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答嘴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答嘴鼓,又名拍嘴鼓觸嘴古桷嘴鼓答咀鼓答啄鼓答喙鼓 ,是一種流行於福建廈門泉州漳州台灣曲藝形式。在閩南語中,「答」、「拍」、「觸」指鬥嘴、打諢,「嘴鼓」、「啄鼓」指嘴巴。[1]

快速預覽 答嘴鼓,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快速預覽 漢字, 白話字 ...

答嘴鼓為兩人對口表演,使用閩南方言,講究說學逗唱而以「說」為主,互相鬥嘴、爭辯,內容風趣幽默,語言採用四句接連嚴格押韻的「四句聯」形式,富有節奏感。單人表演則需要模仿兩個人物的口氣。[2]因其形式類似相聲,故也被喻為「閩南方言相聲」。[3]

明末鄭成功率兵進駐台灣後,閩南甲士也把「四句聯」的形式帶入台灣,稱為「觸嘴古」,在押韻上較為自由。[1]

除了作為獨立的曲藝形式,答嘴鼓也常穿插在其他場合中。如梨園戲高甲戲中經常使用答嘴鼓來插科打諢,佛教道教道場也穿插答嘴鼓,還有一些廣告也採用這種形式。[1][3]

答嘴鼓的傳統書目有《目連救母》、《游地府》、《烏貓烏狗》、《瞎子啞巴打架》等。著名藝人有宋集仁(藝名「蘭波里」)、林鵬翔等。[1]

2006年,答嘴鼓成為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