD,詳細回顧了《二部曲》之前的主要劇情。[34]本作是異域傳說系列中唯一一款在歐洲地區發售的作品。[35]
Remove ads
《異域傳說 二部曲》的音樂由梶浦由記與細江慎治共同創作。二人分工明確:梶浦負責過場動畫的配樂,細江則操刀實際遊玩部分的音樂。二人在遊戲製作期間並未就任何曲目進行合作,甚至未曾會面。[36][37]至於前作的作曲家光田康典,則因為日程繁忙,加上和南夢宮在遊戲發展方向上存在創作理念衝突,最終拒絕了回歸作曲。[38]細江慎治曾為《街頭霸王EX》和實感賽車系列譜曲。在本作中,他不得不遷就PlayStation 2有限的音頻硬件性能,在樂曲品質上做了不少妥協。他認為,遊戲的音質及配樂的整體方向均因此受到了負面影響。[37]梶浦由記先前多為日本動畫創作配樂,她感到本作的配樂與其以往的作品有所不同,主要是因為不同的樂曲片段會相互串聯呼應。然而,製作團隊將她創作的某些樂曲拆分成了數個部分,儘管其創作初衷是為了能夠融合成單個旋律。此外,梶浦坦言,在光田康典打下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比從零開始創作全新配樂要更加輕鬆。[39]遊戲偏寫實的美術風格也影響了梶浦的創作,她希望自己的音樂能很好地襯托該風格。[40]除英文版片尾曲外,所有歌曲的歌詞均以一種虛構語言創作並演唱,合唱團戲稱其為「梶浦語」。[41]此外,另一位作曲家佐宗綾子也參與了音樂製作,訪談里稱她為聯合作曲家,而她在遊戲內的署名為音效設計師。[41][42]佐宗作為SuperSweep團隊的一員,與細江慎治共同負責了任務和戰鬥樂曲的創作。她特地遊玩了前作,以此為參考,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創作。[41]梶浦由記的配樂於2004年7月以雙碟專輯的形式發行,而細江慎治負責的部分音樂則收錄在北美版攻略本附贈的宣傳光碟里。[43][44]細江為該遊戲創作的其餘音樂至今仍未有專輯發行。[37]
Remove ads
反響
評價
在日本上市首周,《異域傳說 二部曲》登上遊戲銷量榜第二位,售出約18萬6000份。[49]次週遊戲銷量下滑至第三位,新增銷量逾3萬2000份;該時期遊戲市場整體銷量亦呈普遍下降趨勢。[50][51]發售兩周內,該作在日本的累計銷量已接近21萬9000份。[51]截至2005年2月,南夢宮在其財務報告中披露,遊戲在日本的銷量已達28萬份。[52]而在稍後的2005財年報告中,南夢宮方面表示《二部曲》在北美市場屬於南夢宮旗下銷量較好的作品之一,但未提供具體銷售資料。[53]然而,一份後續報告指出,《二部曲》的商業表現未達預期,最終只完成了南夢宮原定銷量目標的50%出頭。[54]
日本遊戲雜誌《Fami通》評價說,遊戲的角色和世界觀頗具吸引力,但強制觀看的過場動畫時長過久。[46]Eurogamer的西蒙·帕金對角色和劇情表示讚賞,不過他認為故事既冗長又複雜,對剛接觸該系列的新玩家而言,如果不事先了解前作的大量劇情,就很難真正投入其中。[3]《GamePro》也提到,過場動畫對某些玩家而言可能過長,但他們仍欣賞遊戲的故事及其對前作情節的承接。[47]GameSpot的貝瑟尼·馬西米拉則欣賞遊戲的故事和對角色群像的重點刻畫。[6]GameSpy的克里斯蒂安·納特稱讚遊戲揭曉了不少劇情內幕,但也批評遊戲的節奏控制不佳,且整個主線劇情缺乏實質性推進。[48]IGN的傑里米·鄧納姆認為故事重心從紫苑到Jr.的轉換略顯突兀,但總體上欣賞其宏大的敍事框架及新增角色。[5]
帕金指出,和前作比起來,角色模型的設計「更加性感」。[3]《GamePro》則對遊戲畫面和角色設計的整體翻新讚譽有加。[47]馬西米拉欣賞本作更趨寫實的角色設計和更為精美的視覺效果。[6]鄧納姆認為,畫面質量的提升和角色形象的重新設計,確實對遊戲的觀感有所助益;不過,他覺得和前作的配樂相較,本作的原聲音樂有所遜色。他還對部分角色的英文配音演員的更換表示了不滿。[5]
《Fami通》對與《首部曲》相比更快的戰鬥節奏表示讚賞。帕金也持相同看法,同時指出本作的遊戲機制(如Boost系統)與新增的支線任務,使其優於前作。[3]《GamePro》表示,前作的遊戲機制在本作里有所調整,對系列新玩家更加友好,並對此給出好評。[47]馬西米拉則認為,過於簡化的角色成長系統降低了遊戲體驗,且遊戲時長亦短於當時市面上的其他角色扮演遊戲。[6]納特認為,戰鬥系統的改動顯著提升了戰鬥樂趣,但角色成長系統缺乏具備實際意義的個性化定製空間。[48]鄧納姆與其他評測者的意見相仿,肯定了戰鬥系統的改進和角色成長系統的調整,但也指出了遊戲中沒有用以購買道具的貨幣系統的問題。[5]
Remove ads
後續
《異域傳說 三部曲》的開發工作在《二部曲》接近完成時即已啟動。[17]儘管開發團隊曾表示,若市場反響熱烈,不排除推出後續作品的可能,但《三部曲》的創作初衷便是作為系列的完結篇。新井考和米坂典彥繼續擔任遊戲總監和編劇。高橋哲哉提供了劇本的草稿,並負責監修劇本的撰寫。[17][55]《三部曲》於2006年先後在日本和北美地區發售。[56][57]《三部曲》也是異域傳說系列推出的最後一款遊戲。[58]
《異域傳說 二部曲》原先規劃中的一部分劇情,後來被用於遊戲《異域傳說 吹笛手》。[59]該作於2004年7月登陸手機平台,[58]由Monolith Soft、南夢宮移動與Tom Create三方合作開發,其同時也是將異域傳說系列拓展為面向廣泛大眾的多媒體企劃所邁出的一步。[17][18][60]《首部曲》與《二部曲》的重新演繹版以《異域傳說I·II》為標題登陸任天堂DS平台,[61]於2006年3月發售。[58]該作由Monolith Soft和Tom Create聯合開發,[60][61]高橋哲哉負責遊戲劇本的監修,並加入了原版遊戲中因故被刪除的劇情。[59]《異域傳說 吹笛手》與《異域傳說I·II》皆僅在日本地區推出。[35]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