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胸鳾
鳾科鳾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胸
白胸鳾由英國鳥類學家約翰·萊瑟姆所命名,其體長約15.5厘米,具有黑色的頭冠、深灰色的背部、白色的胸腹部與臉部的辨識特徵,並有略微羽色深淺不同的地區型態。這個物種在繁殖時採一夫一妻制,通常會在既有樹洞中築巢,每窩產5—9枚卵,其中雌鳥負責孵卵,而雄鳥則負責提供食物;後經13—14日的時間後孵化,並由兩方一同照顧至幼鳥獨立。
在其分布範圍中,白胸鳾是一種相當常見的鳥類,其分布廣泛,且其種群數量仍在上升中。因此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將其評為無危物種,並受到《1918年候鳥條約法》的保護;但該物種仍有被捕食及可供繁殖的樹木減少的隱憂存在。
Remove ads
命名與分類
白胸鳾在瑞典生物學家卡爾·林奈的《自然系統》第十版出版前,就已由英國自然學家馬克·蓋茨比(於1731年)、法國動物學家馬蒂蘭·雅克·布里松(於1760年)等人給予其相關描述[4][5]。1758年,當林奈在《自然系統》內引用了蓋茨比的數據時,卻認為該物種是普通鳾的一個變種因此未有一個實際學名。[6]雖然布里松在其1760年的著作中已使用「Sitta carolinensis」這個名稱,但其命名方式(多詞拉丁名)並不為現今《國際動物命名法規》中所要求的雙名法規範所接受,因而無效。[7]直到1790年,英國鳥類學家約翰·萊瑟姆的著作《Index Ornithologicus》出版,才始被確認為是白胸鳾的首個命名者[8]。白胸鳾學名中的Sitta源自古希臘語的σιττη(羅馬化:sittē),其原指亞里士多德、卡利馬科斯等人所提到的一種像啄木鳥的鳥[9][10];而carolinensis在拉丁語中意為「卡羅萊納的」[11]。
白胸鳾及鳾屬的分類地位歷經了多次變動。德國鳥類學家埃德蒙·沃爾特斯於1975年至1982年間曾提出將鳾屬下劃分出數個亞屬,而其中白胸鳾被歸入Leptositta亞屬下,與喜山鳾和藏鳾同一亞屬[12]。因白胸鳾的外貌和鳴叫與藏鳾接近,二者曾被認為為同種[13]。但201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鳾屬具有互相隔離的四個不同的基因譜系,各分支下不同物種具有相似的形態和鳴唱聲可供區分[14]。而2014年的一項涵蓋鳾屬內所有主要譜系的分子研究顯示,白胸鳾與巨鳾的關係比與藏鳾來得更為密切,而藏鳾實質上為鳾科中最為基幹的物種[15]。
以下為基於2014年系統發生樹研究製成的簡化支序圖:[15]
| ||||||||||||||||||||||
Remove ads
形態描述

與其他鳾類相比,白胸鳾體型中等,體長約15.5厘米[13],具體大小因亞種而異。與同屬其他成員一樣,其頭大、尾短、翅短、喙強健、足有力,翼展可達20—27厘米,體重在18—30克之間[16]。
指名亞種S. c. carolinensis成年雄性的上部呈淺藍灰,頭冠呈亮黑色,背部上方有一條黑紋;翼上覆羽和飛羽皆呈深灰色,邊緣處顏色較淺,閉合的翅膀為淺灰黑色,帶有細長的白色翼紋;面部和下部為白色;外側尾羽呈黑色,外沿三根羽毛上有寬斜的白色條帶,飛行時清晰可見[13]。
雌鳥背上的黑色條紋一般窄於雄鳥,上半身顏色略暗,下半身顏色較淺。雌鳥頭冠通常為灰色,但許多個體亦有灰色,這使得在野外很難將其與雄鳥區分開。美國東北部至少有10%的雌鳥頭冠呈黑色,而在落基山脈、墨西哥和美國東南部,這一比例可達40—80%。幼鳥與成鳥類似,但羽毛顏色較暗[13]。
Remove ads
白胸鳾根據不同名錄判定,有7—9個亞種,其主要差異在於是否承認S. c. kinneari及S. c. oberholseri二者為獨立亞種。[2][17][18]這些亞種間的差異較小,且分布地區之間常有兼具二者特徵的過渡個體出現,但可根據形態、棲息地和叫聲的特性分作三組:其中美國東部的指名亞種S. c. carolinensis自成一組,太平洋地區的S. c. aculeata與S. c. alexandrae為第二組,而分布於西部內陸地區的S. c. lagunae及其他亞種形成第三組。[17]其中西部內陸地區的各亞種上半身顏色較深;而指名亞種的背部顏色則是所有白胸鳾亞種中最淺的[13],其鳥喙也比西部內陸和太平洋的亞種來的厚,頭冠深色條紋更寬。[19]
包含白胸鳾在內,共有四種鳾屬鳥類分布於北美洲——其他三個物種分別為紅胸鳾、小鳾及褐頭鳾。這些鳾鳥體型皆偏小——體長皆約10厘米、體重也僅約10公克。[13]:130—133但其身上羽色明顯有所差異,其中僅白胸鳾眼周全為白色羽毛;其他幾種不是具有黑色眼線(紅胸鳾),就是頭冠的羽色並非黑色(小鳾、褐頭鳾)。[19]
分布與棲息地
白胸鳾為林棲鳥類,分布範圍北至加拿大南部、南至佛羅里達州北部和墨西哥南部,具體範圍因氣候與植被條件而異。在分布區域的東部,白胸鳾偏愛開闊的原始落葉林或混交林,棲息場所包括果園、公園、郊區花園和墓地;儘管這種鳥主要生活在低地,但在田納西州其也可擁有海拔1,675米的棲息地。美國西部和墨西哥的白胸鳾主要生活在山地松樹和橡木林中,內華達州、加利福尼亞州和墨西哥的白胸鳾則會在海拔低於3,200米的地區築巢[13]。當地有大量長有麨始松與刺柏的河濱林地可供其棲息[13][20]。白胸鳾也是北美唯一一種通常生活在落葉喬木林中的鳾,而紅胸鳾、侏儒鳾和棕頭鳾則多在松樹林築巢[19]。
對該物種而言,棲息地須有成熟或腐朽的樹木,其上留有適合築巢的洞。在美國東部,白胸鳾尤其喜愛橡樹、山毛櫸和山核桃等種子可供食用的樹木[13]。其很少像侏儒鳾那樣自己開挖巢穴[21],有時會根據需求主動擴大已有的洞穴[22]。白胸鳾可能偏好死亡樹木更多的林地[23],儘管另一項研究表明其繁殖季一般會在活着的西黃松上築巢[21]。雖然該鳥適宜的棲息地分布在美洲大陸各地,但並非連成一片,加之其為留鳥,各群落已分化出不同的區域亞種[24]。
白胸鳾與該屬的大多數鳥類一樣不進行遷徙,成鳥通常全年呆在自己的領地內,不過春秋兩季一些個體也會越過常規繁殖地的邊界。由於該鳥的種群在某些年份會出現爆發式增長,導致更多個體出現在常規繁殖地以外的地域[25][26]:溫哥華島、聖塔克魯茲島和百慕達均有該物種的迷鳥記錄。1963年10月,一隻個體降落在距離紐約市東部6小時航程的皇家郵輪瑪麗皇后號上[13]。
Remove ads
生態習性
白胸鳾是一種晝行性鳥類,其飛行速度很快,動作有規律,在河流或田野上空時飛行高度較高,而在樹叢間則一般進行短距離的曲線飛行。冬季,白胸鳾經常與多種鳥結成小群覓食,鳥群一般由鳳頭山雀和北美白眉山雀帶領,而鳾和絨啄木鳥亦會參與。一般認為進行混群覓食有助於尋找食物和規避天敵,參與的白胸鳾可理解山雀的叫聲,並在後者發出警報時立刻嘗試躲藏[27]。一項研究發現在山雀離開了鳥群後,白胸鳾會變得謹慎,且不太願意光顧沒有遮蔽的餵食器[28]。
-
飛翔
-
翻飛
-
受威脅時
白胸鳾為一夫一妻制的繁衍模式,在求偶過程中,雄鳥會張開尾巴,垂下翅膀,將身體前部下壓,後部上揚,同時前後搖擺,並會不斷發出鳴唱;雄鳥也會帶給雌鳥一點食物[25][29]。一旦求愛成功,這對伴侶便會在林地中建立起一塊0.1—0.15平方公里的領地,這個面積在半林地中能達到0.2平方公里,然後終年在一起,直到其中一方死亡或消失[30]。白胸鳾經常住進天然樹洞或被啄木鳥遺棄的洞內[13],而且似乎並不介意這些巢穴比它們大得多[22]。
白胸鳾的巢穴距離地面通常高3—12米,內襯毛髮、細草和碎樹皮[16],洞口一般朝東或南[21]。其一窩產5到9枚卵,蛋呈乳白色,帶有紅褐色斑點,平均大小為19×14毫米,由雌鳥經13—14日孵化。作為晚成鳥,雛鳥破殼後需再過18—26日才會長出絨毛[16],成鳥會繼續在巢中餵養幼鳥,直到其羽化的約兩周後,雄鳥也會在雌鳥孵蛋期間給後者餵食。一旦離巢,幼鳥就會離開成鳥去建立自己的領地或成為「流浪鳥」,即沒有領地的未配對鳥,可能是導致繁殖季後出現大量迷鳥的原因。白胸鳾不繁殖時會棲息在樹洞裏或鬆動的樹皮後面,在早晨將糞便從居所清走,這一習性在鳥類中很不尋常。這種鳥有強烈的領地意識,通常獨自棲息並會驅逐同類[21],白胸鳾的種群數量在七至八月份的繁殖季達到高峰,隨後快速下降,整個冬季密度都較低[21],但在非常寒冷的天氣條件下,最多有29隻鳥生活在一起的記錄[13]。
-
一隻嘴裏銜着昆蟲的成鳥
-
成鳥在給巢中的雛鳥餵食
-
成鳥從巢中取出糞囊
-
成鳥準備給幼鳥餵食
Remove ads
與其他鳾屬物種一樣,白胸鳾是聒噪的鳥類,其叫聲豐富多樣,包括15種不同類型[31],功能極為廣泛,涵蓋聯絡、威懾、警戒、求偶及育雛等[31]。最常見的「hit-tuck」全年都會發出[29],尤其在秋冬季最為頻繁,配對的伴侶會以此確定彼此的位置[31]。另一種極具代表性的叫聲是「quank」,一般在興奮或警戒時發出[29],且有五種變體,節奏、重複和音調的變化均會導致不同的意思[31]。雄性在春季求偶時常發出具有節奏感的鳴唱,頻率在1.5至2.5千赫茲之間,因速率不同分為「慢歌」與「快歌」兩類[31]。另有一種更獨特的叫聲是「chr-chr」,這是雛鳥發出的乞食信號,頻率廣達0.5–6.0千赫茲,雌鳥在繁殖前會模仿該音調以喚起雄鳥的育雛本能[31]。生活在落基山脈和大盆地的亞種能發出更尖、更快的「yididitititit」聲[13],而太平洋亞種則會發出鼻音更重的「beeerf」聲[19]。
Remove ads

白胸鳾在樹幹和樹枝上覓食的方式與啄木鳥和旋木雀相似,但它不會用尾巴來輔助支撐,而是依靠強壯的腿和腳向前跳躍。所有鳾鳥在尋找食物時都獨具特點,它們能夠頭朝下沿着樹幹向下移,並可倒掛在樹梢和細枝上[32][33]。如同一生境內有侏儒鳾,白胸鳾的覓食習性會有所改變,其會更頻繁在較大的樹以及靠近樹幹的樹枝上覓食[34]。
白胸鳾是雜食性鳥類,主要以昆蟲和種子為食[35]。在冬季時,種子可占其食物的七成,而在夏季則主要以昆蟲為食。白胸鳾捕食的昆蟲有毛毛蟲、螞蟻,以及松樹皮象、蘋果梢盾蚧、木虱等林業害蟲[30][36][37]。這種鳥偶爾會在地面上覓食,並且經常造訪餵食站,尋找堅果、板油和葵花籽,常將葵花籽叼走並貯存起來[25]。此外還有觀察記錄顯示,白胸鳾曾光顧浣熊的排泄地,以尋找未消化完的種子[38]。該鳥一般會在找到食物後就近將其貯存在晚花稠李、楊樹、山核桃樹、橡樹等樹的樹皮褶皺中。此外,其還會將橡子或山核桃等較大的食物塞入樹幹的縫隙中,然後用堅硬的喙敲碎[29],也會把多餘的種子藏至鬆散的樹皮下或樹木的裂縫裏[25]。成對的白胸鳾一般會在不同方向分別進行貯存,這一習性可能是避免二者貯存位置重疊從而降低效率[39]。此外,在冬季該鳥還會用冰雪或樹皮遮掩其貯存的食物[40]。
成年個體的天敵包括紋腹鷹、庫柏鷹和貓頭鷹等猛禽,而雛鳥和鳥蛋則有被啄木鳥、小型松鼠以及樹棲蛇類(如豹斑蛇)捕食的風險。此外,其鳥巢偶爾會被褐頭牛鸝巢寄生[41]。白胸鳾在巢穴附近發現捕食者時,會扇動翅膀並發出「hn-hn」的叫聲作為回應。當其離開巢穴時,會用一塊毛皮或植被擦拭巢穴入口,以減少捕食者憑藉嗅覺找到巢穴的可能性[30]。此外,它們還可能在巢穴入口塗抹芫菁,有研究認為這種昆蟲被碾碎後散發出的難聞氣味可以驅趕與其爭奪天然樹洞的松鼠[42]。白胸鳾的平均壽命估計為兩年[30],但最長記錄達到了十二年零九個月[25]。
白胸鳾對捕食者的反應可能與其生殖策略有關,一項研究比較了白胸鳾和紅胸鳾在面對捕食者模型時,雄鳥給正在孵卵的雌鳥餵食的意願,研究使用了兩種捕食者模型:獵食成年鳾鳥的紋腹鷹和捕食鳥蛋的鶯鷦鷯[43]。白胸鳾的壽命比紅胸鳾更短,但繁殖更多後代,研究發現其對鶯鷦鷯的反應更加強烈,而紅胸鳾則對紋腹鷹更為警惕。這一發現佐證了生活史理論,即壽命較長的物種更傾向於保護成鳥本身以確保在未來能產下更多後代,而壽命較短的物種則更重視後代的生存[43]。
白胸鳾的體內寄生蟲包括多種頂復門動物、吸蟲和錐蟲[44][45][46],而體外寄生蟲則包括虱蠅科中一些吸血蠅(如Ornithoica confluenta和Ornithomya anchineuria)[47][48][49]及特定蟎蟲物種(如Knemidokoptes jamaicensis)的侵害,後者會導致白胸鳾染上疥癬[50]。
Remove ads
保護狀況
白胸鳾相當常見,分布範圍廣泛,其總種群數量估計為1000萬隻,並且有證據表明該數量呈上升趨勢[51]。因此,它遠未達到IUCN紅色名錄評估標準中關於種群數量(少於10,000隻成熟個體)或種群下降(10年或三代內減少30%以上)的門檻。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將其評定為無危物種[1]。
由於該鳥依賴樹洞築巢,砍伐森林中的枯死樹木可能會對此地區的白胸鳾造成影響。在美國華盛頓州、東南部地區以及德薩斯州,白胸鳾的數量有所下降。然而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其繁殖範圍正在擴展,而在美國東北部由於當地森林生態系統有所恢復,該物種的數量呈上升趨勢[13][52][53]。白胸鳾受到《1918年候鳥條約法》的保護,該法案由其分布範圍內的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三國共同簽署,以保護候鳥及其棲息地[51]。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