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納粹德國陸軍
纳粹德国军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納粹德國陸軍(德語:ⓘ,意為陸軍)是指1935年至1946年隸屬於納粹德國武裝力量德意志國防軍的陸軍。德國陸軍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協約國限制德國僅能保有的100,000名陸軍,《凡爾賽條約》亦在其裝備和機關上設有重重限制,將其打壓為警察性質的軍隊,但德國軍方透過與外國合作,暗地研究與發展若干軍事學說和武器,並培育100,000名陸軍的軍官團,將其打造為日後擴軍的骨幹,素質遠較同時期的各國陸軍優越。德國陸軍在此時發展尤其令人矚目的是裝甲部隊,在華瑟·馮·布勞希奇與海因茨·古德林等人的推動下,即便德國此時並無坦克,但德軍已於未來將裝甲部隊視為重要的地位,並建立一套相當優越的作戰規範。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6月14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6月13日) |
1935年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拉宣佈撕毀《凡爾賽條約》,其陸軍即開始擴軍,建立了36個師,並大量生產裝甲車輛,進行現代化。希特拉憑着他國對德國軍事力量的恐懼而屢屢獲得外交上的勝利,一直到1939年8月波蘭第二共和國拒絕其要求後,希特拉下令進攻該國,令英法兩國對德宣戰,最終於1939年9月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陸軍作為其武裝力量的核心屢屢征戰,並以結合坦克、火炮與飛機進行快速協調聯合打擊的戰法,在戰爭初期獲得了快速而驚人的勝利,相繼打敗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南斯拉夫和希臘,佔領了西歐和中歐大多數國家領土。希特拉視僅存的敵國英國已不構成威脅和衰落,而德軍正處巔峰,故於1941年6月22日發動規模空前的「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望於同年底打敗該國。
對蘇戰爭初期,德軍憑着訓練素質優越、作戰經驗豐富和戰鬥力強而佔盡上風,不斷完成巨大的鉗形攻勢包圍殲敵作戰,俘虜蘇軍280萬士兵和裝備,展現極為輝煌的戰爭藝術。然而年底德軍於1941年10月2日、1941年12月1日、1942年1月7日的颱風行動中失敗,接着相繼於1942年6月28日、1942年9月13日、1943年2月19日的藍色行動慘敗與1943年的7月5日、7月15日的城堡行動被蘇軍打敗,完全喪失主動權,後者開始大規模反攻。其他戰場上盟軍亦將德軍擊敗,1943年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使德軍及意軍失去在北非戰場的戰略主動權,隨後盟軍乘勝追擊會合已佔領了法屬北非的友軍,並從意大利海軍重新奪回地中海制海權後登陸了意大利半島迫使意大利投降,德軍將其亞平寧半島佔領阻止了盟軍北上攻進德國,維持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1944年6月6日諾曼底戰役之後,東西線的德軍逐漸退回本土。1944年9月德軍動員剩餘的部隊發起最後的大規模突擊進攻反擊,但仍失敗。最後德國於柏林戰役戰敗後,在5月8日正式宣布投降,其陸軍則在1946年8月20日解散。
Remove ads
裝備
納粹德國陸軍早期使用的坦克分別為一號坦克、二號坦克、35(t)及38(t)等輕型坦克。其後再發展出三號坦克以及四號坦克,但這些坦克仍未能與當時盟軍主力坦克對抗,不過這些坦克在閃電戰中表現優異。 [1]。
標誌與佩章
|
|
|
|
|
|
|
資料來源
參考書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