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第三屆立法會

2004-2008年香港立法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第三屆立法會
Remove ads

香港立法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第三屆立法會於2004年9月12日經選舉產生,60名議員分別從地區直選功能團體各選出30名,任期四年,由2004年10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本屆立法會主席為范徐麗泰,於2004年10月6日經議員互選產生。

快速預覽 第三屆立法會, 概覽 ...
Remove ads

議員列表

根據《議事規則》及《內務守則》,連續擔任立法會議員的時間較長者排名較前,而連續擔任議員時間相同者則按宣誓的先後決定排名,即按中文姓名繁體字筆劃較少者為先,下表乃根據立法會公佈之排名次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而列出。議員的政治聯繫是根據議員向立法會申報的資料,雙重黨籍者則列出較主要者,或其載列於立法會網頁的首項黨籍計算,而於任期內有任何改動者,則按其任期結束前最後情況列出。政治派系僅為大概分類,並不代表同一派別議員只有單一取態;於重大事項(如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修改)中的投票取態可視為分類的依據。

更多資訊 議席, 選區 ...
Remove ads

議席分佈

更多資訊 政黨, 選後議席 ...

備註:「斜體」代表組織仍然運作但議席計入其他政黨。

政黨組成

第三屆立法會以自由黨為第一大黨,其次為民建聯民主黨。按議員表決時的投票傾向,大致可分類為親建制派泛民主派兩大陣營。[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二:「政府提出的法案,如獲得出席會議的全體議員的過半數票,即為通過。」;另外,「立法會議員個人提出的議案、法案和對政府法案的修正案均須分別經功能團體選舉產生的議員和分區直接選舉、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的議員兩部分出席會議議員各過半數通過。」因選舉委員會制度已於第三屆立法會取消,實際上即為「功能團體選舉產生的議員和分區直接選舉產生的議員兩部分出席會議議員各過半數通過」。[2]

Thumb

更多資訊 政黨, 議員 ...

委員會

立法會內對應政府各部門,而設有不同委員會,以履行研究法案、監管公共開支及監察政府施政等職能。以下列出第三屆立法會各主要委員會於各年度的正、副主席[3]。紅色及綠色分別表示建制派泛民主派[1]

2007-08年度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由於幾乎所有委員已當選其他委員會的正副主席(劉慧卿於會後當選財務委員會副主席),2007-2008年度首次會議舉行當日,由於只餘下李柱鉻不在香港,故延至第二次會議選舉。第二次會議召開時,李柱鉻仍未出席會議,而劉健儀亦身兼內務委員會主席,故副主席選舉再延至第三次會議再處理(予定為2007年11月26日)。

更多資訊 委員會, 年度主席 ...
Remove ads

宣誓

每位立法會議員均須在就職前進行宣誓,議員可按照個人信仰選擇使用宗教式或非宗教式,語言可選擇使用廣東話普通話英語

有15名議員使用了宗教式宣誓,語言方面大部份均使用廣東話,只有黃宜弘使用了普通話,而李卓人、吳靄儀、石禮謙、張宇人和譚香文則使用了英語。

法案審議

審議法案是立法會的主要功能,以下列出第三屆立法會曾審議的法案,按法案的首讀日期排序:

2004至2005年度

本年度立法會共首讀了38項法案,當中4項為議員法案;三讀通過了20項法案,當中4項為議員法案。另外政府提交了168項附屬法例,立法會完成了其中150項的審議工作[4]

有關本年度法案及附屬法例的詳細內容,可參考立法會網頁:法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附屬法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更多資訊 法案, 首讀日期 ...
Remove ads

2005至2006年度

本年度立法會共首讀了17項法案,當中1項為議員法案;三讀通過了25項法案。

有關本年度法案及附屬法例的詳細內容,可參考立法會網頁:法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附屬法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更多資訊 編號, 法案 ...
Remove ads

2006至2007年度

有關本年度法案及附屬法例的詳細內容,可參考立法會網頁:法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附屬法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更多資訊 編號, 法案 ...
^ 註解a:經政府在全體委員會審議階段提出修正的法案。
^ 註解b:已就法案成立法案委員會。
^ 註解c:經議員在全體委員會審議階段提出修正通過的法案。
^ 註解d:議員條例草案。

特別事件/爭議事件

梁國雄宣誓事件

2004年首次當選立法會議員,外號「長毛」的社會運動人士四五行動成員梁國雄,上任前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司法覆核,要求使用自己的誓詞版本而被拒。

2004年10月6日,梁國雄身穿寫上「平反六四、還政於民」的衣服,臂纏黑紗首次出席立法會,宣誓時,他在正式誓詞的前後加插了「效忠中國人民」及「平反六四,還政於民,結束一黨專政,釋放政治犯」等字句,並故意地斷斷續續讀出法定誓辭,例如把「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讀成「效忠中華人民⋯(停頓)⋯共和國」。宣誓後他高叫「權力歸於人民,人民萬歲,民主萬歲」等口號,並無按慣例簽署誓詞,立法會秘書長及後表示誓詞仍然有效。[5]此後四次(2008年、2010年、2012年、2016年)梁國雄均以此方式宣誓,均被立法會秘書長確認宣誓有效。參見2016年發生的香港立法會宣誓風波

劉慧卿任財務委員會主席

一直以來,立法會的主要委員會,包括財務委員會、內務委員會的主席人選,大多是建制派的囊中之物。第二屆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的主席及副主席,也是建制派議員。2004年10月6日,新一屆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第一次開會,民建聯的劉江華提名上屆的財務委員會主席黃宜弘為主席人選。而民主派則提名劉慧卿。由於有二人出選主席,故召開候選人問答,黃宜弘被攻擊在2003年因舉「中指」令立法會蒙羞,黃宜弘不置可否,他亦重申已道歉,亦指錯就是錯。劉江華則攻擊劉慧卿在以前在立法會的言論,有兩方面,當金融風暴時政府入市,她曾提及「入市前應徵詢立法會意見」。2003年,她亦提出檢討聯繫匯率,引來社會震動。

劉慧卿回應第一點,指她明白政府有些政策是並非要先到底公開徵詢才做,但她不認為劉江華的指責「非常錯(錯到貼地)」。

劉慧卿回應第二點時,指當年財經事務委員會面對社會上開始有檢討的聲音,故委員會一致通過請秘書處先起草大綱,讓立法會通過大綱才再討論,但起草中的大綱被傳媒知道才引起責罵,而劉江華本人亦不是財經事務委員會的委員,同時有一些委員同意後又反罵劉氏。劉江華亦重申,劉慧卿當財務委員會主席不可有「驚人之語」,亦反指劉慧卿把責任推到傳媒等等。但接着的李卓人亦反唇相譏,指黃宜弘亦可能有「驚人之舉(中指)」。

在不記名投票下的選舉結果,劉慧卿以30票對28票擊敗黃宜弘,意外當選主席。到底是那些建制派議員刻意放水,政界眾說紛紜,有指是新成立的泛聯盟,之後行政長官董建華宣佈委任泛聯盟議員陳智思進入行政會議,正式把泛聯盟加入執政聯盟。

翌年在曾蔭權在當選行政長官後,建制派為尋求社會和諧,大多主要的事務委員會主席及副主席人選則連任,包括劉慧卿

2006年10月6日,財務委員會選出新一年度的主席,選前陳鑑林有意參選財務委員會主席,被視為大熱。建制派及泛民主派分別有29及21人出席,然而建制派有四人臨陣倒戈,結果以25對25票平手,陳鑑林經抽籤敗於劉慧卿。最終陳鑑林以29對21票擊敗鄭經翰,連任副主席。[6]

2007年,劉慧卿終於敗給了新上任的民建聯主席譚耀宗,失去了財務委員會主席一職,卻當選財務委員會副主席。

修改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方案首次被否決

2005年12月21日,立法會就政府提出修改2007年行政長官產生辦法及2008年立法會產生辦法進行辯論及表決。表決結果均為全部34名建制派議員贊成(主席不投票),24名民主派議員反對,劉千石棄權。因未能根據《基本法》得到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均被否決。[7][8]

《截取通訊及監察條例草案》

2006年8月2日至8月6日,立法會就《截取通訊及監察條例草案》進行辯論及表決;政府與議員共提出423項修訂案,打破歷來紀錄。[9]經過合共逾55小時激烈辯論,民主派議員集體離場抗議下,條例最終於8月6日凌晨2時15分三讀通過。[10]

香港島地方選區補選

民建聯秘書長馬力於2004年參選立法會選舉時已發現患上癌症,但未有退選,結果他順利當選。2007年夏季馬力的癌病開始轉趨惡化,並於8月8日下午2時因結腸癌醫治無效逝世,終年55歲。依據法例,他遺下的席次需要進行補選,由於只有一席,所以變成單議席單票制,選區為香港島。

是次補選中,建制派推舉前保安局局長、匯賢智庫理事會主席葉劉淑儀出選。為抗衡對手,泛民主派亦成功遊說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參選。參予今次補選的還包括其餘6位候選人,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多人參選的補選。最後,陳方安生以近五成半得票擊敗葉劉淑儀及其他候選人,接任馬力餘下的任期(2007年12月5日至2008年9月30日)。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