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真實性運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真實性運動(法語:Authenticité),有時又稱扎伊爾化(zaïrianisation或zaïrisation),是蒙博托·塞塞·塞科政權的官方意識形態。當時這個國家最初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後來改稱扎伊爾。真實性運動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旨在使國家擺脫比利時殖民主義的殘餘痕跡和西方文化的持續影響,並創造一個更加集中、統一的民族認同。[1][2]
這項政策在推行過程中對國家體制和私人生活帶來了許多改變,包括將「剛果」及其城市改名,以及最終要求扎伊爾人放棄他們的基督教名字,改用更「地道」的本土名字。此外,西裝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模仿中山裝的夾克,被稱為「阿巴科斯特」,女性也有相應的款式。該政策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式微,[1]並且在1990年前後被基本放棄。1997年,在扎伊爾政權終結後,洛朗·卡比拉總統正式廢除了這一政策。
起源與基本意識形態
在推翻約瑟夫·卡薩武布的民主政府、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國」後不久,蒙博托·塞塞·塞科在1967年5月的《恩塞萊宣言》中正式提出了自己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3]在接下來的幾年裏,蒙博托逐漸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構成了後來所謂「真實性運動」的核心內容。最根本地說,這場「回歸真實性」運動,是這位自稱為「國父」的統治者試圖建立一種超越地方主義和部族主義的國家認同,同時又能與現代化的要求相協調的努力。蒙博托這樣描述這一思想:
真實性讓我們通過回溯自己的過去,發現了自身的個性,發掘出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富文化遺產。我們並不打算盲目回到一切祖先的風俗,而是要擇其善者而從之——那些能與現代生活相適應、能促進進步、能塑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的傳統。[4]
扎伊爾的黨內理論家康加富-庫通巴加納(Kangafu-Kutumbagana)將「真實性」描述為:「……一個形而上、抽象的概念……不是教條,也不是宗教,而是一種行動方式……它使人們擺脫舶來的思想與理想,引導他們更加自覺地認識本民族的文化價值。」[5]
雖然蒙博托及其官員不斷頌揚「真實性運動」,但這場運動實際上是獨裁者用來為自己獨特的統治方式辯護的工具。[1]在正式提出「真實性」之前,蒙博托就試圖將這一意識形態與自己的政治統治相聯繫,他宣稱:「在我們的非洲傳統中,從來不會有兩個首領……正因如此,我們剛果人為了遵循本大陸的傳統,決定把全國公民的全部力量集中到一個民族黨的旗幟之下。」這番話表面上強調民族團結,實則以削弱部族認同為代價,為其一黨專政提供了傳統合法性的依據。[6][1]
Remove ads
服裝法令
這一舉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蒙博托1973年訪華的影響,扎伊爾男性被強烈敦促然後要求放棄西式西裝和領帶,改穿由他所命名的「阿巴科斯特」中山裝式制服——這個詞來源於法語短語à bas le costume(「打倒西裝」)的發音。同時,他還創造了女性的民族服裝款式。
更名運動
真實性運動最廣為人知的結果,無疑是將國家名稱從「剛果民主共和國」改為「扎伊爾」,「扎伊爾」一詞源自葡萄牙人對剛果語nzere或nzadi的誤讀,原意是「吞噬所有河流的河流」。至於蒙博托為何選擇一個帶有葡萄牙殖民色彩的名稱,而非真正本土的剛果名字,至今仍不得而知。[7]
而《世界報》記者讓-皮埃爾·朗熱利耶在其蒙博托傳記中則指出,作為貨幣名稱的「扎伊爾」最初源於1967年6月的一次晚宴。出席者包括蒙博托的經濟顧問雅克·德·赫羅特、中央銀行行長阿爾貝·恩德萊,以及比利時歷史學家揚·范西納。據傳,「扎伊爾」一名正是范西納提出的——因為在包括剛果語在內的多種當地語言中,這個詞意為「吞噬一切河流的大河」,聽起來既雄偉又貼近非洲本土意象。[8][9]
四年後,蒙博托又將國家以及剛果河一併改名為「扎伊爾」。他將這三者稱作「Les Trois Z——Notre Pays, Notre Fleuve, Notre Monnaie」(「三個Z——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河流、我們的貨幣」)。[1][8]
Remove ads
此外,城市和省份被重新命名(利奧波德維爾為金沙薩,史丹利維爾為基桑加尼,加丹加省更名沙巴省)。街道,橋樑和其他地理特徵以及武裝部隊都收到了名稱變更卸令。
蒙博托要求扎伊爾人放棄他們的西方名或聖名,轉而採用真正的「扎伊爾」名。[10]蒙博托將自己的名字從「約瑟夫-德西雷·蒙博托」改為「蒙博托·塞塞·塞科·庫庫·恩本杜·瓦·扎·邦加」(通常簡作「蒙博托·塞塞·塞科」)。
教堂
天主教會高層很快就將這場「回歸真實性」運動視為對扎伊爾基督信仰的威脅。[1]當時,扎伊爾幾乎一半的人口都是天主教徒。政權強調「精神去殖民化」和「文化去異化」,這可以解釋為對基督教的攻擊——畢竟基督教被視為西方影響的產物,而政府又在大力提倡非洲文化取代持續擴散的西化傾向。[1]尤其是禁止使用聖名的政策,更是令教會深感冒犯。[1]
作為重組扎伊爾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蒙博托取締了所有境外的基督教宗教組織,要求在國內活動的團體必須併入四個官方認可的宗教聯合體之一。這四個組織分別是:金邦谷教(源自扎伊爾的一種折衷論宗教)、天主教會、東正教會和扎伊爾基督教會聯合會(ECZ,今日的「剛果基督教會」),最後一個涵蓋了大多數新教派別。除此之外的所有宗教團體都被視為非法。各個新教教會必須以「成員社群」的形式加入ECZ。當時,國內已湧現出數量眾多的地方宗派和獨立教會,普遍認為,蒙博托此舉不僅是為了控制這些新興宗教團體,也是為了全面掌控全國的教會體系。
Remove ads
其他
在「真實性」這一國家與政黨意識形態的指導下,所有公民被視為平等,扎伊爾人之間的正式稱呼改為citoyen(即「公民」)。[1]這一稱呼被強制用於公共場合,以取代monsieur(先生)和madame(女士)等被認為帶有等級意味的稱謂。[1]外國元首來訪時,迎接儀式也改為擊鼓與歌唱等非洲傳統形式,而不再使用西方式的二十一響禮炮。[11]
國家號召將所有傳統藝術作品歸還扎伊爾,以激勵本國藝術家,並確保傳統風格能夠融入當代藝術創作之中。[11]
衰退
儘管「真實性運動」的所帶來的的許多變革幾乎持續到蒙博托政權末期,甚至更久,但意識形態在20世紀70年代後就已逐漸式微,因為它對蒙博託的盜賊統治政權已再難提供實際助益。1990年,蒙博托宣布向「第三共和國」過渡,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是引入三黨制;與此同時,人們重新獲得了使用通用稱謂,穿西裝打領帶的自由。[1]到20世紀90年代,許多扎伊爾人也已恢復使用自己的原名。[10]1997年,蒙博託在第一次剛果戰爭中被迫流亡海外後,洛朗·卡比拉總統正式廢除了「真實性政策」,並將國名改回「剛果民主共和國」。
另見
- 非洲的非殖民化
- 真實性運動 (乍得)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