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索姆河戰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索姆河战役map
Remove ads

索姆河戰役(英語:Battle of the Somme;法語:Bataille de la Somme),或稱索姆河攻勢,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關鍵戰役,交戰雙方分別為大英帝國法蘭西共和國協約國聯軍與德意志帝國。這場戰役發生於1916年7月1日至11月18日,戰場位於法國索姆河上游兩岸,雙方投入數百萬人參戰,是歷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快速預覽 索姆河戰役, 日期 ...

1915年12月6日,法國總司令霞飛主持的協約國戰爭會議在尚蒂伊召開,其擬定協約國將在西線、東線、意大利線三個區域發動協同攻勢,削弱並突破德奧兩國的防禦。12月底,霞飛決定法軍與英軍應該在索姆河南北進攻。法軍原本為進攻主力,而英軍第四軍團在北翼支援。然而德軍於1916年2月21日發動凡爾登戰役,迫使法軍將多數預定將投入索姆河攻勢的部隊調往凡爾登,英軍從原先的輔助部隊成為主力,並主要由綽號「基秦拿的新軍」的兩個英軍軍團組成。

7月1日,協約國軍經數日炮擊後向德國第二軍團發動攻擊。法國第六軍團在索姆河南岸富科庫爾至馬里庫爾一線大獲全勝,其北翼的英國第四軍團亦在阿爾貝-巴波姆公路至馬里庫爾一線取得進展,但更北岸戈姆庫爾至阿爾貝-巴波姆公路一線的英軍卻遭受慘敗。當日英軍傷亡多達57,470人,其中19,240人陣亡,是英軍歷史上最慘烈一日。之後,英軍在法軍協助下,突入部分重要據點,但整體戰線於接下來兩月都無太大變動。

9月,英軍將新發明的坦克投入攻勢,但不久後戰線再度陷入僵持。11月,英法聯軍停止攻勢,在大部分戰線深入德軍佔領區10公里,為自1914年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以來最大的領土進展。然而,英法聯軍未能達成作戰目標,德軍堅守陣地阻止其攻佔佩羅訥巴波姆。此戰英軍傷亡約42萬人,法軍傷亡約20萬人,而德軍傷亡約44萬人,其中半數傷亡來自與法軍的交戰[7]

Remove ads

戰事準備

這場戰役是協約國在1916年總戰略進攻計劃的一部分。計劃擬定的內容是:在福煦將軍的統一指揮下,法國埃米爾·法約勒將軍的第6軍團和英國亨利·羅林森英語Henry Rawlinson, 1st Baron Rawlinson將軍的第4軍團,負責突破囤駐在富科庫爾埃比泰訥地區的德國弗里茨·馮·貝盧英語Fritz von Below將軍之第2軍團的防禦陣地;並運用騎兵兵團向法軍負責的佩羅訥莫伯日和英軍負責的巴波姆康布雷等地打開突破口。英、法聯軍共有32個步兵師和6個騎兵師,2189門火炮、迫擊炮,約300架飛機;德國第2軍團則有43個步兵師,356門火炮、迫擊炮和245架飛機。德軍防禦由3道陣地組成,全縱深為7至8公里。

經過

1916年6月24日,英軍經過充足的準備下,先出動了約1400門火炮,對德軍陣地進行一周的猛烈炮擊(6月24日—7月1日),共發射了約150萬發炮彈。英軍希望透過炮火轟擊,達到消滅德軍戰壕的目的。但事實上德軍只有些微死傷,炮火不足以摧毀戰壕,其中約1000門是野戰炮,對戰事並無多大作用。[8]。7天的炮擊,雖然幾乎完全摧毀德軍第一陣地,部分摧毀第二陣地,但失去了進攻作戰在戰術上應保持的主動性。

7月1日,英國第4軍團從馬里庫爾埃比泰恩25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由英國第3軍團第7軍在其左翼掩護;法國第6軍團從羅西耶爾以北索姆河兩岸向佩羅訥方向實施輔助突擊。當日,法軍和英軍右翼突破德軍第一道陣地,但英軍左翼為德軍壕溝陣地所阻。英軍採用密集隊形突擊, 遭德軍MG-08的強大火力殺傷,損失近57,000人[8]

7月2—3日,英軍右翼和法軍攻佔德軍第二道陣地,法軍一度佔領巴爾勒比阿什等德軍防禦要地。此後數日,由於德軍投入預備部隊以及英、法聯軍本身在突破戰術和指揮調度方面存在着嚴重缺點(對各地區的突擊規定繁瑣,限制了軍隊的主動性等),以致推進緩慢。

7月19日,德軍指揮部又投入新一波預備部隊,為便於指揮,將第2軍團分編為由貝洛將軍指揮的第1軍團和加爾維茨將軍指揮的第2軍團。並在防禦上加長縱深,構築了補充防禦地區。

7月中旬,英、法聯軍僅向前推進數公里,未達成作戰的預期目標。而又損失了不少部隊

7月底至8月中旬,英、法聯軍將其部隊增強至51個師、飛機增加至509架;而德軍增加到31個師、飛機增到300架,由於作戰的遲緩、膠着,遂轉變成為消耗戰。

9月3日起,法國米舍萊將軍的第10軍團、英國高福英語Hubert Gough將軍的第5軍團分別投入戰鬥,戰場正面範圍擴大到50公里寬的戰線。德軍增強至40個師,又不停加強陣地的防禦工事。因此英、法軍隊的推進速度平均每晝夜僅有150至200公尺。

9月15日,英軍第一次使用新式兵器——Mark I 坦克(共49輛坦克,實際參戰僅18輛),配合步兵進攻,推進了4至5公里。這是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對守備方的德國步兵產生了心理震撼,使他們放棄陣地不戰自退。但由於坦克的技術與裝備尚未完善,加上戰線寬廣(10公里18輛坦克),仍然沒有達成打開突破口的作戰目標。戰術層級的運用成功並未能引導作戰勝利。雖然英軍後來又使用了兩次坦克,同樣收效不大,倒讓德軍開始學習如何對付敵方這個龐然巨物。[9][10]

進入秋季後,氣候開始惡化,由於陰雨連綿、道路泥濘,戰鬥漸漸平息,到了11月完全停止,英、法兩國的作戰計劃宣告失敗。

Remove ads

評價

Thumb
Mark I坦克
Thumb
英軍進攻路線

在戰史上的評論是:索姆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雙方傷亡皆極為慘重的典型壕溝戰。不論是雙方所投入的兵力、兵器,都是本次大戰中最多的。英軍投入作戰兵力有54個師,法軍有32個師,德軍則為67個。戰役結束時,英、法聯軍傷亡794,000人,卻未能突破德軍防禦,僅推進5—12公里。德軍則損失538,000人。德國雖然失去240平方公里的壕溝陣地,卻成功阻截了協約國的戰略計劃。但協約國在西南戰線的勝利仍使得戰局的主導權逐漸從德國移向協約國。

至於用兵學方面的檢證是:在正面狹窄的地段上,接連實施多次步兵突擊來突破敵陣的戰術,成效不大,而且極有可能耗損巨額兵力。此外,這場戰役促使其他強權國家開始裝備坦克等類型的陣地突破用重型器械,並發展反制這類重裝備武器的兵器,從而帶動並啟發了戰間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軍工業的蓬勃發展。

戰術與武器的使用

在索姆河戰役期間,英軍的進攻方式,是利用徐進彈幕英語Barrage (artillery)隨己方步兵推進而彈著點前移,步兵再以排成橫列的方式(線式戰術)進軍。而在此戰役,德軍以機槍火炮構成壕溝戰強大的防禦火力,使英軍耗損大量步兵,卻仍不能順利攻佔德軍陣地。當時英軍士兵的主要武器步槍對於德軍陣地的打擊有限,甚至根本無法對付德軍防禦時的強大火力。大部分的士兵在到達戰壕前線之前就已傷亡倒下[8]。此後英軍開始嘗試使用新型武器─坦克。

加入戰役的國家

協約國英國法國英屬加拿大自治領地英語Post-Confederation Canada (1867–1914)英屬印度英屬新西蘭自治領地英屬南非聯邦英屬澳大利亞聯邦英語Federation of Australia

指揮官:道格拉斯·黑格

同盟國德意志帝國

指揮官:麥斯·馮·加爾維茲英語Max von Gallwitz弗里茨·馮·貝盧英語Fritz von Below

註腳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