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map
Remove ads

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揚州市區的一系列文化遺產,由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兩部分組成。2008年3月28日,本項目作為單獨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預備名單》。[1][2]2014年6月22日,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的相關遺產點作為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淮揚運河揚州段子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遺產名錄》。[3][4]

快速預覽 世界遺產, 官方名稱 ...
Remove ads

概要

瘦西湖

瘦西湖,原名寶丈湖,位於江蘇省揚州市西北部,總長約4.5公里,寬度約13米-116米,面積約2平方公里。瘦西湖最早的兩段水體形成於隋代。宋元時期,成為揚州城西護城河的一部分,之後為歷代沿用並加以疏浚,最終在清乾隆年間形成現狀。

十八世紀中葉,為迎接乾隆皇帝南巡,護城河與沿河而建的眾多郊野鹽商別墅(隋、唐、宋、元、明、清)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條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園林景觀帶,有「滾石牌坊、西苑曲水、長堤春枕、白塔明雲」等二十四景。其典型的中國捲軸畫布局,被宮廷畫師記錄併入藏。在乾隆南巡的影響和鹽業經濟的支撐下,揚州成為中國園林建設的一個中心,以瘦西湖周邊的古典園林群為代表。揚州園林在布局、建築、砌石、水利、植物配置等方面都體現了當時的藝術特色,是清康熙年間繼圓明園之後園林營造的佳作,對承德避暑山莊的建設亦有借鑑意義。[2]

作為揚州城市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瘦西湖通過多條河道與大運河相連,是大運河的支流,反映了大運河沿線經濟文化發展情況,是與大運河帶來的思想、文化、技藝的交流和匯集密切相關的運河文化景觀。[5]

Remove ads

揚州歷史城區

揚州歷史城區是指明清時期在唐代羅城宋代大城基礎上建立的揚州城,佔地面積5.09平方公里,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乃至世界文化產生了一定影響。揚州依託長期發展的鹽業經濟,在明清時期保持着生命力和影響力。保留下來的城市布局、街巷格局、水系古樸典雅的城市風貌,體現了江南水鄉的特色和風貌。城區內保存較好的民居、園林、寺廟、衙署、古店鋪、古橋、古井、名樹等古代文化遺產,展現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至今,當地仍有不少居民從事着傳統的手工藝生產和商業活動,包括漆器玉器剪紙等。揚州漆器、揚州玉器等手工藝和揚州小調、揚州評書、揚州木偶戲等民間文藝表演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

天寧寺行宮(含重寧寺)

天寧寺位於清揚州城的北護城河北岸,南對拱辰門(又稱天寧門),故名。天寧寺始建於東晉,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年間修復後的遺存。天寧寺是揚州最早的佛寺之一,並在乾隆南巡時成為其在揚州的行宮,寺內山門殿的北側佇有乾隆南巡御碑。

重寧寺與天寧寺隔路相望,並稱「雙寧」,建於清乾隆四十八(1783)年,為清代八大名剎之一。現存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建築三進,兩寺主體建築處於同一軸線。乾隆南巡時賜「普現莊嚴」「妙香花雨」兩額及諸多詩文、楹聯。寺中佛像的「照內工作法」,表現了皇家因素對寺廟藝術的影響。[5]

个園春夏秋冬

Thumb
揚州个園

自隋代大運河貫通以來,揚州不僅成為兩淮地區的交通樞紐,更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鹽運及交易的中心。鹽業推動了揚州的城市發展,並留下了許多相關歷史遺蹟,其中以个園、鹽宗廟、汪魯門宅、盧紹緒宅為代表。它們見證了鹽業經濟所帶來的商業文明,見證了鹽商資本集團的財富集聚對社會文化和城市建設產生的影響。

个園佔地2.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0.7萬平,為前宅後園式江南私家園林。其前身為明代的壽芝園,清嘉慶二十三(1818)年在其舊址上建成今園。住宅位於南側,坐北朝南,由西、中、東三路建築組成,前後各三進,各路建築間以火巷相隔,佔地超3.5千平,建築面積3千平,是揚州鹽商文化和民居文化的重要遺存。園林以四季假山為主,結合園林建築、植物配置及理水,是揚州古典園林藝術的代表。

汪宅屬典型的江南鹽商大宅,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建築面積1700餘平,總長115米。布局規整,現存面闊三間,在同一中軸線上,前後九進,分別為門樓、大廳、二廳、住宅樓等。

盧宅是晚清大運河沿線鹽商大型住宅的代表,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1897)年,是大運河揚州段現存規模最大的鹽商住宅建築之一。現存建築前後共九進,佔地約五千平,有正廳、藏書樓、意園等。現作為揚州淮揚菜博物館開放。

Thumb
揚州鹽宗廟大門內側

鹽宗廟始建於清同治十二(1873)年,由兩淮鹽商捐建,用以祭祀夙沙氏膠鬲管仲等鹽業歷史著名人物,後改為曾國藩。廟址東南臨大運河,西鄰盧宅、何園,佔地約400平米,建築面積280平方米。原有殿宇五進,廟後還有戲台。它體現了鹽業在大運河發展中的地位。[5]

Remove ads

申遺歷程

前期

2006年,時任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世界遺產處處長陸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鼓勵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儘快準備申報大運河世界遺產。當時,揚州計劃將瘦西湖與大運河進行捆綁申遺,而國家文物局則希望大運河沿線18個城市聯合申請「大運河」世界遺產項目。同年,在大運河被列入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後,瘦西湖申遺又被揚州提上議事日程。但瘦西湖申遺又存在着兩種不同意見:一是瘦西湖只捆綁揚州明清歷史城區申遺,二是再額外捆綁唐宋揚州城遺址申遺。[6]

單獨列入預備名單

2007年,揚州市決定將瘦西湖和揚州歷史城區捆綁申遺,具體目標是到公元2014年揚州建城2500年時,完成瘦西湖申遺。[6]為服務申遺,揚州市成立了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申遺辦。雖然後來與市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合併為市申遺辦,其主要職責仍舊是在推進大運河揚州段申遺的同時推進瘦西湖及鹽商園林的申遺工作。並且,揚州市聘請中國建築歷史研究院編制了《揚州瘦西湖及鹽商園林文化景觀申遺文本》。[7]

2008年3月28日,本項目以「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的名稱作為單獨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預備名單》,並對列入正式名單所須達到的相關條件作了論證。[2]

  • 對於標準 (iii):揚州瘦西湖是中國傳統的公共旅遊目的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何園个園則展現了中國社會從封建時代到近代變革時期,人們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變遷。
  • 對於標準 (iv):何園、个園是中國園林設計藝術的代表作,瘦西湖是中國古代城市設計的典範。
  • 對於標準(v):揚州歷史城區展現了中國城市規劃建設的原則與思想,以及中國古代商業城市獨特的發展方式;瘦西湖展現了中國傳統城市中人與自然的關係,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的關係。[2]

揚州人造園的傳統可追溯到西漢。據史料記載,自南朝起瘦西湖周圍便有園林建造,唐宋以來規模逐漸擴大。現存的古典園林多為明清時期鹽商富商和文人墨客所建的私家園林。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歷史文獻,如《揚州畫舫圖》、《揚州名勝圖》以及各種碑刻、石刻、碑刻、繪畫等均對瘦西湖園林有詳細的記載。為保持瘦西湖的原貌,政府歷來重視對瘦西湖的維護和修繕,加固假山,清理水系,進行園林綠化。

揚州自1982年被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以來,政府與城市規劃、建設、文物保護等有關部門協調配合,修復和保護明清歷史城區,先後編制了《揚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規劃》、《揚州明清歷史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疏通了歷史城區護城河、內河道,保證了其供水、行洪和旅遊功能,修復了歷史城區街巷,保留了保存較好的東關街、南河下、仁豐里等歷史街區的居住功能,並逐步疏散人口。目前,已修復開放古典園林20餘處,並有諸多老字號店鋪在傳統遺址上繼續傳承其手工生產模式。此外,在傳統建築遺址上建立了各類博物館,對歷代城牆、城門等文化遺產、歷史名人故居等進行展示。[2]

Remove ads

與類似項目之比較

瘦西湖作為揚州古典園林的代表作,融合了北方皇家園林與江南私家園林的風格,這與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蘇州古典園林不同,後者是純粹的江南私家園林。由於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兩者的區別還在於:首先,揚州地處京杭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處,長期以來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貨物貿易集散地,並成為中國文人墨客交流的一個場所,有杜牧、歐陽修、蘇東坡、王漁洋、崔之元、蒲松齡、馬可·波羅等,揚州由此發展成為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這為揚州古典園林的形成奠定了精神基礎。其次,便利的交通為全國各地園林設計師和工匠的交流創造了條件,導致了揚州園林兼具「北之雄偉」和「南之精緻」的地域風格。第三,蘇州園林的主人多為官府官員,揚州園林的主人多為富有的鹽商,前者追求精巧繁複的布局和典雅的格調,後者則更注重開闊的空間和個人風格。第四,蘇州園林可歸類為都市私家園林,而瘦西湖則可歸類為皇家城郊園林。

與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山西平遙古城相比,平遙與揚州歷史城區有一些共通之處,比如,兩者都是中國封建社會較為發達的工商業城市,其經濟實力支撐了城市的發展。但兩者的區別也更加明顯:首先,平遙是晉中地區工商業發達的地方城市,而揚州對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影響更大。其次,揚州地處江南,建築風格清秀雅致,親水而建,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城市,而地處北方的平遙城則更具古樸雄偉的韻味。[2]

Remove ads

後續過程與結果

2010年,大運河項目遺產點預備名單的遴選工程開始啟動。[7]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為揚州瘦西湖申遺提供了信心,因為兩者性質相似,且申遺文本編制單位和負責人相同。但是,由於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要求被認為不利於擁有數量龐大遺產的中國,考慮到申遺的難度,揚州方面提出了更為務實的「保一爭二」目標,即確保揚州的相關重要遺產點列入大運河遺產,同時爭取「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項目申報成功。[8]

2012年是大運河項目遺產點遴選的截止時間,也是《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重新審定的年份,因此需要決定瘦西湖是作為單獨項目申報還是列入大運河項目聯合申報。於是,揚州市領導派遣申遺部門赴國家文物局拜見相關領導並聽取專家意見。國家文物局專家指出,將瘦西湖列入大運河項目聯合申報最具現實可行性,大運河項目也是國家文物局優先支持的;而如果單獨申報,由於預備名單上還有許多項目,瘦西湖項目優先級較低,不知要排到哪一年才能申請。經揚州市與國家文物局討論,決定將瘦西湖列入大運河項目聯合申報。2012年底,大運河項目遺產點名單確定,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名列其中。[7]

2014年6月22日,包括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相關遺產點在內的大運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遺產名錄》。該世界遺產被認為滿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 (i)表現人類創造力的經典之作。
  • (iii)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
  • (iv)關於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及技術的組合,或者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 (vi)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該基準應最好與其他基準共同使用)。[9]

保護

《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周邊區域建設高度控制規劃》《揚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5-2030)》等相關行政法規對該區域周邊建設進行了規範,通過限制建築種類、規模、高度等方式對區域景觀進行保護。[10][11][12]

此外,揚州市制定並施行了《揚州古城保護條例》,對區域內文化遺產進行重點保護。[13]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