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摩哈赤戰役
土耳其第一次入侵匈牙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摩哈赤戰役(匈牙利語:mohácsi csata 或 mohácsi vész;土耳其語:Mohaç Savaşı 或 Mohaç Meydan Savaşı)發生於1526年8月29日,是土耳其第一次入侵匈牙利的戰役。戰役雙方為拉約什二世率領的匈牙利王國軍隊及由蘇萊曼一世率領的鄂圖曼軍隊。
Remove ads
在匈牙利貴族的鼓動下,匈牙利軍隊倉促出擊,發起了正面進攻,但在奧斯曼軍隊協調一致的反擊下迅速崩潰。國王拉約什二世及大量貴族在戰鬥中陣亡,造成王室軍隊的毀滅以及雅蓋隆王朝在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終結。戰後匈牙利領土被奧斯曼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和特蘭西瓦尼亞公國瓜分為三。其領地被各國軍隊往來蹂躪,兵連禍結導致人口大幅銳減。匈牙利直到19世紀才得以重新恢復昔日疆域,而真正從哈布斯堡統治下實現完全獨立,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這場戰役標誌着奧斯曼–哈布斯堡長期對抗的開始,也宣告了匈牙利作為獨立強國地位的結束。在匈牙利的歷史記憶中,摩哈赤戰役被視為一場悲劇,以及民族命運的轉折點。
Remove ads
背景

在專制國王馬加什·科爾溫於1490年去世後,不希望再有強權統治的匈牙利貴族們推動了著名的軟弱國王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即位,他自1490年至1516年在匈牙利統治。他因習慣於無條件接受所有呈遞給他的請願和文件,被稱為「多布熱國王」(匈牙利語Dobzse,意為「好吧」)[11]。
新當選的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將大部分匈牙利王室領地、王室稅收和特權贈予貴族,試圖穩固新王朝並維持在貴族中的人氣。由於王室財政和土地政策的幼稚,中央政府開始遭遇嚴重財政困境,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擴張以王室資產為代價。貴族通過議會大幅削減自身稅負(減少了70–80%),但極大削弱了國家的防禦能力。[12] 弗拉迪斯拉夫成為貴族的「俘虜」,任何決策都必須經貴族同意。
馬加什·科爾溫時代建立的歐洲最大常備僱傭軍匈牙利黑軍團被貴族解散。國家行政體系和官僚體系也遭到拆解。邊境守衛和城堡駐軍因欠薪而棄守,防禦工程荒廢,增稅強化防禦的倡議屢遭壓制。[13]匈牙利的國際地位迅速下滑,政治穩定動搖,社會進步陷入停滯。新教傳入後,國內局勢進一步惡化。
1514年,年老體衰的弗拉迪斯拉夫二世面臨由焦爾吉·多扎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最終被約翰·扎波爾亞領導的貴族殘酷鎮壓。多紮起義之後,農民階層被血腥打壓,極大削弱了國家凝聚力,為1526年奧斯曼帝國的入侵埋下了伏筆。
Remove ads

1522年,匈牙利國王拉約什二世與哈布斯堡的瑪麗亞聯姻。奧斯曼帝國視這一雅蓋隆-哈布斯堡聯盟為對巴爾幹霸權的威脅,並設法破壞它。在1520年蘇萊曼大帝登基後,曾至少向匈牙利提出一至兩次和談建議,但拉約什二世拒絕了,原因不明。可能因為拉約什清楚國內形勢,且在1525年波蘭與奧斯曼達成和平後,他認為戰爭比和平更有利。
即使在和平時期,奧斯曼人也持續侵擾匈牙利邊境並奪取城堡,最終在1526年,奧斯曼軍隊沿多瑙河北上。[14]
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弗拉迪斯拉夫二世、拉約什二世及克羅地亞貴族多次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求援,但實際幫助寥寥。直到南部要塞陸續陷落後,奧地利大公(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一世)才積極援助。他召集莊園主派兵,最終派遣了2000名德意志步兵,但未能駐守邊境要塞,只臨時加強了防線。[15]
阿爾弗雷德·科勒認為,費迪南、瑪麗與拉約什試圖協調防禦,但由於年輕的拉約什二世缺乏決斷力,匈牙利貴族也普遍意識到其軟弱。相比之下瑪麗更有魄力,但她依賴的外籍顧問引發了貴族的不信任。[16][17]
匈牙利長期抵抗奧斯曼擴張,但1521年奧斯曼軍沿多瑙河北上,佔領了南多爾費黑爾堡(Nándorfehérvár,今貝爾格萊德)和沙巴奇(Szabács,今沙巴茨),使南匈牙利大部分地區變得無法防守,這兩座重鎮的失陷在國內引發極大震動。1523年10月18日,匈牙利貴族聯合誓言收復貝爾格萊德,籌集資金組建一支6萬人、配備100門大炮的軍隊,這在當時歐洲堪稱規模空前。
教廷駐匈牙利王廷使節於1524年1月記錄道:
我注意到,匈牙利政府集結6萬軍隊的舉動反而失去了西歐許多財政支持者。到1524年1月底,教廷使節拒絕撥付原定援助金,理由是:
「既然匈牙利人能自籌如此大軍,就不需要援助。」[18]
然而由國王親自統帥但組織混亂、後勤失敗的軍隊,在飢餓與疾病威脅下未戰自潰,未能收復貝爾格萊德。1523年,英勇的牧師兼職將領帕爾·托莫里被任命為南匈牙利總司令。
Remove ads
此時歐洲局勢也動盪不安。德國的富格爾家族壟斷了金融業,掌控了天主教會贖罪券的發行,引發國際醜聞,並促成了宗教改革的爆發。1517年後,歐洲輿論被宗教爭議撕裂,加之1524–1526年的德國農民戰爭,造成10萬餘人死亡。1521–1526年間,西歐各國忙於意大利戰爭(1494–1559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尋求東方盟友,曾向波蘭和匈牙利遞交結盟請求,但匈牙利王廷拒絕。不過特蘭西瓦尼亞公爵約翰·扎波爾亞表現出合作意願,但正式協議直到1528年才簽訂。
1525年2月24日,弗朗索瓦一世在帕維亞戰役中敗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被俘並被迫簽訂《馬德里條約》。在這一外交轉折點上,法國與奧斯曼帝國結成正式同盟——法國-奧斯曼帝國聯盟,作為對抗哈布斯堡的盟友,這一聯盟持續近三個世紀。[19]
為減輕哈布斯堡對法國的壓力,1525年弗朗索瓦請求蘇萊曼出兵西歐,而從奧斯曼帝國前往神聖羅馬帝國必經匈牙利。此請求契合了蘇萊曼擴張歐洲的意圖,進而促成了1526年摩哈赤戰役的爆發。[19]聽聞戰事消息後,年輕的匈牙利國王拉約什二世向歐洲諸侯求援,但僅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承諾支援(援助實際於1527年送達匈牙利女王瑪麗亞手中),教皇則承諾提供5萬金幣,而查理五世與斐迪南一世(匈牙利國王的連襟)均未採取實質行動。
Remove ads
準備工作
匈牙利已經長期對抗鄂圖曼帝國於南歐的擴張。匈牙利國王拉約什二世透過於1521年與奧地利的瑪麗聯姻令王國與哈布斯堡王朝關係更加密切,而鄂圖曼帝國也知道必需打破這個初期的聯盟;在拉約什二世拒絕維持和平的提議之後,鄂圖曼帝國決意出兵干預。在1526年6月,一支鄂圖曼遠征軍越過多瑙河攻擊匈牙利本土。
匈牙利軍隊被分成三個主要部分:川西凡尼亞軍團負責守衛喀爾巴阡山脈南部的關口,而軍隊主力由國王拉約什二世親自指揮,而其它較小規模的軍團則由克羅地亞伯爵克里斯托夫·法蘭高賓(Christopher Frankopan)指揮。由於王國地理位置的關係,土耳其軍隊直至在度過巴爾幹山脈的時候才確定最後的攻擊目標是王國首都。但在這時候川西凡尼亞軍團比土耳其軍隊離開布達(現布達佩斯市西部城區,當時匈牙利王國首都)更遠。之後有文獻指出因特蘭西瓦尼亞總督扎波堯伊·亞諾什的軍隊未能及時抵達,所以必須承擔部分失利的責任。
匈牙利軍隊所選擇的戰場是多瑙河下游一片廣闊但崎嶇的平原,包括一些沼澤地。鄂圖曼軍隊之前幾乎沒有遇上任何抵抗。當拉約什二世於布達等待開戰的時候,鄂圖曼軍隊已經圍攻數個城鎮並越過薩瓦河及德拉瓦河。拉約什二世集合了大約26,000名士兵,而當時鄂圖曼一方所集結兵力,保守估算是50,000人[2][3],另據考究現代的史學家們則認為其兵力當時達到了100,000人[10][20][21][22][23][24][25]。鄂圖曼一方在戰前徵召的巴爾幹軍團,據載大部分是波斯尼亞人或克羅地亞人[26]。匈牙利軍隊列好陣勢,希望憑藉地理優勢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Remove ads
戰鬥
真正的戰鬥只進行了兩小時。起初蘇萊曼一世的軍隊先鋒,魯米利亞軍團,行進到戰場之內,被由柏爾·杜蒙尼(Pál Tomori)所率領的匈牙利軍隊伏擊後重創,戰局並向匈牙利軍隊預計的情況發展,隨後匈牙利軍隊乘勝追擊直撲蘇丹的指揮部。有一段時間蘇萊曼一世自己非常危險,匈牙利軍隊的箭擊中了他的盔甲,最後由於新軍的槍炮火力網、大量的障礙物以及大量的徵招兵的自殺攻擊才成功穩住陣腳。但當奧斯曼軍隊主力於中午抵達後,戰局迅速逆轉由於未有及時增援,所以延誤戰機,匈牙利軍隊的進攻變成不能挽回的潰散。他們未能持續進攻,那些未有逃走的士兵被殺和俘虜。未能趕上首波攻勢的匈牙利國土傭僕部隊則拒絕投降,並在重創土耳其軍隊後全軍覆沒。據信拉約什二世是於黎明時分撤離戰場,但在跨越切萊流河(匈牙利語:Csele-patak)時跌下馬,被身披重甲拖累而溺亡。另外也有近千名匈牙利貴族及領戰者被殺,大致相信有超過14,000名匈牙利士兵在戰事開初陣亡[7][8]。
Remove ads
戰後

皇家匈牙利; 特蘭西瓦尼亞
鄂圖曼帝國; 哈布斯堡奧地利

戰後蘇萊曼一世下令將戰俘全數滅口。兩日後他於他的日記中寫到:「蘇丹得到大臣及酋長們的效忠,屠殺2,000名戰俘,大雨如注。」
這次勝利並未令鄂圖曼帝國得到想要的自身安全。戰爭意味着獨立的匈牙利王國滅亡,但鄂圖曼軍隊於九月撤退,匈牙利王國剩餘領土被拉約什二世的妻舅,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大公斐迪南奪取,並透過與上任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烏拉斯洛二世簽訂的條約繼承這片土地。奧地利控制匈牙利北部三分一土地和現今的克羅地亞北部,而鄂圖曼帝國則得到匈牙利西南部和半獨立的,由原總督扎波堯伊·亞諾什(他受到國內小貴族支持加冕為王,稱亞諾什一世)統治特蘭西瓦尼亞的宗主權,利用這些據點入侵東面仍然獨立的匈牙利貴族及西北面的奧地利領地,後來更導致1529年鄂圖曼軍隊圍攻維也納,是為維也納之圍。
這場戰役有時會與14世紀發生的尼科波利斯戰役和克雷西戰役比較,協同作戰能力相對較差的匈牙利軍隊普遍受到較大損失,但紀律性較強的鄂圖曼軍隊則較少損失。
對於在東歐得到這個穩當的基地,鄂圖曼軍隊強大的重騎兵、有效率的輕騎兵及火炮將能不斷對中歐進攻整整一個世紀。它們對匈牙利的影響,始於1529年鄂圖曼帝國支持扎波堯伊·亞諾什(擁有匈國東部的特蘭西瓦尼亞)對抗斐迪南(擁有匈國西部),直至1699年鄂圖曼帝國對奧地利簽訂卡爾洛夫奇條約,割讓匈牙利為止。
Remove ads
遺產
雖然摩哈赤戰役是一場決定性的慘敗,但真正終結匈牙利完全獨立地位的是戰後的局勢。在隨後的兩百年間,哈布斯堡王朝與奧斯曼帝國之間幾乎持續不斷的戰爭將匈牙利變成了一個永久性的戰場,國土被分割為三部分。鄉村經常被往來軍隊蹂躪,導致人口大幅銳減。 匈牙利直到19世紀才得以重新恢復昔日疆域,而真正從哈布斯堡統治下實現完全獨立,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於摩哈赤的失敗對很多匈牙利人來說是決定性的,是匈牙利日趨沒落的歷史轉折點,並成為了匈牙利民族的一個創傷。對於這個日子,直至400年後的今日都仍然提醒匈牙利民族他們對於任何困境都仍然堅毅不屈。現時匈牙利人一旦遇上困境,他們都會說「在摩哈赤所失去的遠比現時的多」(匈牙利語:Több is veszett Mohácsnál),藉此勉勵自己面對困難。
戰場位於沙托爾海伊村附近,於1976年,即戰役450周年之際,被正式設立為國家歷史紀念地。該紀念地由建築師瓦達什·喬爾吉(György Vadász)設計。 一座新的接待大廳和展覽館同樣由瓦達什設計,並在歐洲聯盟部分資助下,於2011年完工。
參考書目
- Lord Kinross, The Ottoman Centur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urkish Empire (1977) ISBN 0-688-08093-6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