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馬赫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赫迪
Remove ads

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馬赫迪(阿拉伯語:محمد أحمد ابن عبد الله;1844年8月12日—1885年6月22日),本名穆罕默德·艾哈邁德·本·阿卜杜拉محمد أحمد ابن عبد الله),是蘇丹宗教改革家、軍事與政治人物,早年定居阿巴島,從事蘇菲派傳教活動,後於1881年6月自稱馬赫迪發動武裝起義,率領信徒擊敗英國埃及聯軍,創建獨立的蘇丹政權馬赫迪國,1885年6月病逝,政權由副手阿卜杜拉希·本·穆罕默德接管,直至1898年被英軍消滅。其領導的馬赫迪教團迄今在蘇丹擁有強大號召力,亦影響了蘇丹獨立後的政局發展。

快速預覽 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馬赫迪محمد أحمد المهدي, 蘇丹馬赫迪 ...
Remove ads

早年生涯

馬赫迪本名穆罕默德·艾哈邁德,於1844年8月12日出生於土埃蘇丹英語Turco-Egyptian Sudan(今蘇丹北部)棟古拉地區尼羅河上的拉巴卜島上的一戶人家,其父阿卜杜拉是造船師[1]:16[2],他出生不久後家鄉發生旱災,全家被迫遷居到喀土穆以北的卡拉里村,但在移居不久後,他的父母便相繼逝世了[3]:76。穆罕默德·艾哈邁德年齡稍長後便進入學校學習《古蘭經》,從學校畢業後,他不願承父業從事造船,而是決定繼續學習伊斯蘭教法,便繼續深造[4]:159-160,先後向喀土穆的長老瓦德、柏柏爾英語Berber, Sudan的教律學家穆罕默德·海爾求教[1]:17,期間還曾與兩名兄長在喀土穆以南、白尼羅河上的阿巴島英語Aba Island短暫居住,而這個島嶼也成為他日後長期居住及發跡的地方,旋即離開阿巴島,師從蘇菲派長老謝赫·穆罕默德·謝里夫,並最終成為該派教長,四處傳播塔里卡的教義[1]:17[3]:76

1871年,定居在阿巴島的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開始從事傳教活動,主持修築清真寺,創辦講堂,號召穆斯林居民遵循《古蘭經》及《聖訓》的教義,為真主聖戰,亦宣傳樸素的平等觀念[1]:17,與此同時,他還曾到過歐拜伊德查訪民情,了解了埃及、土耳其官僚對在地民眾的壓榨以及蘇丹人民的抗爭,因此決心驅逐土、埃殖民勢力,改良伊斯蘭教,並吸收了大量對社會現實不滿的蘇丹穆斯林[3]:77[4]:161-162

Remove ads

領導起義

Thumb
阿巴島上的清真寺,馬赫迪於該島發動起義

1881年6月,穆罕默德·艾哈邁德認為時機已到,遂在阿巴島發動起義,向會眾宣稱自己是真主差遣至人間的救世主馬赫迪,號召蘇丹民眾反對外來壓迫,驅逐英國人與埃及人[5]。蘇丹總督穆罕默德·勞夫帕夏英語Muhammad Rauf Pasha得知此事後,派出助理前往阿巴島,試圖說服馬赫迪停止起義行動,而馬赫迪認為自己接受了真主與先知穆罕默德的旨意,行動具有合理性,對此結果不滿的總督試圖鎮壓馬赫迪起義英語Battle of Aba,當局的兩個步兵連搭乘軍艦沿尼羅河逆流而上,抵達阿巴島的輪船上岸,從不同方向接近馬赫迪的村莊,但這兩支部隊同時抵達後,開始盲目地向對方開火,馬赫迪的少數追隨者因此得以輪番反擊,最終將兩支部隊全部殲滅[6]:43[7]:28,勞夫帕夏在給開羅當局的報告中淡化了這次起義,並派遣科爾多凡都督率領1,000名士兵前往阿巴島鎮壓馬赫迪,但由於九月的雨水淹沒了他們前行的道路和河床,當局放棄了追擊,之後,為了躲避政府軍的攻擊,馬赫迪率領起義軍進入努巴山脈[8]:111,並逐漸轉移到科爾多凡法紹達英語Kodok的卡迪爾山區,得到當地不少努比亞人、阿拉伯部落的支持,他也號召全蘇丹的民眾來卡迪爾山參加聖戰,起義軍得以發展壯大,並於同年12月擊敗了法紹達省長拉希德率領的討伐軍,擊斃了拉希德本人[3]:77-78[9]

埃及當局隨即召回了勞夫帕夏,改任命阿卜杜·卡迪爾為蘇丹總督,他派出尤素夫勸說馬赫迪投降,但遭到拒絕,因此,尤素夫率領遠征軍前往卡迪爾山討伐馬赫迪,但因輕敵被起義軍殲滅[7]:30,馬赫迪乘機整編軍隊,擴大影響力,1883年1月,起義軍經過四個月的圍困後,佔領了科爾多凡的首府歐拜伊德[6]:43,之後,馬赫迪將作戰重心轉向喀土穆,同年夏天,退役的英屬印度參謀團軍官威廉·希克斯英語William Hicks (Indian Army officer)率領一支8,600人的埃及軍隊在喀土穆集結,並攜帶4門克虜伯80毫米野戰炮、10門黃銅山炮和6挺諾登費爾特機槍日語ノルデンフェルト式機銃,進軍歐拜伊德[7]:31,希克斯留下3,000人鎮守喀土穆,自己則率領其餘部隊前去迎戰馬赫迪,與此同時,馬赫迪改變了計劃,撤回了前往喀土穆的軍隊,轉而回到自己在歐拜伊德的根據地,誘使希克斯調兵至喀土穆,最終,希克斯部隊在當年11月艱難地行進至歐拜伊德時,便遭到馬赫迪起義軍突擊,希克斯本人也在是次戰爭英語Battle of Shaykan中被擊斃,起義軍亦迅速佔領了達爾富爾地區,控制了蘇丹西部[10]

Thumb
法國一副描繪馬赫迪斬首哥頓的諷刺畫

1883年末,英國準備撤離蘇丹的大部分地區,撤走英埃士兵,並計劃佔領蘇丹南部,在北部、中部另外建立保護國。英國政府要求查理·佐治·哥頓擔任總督,前往喀土穆撤軍,同時試圖拉攏在地教長、貴族,1884年2月,哥頓寫信勸降馬赫迪,在信中,他宣稱會委任馬赫迪為科爾多凡的君主,並寄給他一套官服,但遭到拒絕,馬赫迪還回信要求哥頓棄暗投明,皈依伊斯蘭教,也寄給他一套起義軍的制服[11]。1884年2月,馬赫迪的將領奧斯曼·迪格奈在薩瓦金消滅了試圖在當地登錄的英軍,切斷了薩瓦金通往柏柏爾英語Berber, Sudan的道路,同年3月18日,由馬赫迪親自指揮的起義軍對喀土穆發動圍攻,但因缺乏進行正式圍攻的實力,起義軍直到次月才切斷喀土穆連結外界的電報[12]:175,在喀土穆被圍攻的現實情況下,英國首相威廉·格萊斯頓已決定放棄蘇丹,並認為派遣援軍前往當地是剝奪蘇丹人的自由,但他的想法卻在英國國內遭遇了反彈,當年7月25日,內閣不顧首相的反對,投票決定派遣一支救援部隊前往喀土穆,8月5日,下議院投票表決,同意派遣這支救援部隊前往蘇丹[13]:179-180,但在進入蘇丹後,這支援軍不時遭到起義軍攻擊,就連尼羅河上的艦艇也難以前往喀土穆城內為英軍提供補給,而馬赫迪也開始派人進入喀土穆城,勸說民眾投降,1885年1月25日,起義軍攻克喀土穆,哥頓也在總督府被起義軍斬首,英國的援軍無功而返,馬赫迪軍不久幾乎佔領了蘇丹全境,開始籌備建立新的國家[3]:80-82

Remove ads

逝世以後

Thumb
馬赫迪陵

1885年6月22日,穆罕默德·艾哈邁德在準備建立馬赫迪國時,因斑疹傷寒去世,葬於喀土穆城附近的恩圖曼馬赫迪陵英語The Mahdi's tomb,他的助手阿卜杜拉希·本·穆罕默德英語Abdallahi ibn Muhammad繼承了馬赫迪國,成為這個政權的哈里發,並繼續對抗英國,馬赫迪國直到1899年才被英軍消滅,蘇丹也隨即成為英國、埃及共同管理的殖民地[3]:82[14]。而馬赫迪的墳塋也於1899年被英軍破壞,他的屍體被斬首拋入尼羅河中[15]

在家鄉蘇丹,馬赫迪擁有崇高的聲望,他被蘇丹人民視為民族英雄,其位於恩圖曼的陵墓馬赫迪陵英語The Mahdi's tomb在修復後亦保存至今,其繼承人阿卜杜拉希的住所也被蘇丹政府改成哈里發博物館英語Khalifa House Museum,以紀念其率領民族獨立、反抗外敵的貢獻[16]:928-929。德國哲學家恩格斯也對馬赫迪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他是「勇敢的榜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些學者也肯定馬赫迪反抗英國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但也認為馬赫迪受到階級與時代的限制,無法阻止馬赫迪政權的封建化,最終導致起義失敗[6]:44-48[17]

家族

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馬赫迪有兩個兄長,在馬赫迪戰爭期間均參加了起義軍,其中一位在1882年與尤素夫作戰期間身亡,另一位兄長是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他也是起義軍的司令官[3]:78。馬赫迪的家族在近現代蘇丹政壇仍具有重要地位,其子阿卜杜爾·拉赫曼·馬赫迪英語Abdul Rahman al-Mahdi,是安薩派宗教團的領袖,也是英屬蘇丹時期的大商人,擁有上萬英畝的土地,並為殖民當局的承包工程提供大量物資,也是蘇丹主要政黨烏瑪黨的創立者[18]。曾於1966年至1967年、1986年至1989年二度擔任蘇丹總理薩迪克·馬赫迪,是馬赫迪之曾孫,也是阿卜杜爾·拉赫曼之孫,西迪克之子[19],曾擔任蘇丹外交部長的瑪麗亞姆·馬赫迪,則是薩迪克·馬赫迪的女兒[20]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