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粵海清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粤海清庙map
Remove ads

粵海清廟(英語:Yueh Hai Ching Temple潮州話Wak Hai Cheng Bio),俗稱老爺宮,為新加坡最古老的道教寺廟,亦是當地潮幫(潮州人)最早的聚會及議事場所,由義安公司管理。粵海清廟是19世紀初華人移民新加坡的第一個落腳點。該廟於1996年被列為新加坡國家古蹟,並曾因其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修復工作而獲得多項獎項。

快速預覽 粵海清廟, 基本資訊 ...

歷史

多個說法對於該廟最初建造的年份存在歧異,有些記載甚至將其歷史追溯至1738年[1]。然而,普遍的共識認為,該廟最初於1820年建成,當時只是一座簡陋的木材與亞答所搭建的廟宇[2]

1950年,潘醒農於《馬來亞潮僑通鑑》中發表的一項研究,旨在驗證潮人族群的口述傳統。該研究指出,萊佛士法夸爾的記錄顯示,英國人在1819年1月抵達新加坡時,發現天猛公阿都拉曼已在當地與400至500名居民定居。同屬1819年遠征隊成員的約翰·克勞福(Captain John Crawford)亦在其日記中提到,他曾遇見「逾百名」華人。

根據英殖民地的檔案記載,這些華人主要為潮州人,天猛公阿都拉曼曾資助他們在史丹福山(即現今的珍珠山)開闢甘蜜園。他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預先借出資金給潮人開墾者,並約定日後以甘蜜或其他農產作為還款方式。法夸爾指出,天猛公對這些園地的利益是透過其姻親巴峇吉喬(Baba Ketchil)以及新加坡首任華人甲必丹、潮州商人陳亨欽代表。陳亨欽來自暹羅,是最早抵新加坡的潮人之一,與來自中國潮州饒平的王豐順一同領導首批潮人定居新加坡,並在新加坡河南岸創建了粵海清廟[3]

1826年,萬世順公司(英語:Man Say Soon Company)的開拓者林攀於現今的菲立街(Philip Street)原址上建起一座小廟,並簽下999年地契。該廟由14名董事組成的信託委員會管理。此廟供航行於新加坡與中國之間的水手們祈福還願,感謝旅途平安。這點也體現於其廟名「粵海清廟」之中,意即「平靜之海的廟宇」。當時菲律賓街靠近海岸,水手靠岸後可即刻前往祭拜,惟經歷土地填海工程後,廟宇如今已遠離海邊。

1845年,義安公司成立後,接管了粵海清廟的管理權,取代了原先的萬世順公司(Ban See Soon Kongsi)。在1852年至1855年間,現今的廟宇建築得以落成。1895年,義安公司提交了一份建築計劃,擬對廟宇進行大規模重建。到了19世紀末,潮州人已成為新加坡第二大、僅次於福建人的華人族群,在社會與經濟上都具相當影響力。

粵海清廟除了是宗教信仰場所,也充當社區中心與聚會場所。據歷史學者潘醒農記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時任義安公司主席曾召集信眾於廟中祈福,顯示此廟在潮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廟宇亦是鄉親之間交流消息、建立人脈與互相扶持的聚集場所,為初來乍到的同鄉提供精神與社會支援。

1995年至1997年間,廟宇曾進行一次修復工程(市區重建局,1997年)。1996年6月28日,粵海清廟正式被列為新加坡國家古蹟[4]

最近一次的大規模修復於2011年至2014年間進行,但實際的結構調查與準備工作早在2011年前已展開(資料來源:與楊康華博士的訪談)。此次修復工程廣受好評,為廟宇贏得多項殊榮,包括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異獎)、2014年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建築文化遺產獎[5],以及2013年中國全國建築設計獎之民居建築獎[6]

Remove ads

建築

粵海清廟總建築面積達1,440平方米,整體結構分為左右兩間連接的祠廟,各自設有獨立的出入口。右殿供奉的是玄天上帝,又稱「多羅爺」,為道教尊奉的重要神祇,於19世紀時深受秘密會黨的尊崇與敬拜;左殿則供奉天后聖母,又稱「媽祖」,她是保護航海者、指引船隻於風浪中平安歸航的女神,深受海上移民的信仰。

粵海清廟體現了華人傳統道教廟宇建築風格,是道教建築的代表之一,融合精緻的工藝與宗教象徵意涵,呈現出濃厚的華人文化特色。

粵海清廟還保存着清朝光緒皇帝御賜的親筆墨寶「曙海祥雲」,寫於1900年(光緒二十五年)。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