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福斯特法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福斯特法則(英語:Foster's rule),又稱為島嶼法則(英語:island rule)、島嶼效應,是演化生物學中的一種規律,指物種會因為環境資源的變化而變得更大或更小,這是島嶼生物地理學研究中的核心內容。例如,從普通猛獁象演化而來的侏儒猛獁象Mammuthus exilis)因生活在小島上而體型變得很小。此外,大象河馬蟒蛇鹿以及等動物中也發現了類似的演化路徑。[1][2]

這一法則最初由約翰·布里斯托·福斯特(John Bristol Foster)於1964年提出。當時他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哺乳動物在島嶼上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mammals on islands)的文章[3],他對116座島上的物種進行研究後發現,一些動物與它們在大陸上的同類相比變得體型更為龐大,另一些則變得更小。他認為,島嶼上小型動物因缺乏天敵而變得越來越大,大型動物則因為食物資源的缺乏而變得越來越小。[4]

此後,羅伯特·麥克阿瑟愛德華·威爾遜在《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一書中對這一概念進行了補充。1978年泰德·卡斯(Ted J. Case)在《生態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更複雜的長篇文章[5],他認為福斯特最初的推測過於簡單化且並不完全正確。

一說現代俾格米人身材矮小即島嶼效應的作用。[6]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