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星球索拉羅斯

2002年史蒂文·索德伯格的美國科幻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飞向太空2002
Remove ads

星球索拉羅斯》(英語:Solaris)是一部2002年美國科幻劇情片,由史提芬·蘇德堡自編自導,原著為史坦尼斯瓦夫·萊姆的1961年小說《星球索拉羅斯》。本片由佐治·古尼娜塔莎·麥克洪主演,劇情講述一名太空人單獨前往索拉羅斯星的太空站調查不明事件,發現太空站氣氛詭異,而且妻子突然出現在自己的面前。

快速預覽 星球索拉羅斯Solaris, 基本資料 ...

翻拍版權最初由占士·金馬倫的公司光影風暴娛樂取得,索德伯格毛遂自薦,爭取到編劇和執導演筒的機會。本片於2002年5月開拍,太空船的場景於攝影棚內搭景拍攝。本片在美國上映後票房和觀眾口碑皆不佳,影評人給出的評價有褒有貶,不過大多認為本片耐人尋味。本片入圍第53屆柏林影展正式競賽。

Remove ads

劇情大綱

凱文收到友人吉柏瑞恩自索拉羅斯星傳來的緊急訊息,故前往對方所在的太空船艦「普羅米修斯號」,幫忙解決艦上的問題。到了船艦上後,凱文發現吉柏瑞恩已經自殺,且大廳處處是血跡。剩下兩名船員之一的史諾認為凱文無法理解發生的事,而什麼都沒有告訴他,另一名船員高登顯得焦慮。凱文還在艦上看到吉柏瑞恩的兒子,但他不該出現在這裏。

當天晚上,凱文睡着後夢見與愛人芮雅的回憶。醒來後,凱文驚覺芮雅就在身邊,因為太過驚恐而將其關入逃生艙並送入太空。隔天凱文與史諾談話後得知,他看到的芮雅是根據他的回憶產生的外星複製體,其他船員也有相同情形,這些複製體被稱為「訪客」。這段對話也揭露芮雅其實已經死了。隔天夜晚,訪客芮雅再次出現,沒有被送入太空的記憶。凱文和訪客芮雅互動後得知,訪客有感情且會思考,記得本尊生前發生的事,但沒有確實經歷過的感覺。

凱文和芮雅的過去隨着夢境逐漸揭露,兩人本來相愛甚深,卻因為芮雅沒將懷孕的事情告訴凱文就墮胎,導致關係產生裂痕。某天凱文怒而離去後,芮雅服藥自殺,令他深感愧疚。

高登決定要返回地球,主張必須先用特殊儀器來消滅星球索拉羅斯製造的訪客芮雅,但凱文不願再失去芮雅。高登將凱文在第一天做的事情告訴訪客芮雅,使訪客芮雅變得歇斯底里,嘗試飲用液態氮自殺。然而本該死去的訪客芮雅卻因為是索拉羅斯星的產物而復活。最後訪客芮雅主動請高登協助,將自己消滅,並且沒有再出現。

之後,高登和凱文發現他們身邊的史諾其實是訪客,真正的史諾在攻擊訪客史諾時反而被殺。他們將訪客史諾綁在艦上,準備啟動逃生艙返回地球。之後的場景顯示凱文回到了地球,然而接下來的片段又表明凱文並沒有選擇登上逃生艙。凱文站在公寓裏,看見了芮雅,懷疑自己現在的狀態是生是死。芮雅告訴他不必再以生死定義,兩人的一切都已被原諒。最後一幕中,兩人深深相擁。

Remove ads

演員

Thumb
Thumb
佐治·古尼(左)與娜塔莎·麥克洪(右)飾演一對夫妻
本片是克隆尼第三次與索德柏合作,前兩次分別是《至激關係》和《盜海豪情[5]。索德柏最初心目中的演員人選是丹尼爾·戴-路易斯,但劉易斯當時在拍攝《紐約風雲[6]。索德柏沒有考慮克隆尼,但也有將劇本寄給他,一個月後,克隆尼寫信請求讓他來演[6]。克隆尼認為飾演這個角色是一次新的嘗試[4]
索德柏因為想起麥克洪在《狂愛走一回英語Surviving Picasso》的演出而選上她,認為她有「聰明、性感、複雜」的特質[4]。電影中的芮雅有自我毀滅的傾向,麥克洪在受訪時表示,她在扮演角色時心率較高,而且非常緊張[7]
  • 謝洛美·戴維斯英語Jeremy Davies飾演史諾(Snow):普羅米修斯號上的男性船員[4]
索德柏在看過戴維斯飾演查爾斯·曼森的試鏡帶之後選上了他[8]
本片是戴維斯繼《至激關係》和《毒網》後第三次與索德柏合作。原劇本中的高登是男性,索德柏在想到要將某個角色改成女性時,馬上就想起了維奧拉,因為她「氣場強大」[9]
索德柏打算找一名在美國知名度不高的演員來飾演該角,後來烏爾里奇將一支獨白的影片寄給索德柏,索德柏看過後受到吸引,於是選上了他[10]
  • 趙約翰飾演DBA使者#1:奉命傳訊給凱文。
Remove ads

製作

發展

宿命論的主題至關重要。凱文和芮雅的關係已經糟糕收場。當她出現在普羅米修斯號後,兩人都感到掙扎,糾結於他們的關係是否在重蹈覆轍。這些關於記憶、內疚、潛在救贖、重新來過的機會的議題吸引了我。如同某個角色在某個特定時間點所說:「沒有什麼答案,只有選擇。」而事實確實如此。[註 1]
——導演兼編劇史提芬·蘇德堡對《星球索拉羅斯》的看法[4]
Thumb
史提芬·蘇德堡

星球索拉羅斯》是由波蘭作家史坦尼斯瓦夫·萊姆創作的1961年小說,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哥夫斯基將其改編成同名1972年電影[5]。1998年9月底,有報導稱二十世紀霍士正代表占士·金馬倫的公司光影風暴娛樂,協商購買1972年電影版和原著小說的翻拍版權[11]。他們與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協商約5年,最後光影風暴娛樂取得了小說改編版權[4]。卡麥隆將會擔任監製,但預期不會導演[11]史提芬·蘇德堡在16歲時看了1972年電影版[6],並且為之着迷[12]。1999年秋天,一名友人問索德柏對科幻電影有沒有興趣,而索德柏便提到了1972年版的《星球索拉羅斯》[12]。數個月後,友人回電稱卡麥隆有意願將導演位置讓給他[12],索德柏於是向卡麥隆等人接洽[13]

索德柏與卡麥隆會面及交流想法,兩人共同認為本片是心靈層面的故事,和一般荷里活科幻電影並不相同[4]。索德柏提出條件,他不打算先簽約,而是要以待售劇本的形式來寫劇本[4]。2000年9月,據《荷里活報道》,索德柏有意導演1972年電影版的英文翻拍版,正在與卡麥隆談判當中。報導也表示翻拍版將由將由光影風暴娛樂製作,東家是二十世紀霍士[14]。2001年2月,索德柏在訪談中透露他正在寫劇本[13]。索德柏稱他寫劇本時利用了1972年電影版和原著小說的內容,並加入自己的想法[15]。劇本與1972年電影版和原著小說最大的差別在於,索德柏詳細描述了主角夫婦的往事,他認為若要談到關係重演,就得先知道以前發生過什麼事[4]。索德柏覺得如果本片拍得好的話,會像《2001太空漫遊》加上《巴黎最後探戈》的結合體[13]。本片是索德柏首次涉足科幻片[4],索德柏個人則稱本片是愛情電影[16]。索德柏表示,他沒有興趣製作關於未來科技的電影,而本片之所以吸引他,就是因為這則故事和未來科技扯不着關係[16]

2001年10月29日,《綜藝》報導,索德柏將執導演筒,霍士可能會擔任美國以外地區的發行商,而美國國內可能由USA Films負責。[17]11月19日,消息稱佐治·古尼正在洽談擔任主演的事宜,電影預計於隔年4月開拍。克隆尼和索德柏都還沒有簽下任何合約,索德柏也有可能不直接擔任導演,而是透過公司來私下參與。兩人先前一同成立的Section Eight Productions英語Section Eight Productions並不會擔任製作商。[5]2002年1月9日,據報導,霍士將負責美國以外地區的發行業務[18]。2月,霍士將本片的上映日期定於該年12月13日[19]。3月,娜塔莎·麥克洪謝洛美·戴維斯英語Jeremy Davies加入演員陣容,電影預計於4月29日開拍[20][21]。7月28日,本片的上映日期提前至11月27日(感恩節檔期),一部分原因是拍攝成功如期結束[22]

Remove ads

拍攝與特效

本片的主體拍攝於2002年5月5日星期日開始[23][24],地點位在洛杉磯市中心[25]。拍了一星期的外景後,劇組移師到華納兄弟片場,在19號和20號攝影棚搭景拍片[25]。本片的太空站布景為150英尺(46米)×200英尺(61米)[4],高兩層樓[26]。索德柏和劇組成員不希望本片感覺像是在很遙遠的未來[9],為了追求寫實感,索德柏和美術指導菲利浦·梅希納(Phil Messina)在設計布景的內外時參考了國際太空站[27][26]。布景所需的物件無法直接買到,必須由劇組自行製作[28]。布景製作期間一度同時有約175人在布景區工作[29]。凱文在列車上的場景是在攝影棚拍攝,劇組實際做了一節車廂,而窗外景色是以藍幕後製而成[30]。凱文和芮雅的親熱戲在一個對外封閉的布景裏拍攝,現場只有兩名演員和手提攝影機的導演索德柏[31]。索德柏也擔任本片的攝影指導和剪接師,但他堅持他的名字在製作人員名單只能出現一次,所以他分別使用了假名:彼得·安德魯斯(Peter Andrews)和瑪莉·安·伯納德(Mary Ann Bernard[32]

全片共有超過100個數碼特效鏡頭[33]。星球索拉羅斯出現在37個鏡頭當中,星球的樣貌不斷變化,反映角色的心情[33]。光影風暴娛樂僱用羅拔·斯托姆伯格來與梅希納一同發想該星球的設計,節奏特效工作室和藝術家理察·貝利(Richard "Doc" Baily)再一同打造該星球的構成元素[33]。對於星球索拉羅斯上的大氣特效,貝利使用自家研發的粒子系統「胞子」(Spore)來製作超高密度的畫面,每一幀有十億多個粒子[33]Cinesite英語Cinesite為雅典娜號和普羅米修斯號進行3D建模,這兩者出現在20個鏡頭中[33]。劇組並沒有實際打造太空船的所有細節,而是在後期製作中加入用Studio Paint英語Sketchbook (software)Photoshop和Deep Paint製作的材質貼圖[33]。光線方面,劇組使用PhotoRealistic RenderMan來營造太空中的光線,Cinesite成員觀賞《2001太空漫遊》和《終極太空站英語Space Station 3D》當作參考[33]。Cinesite還製作了芮雅奇蹟自癒的特效橋段,並負責在最後階段整合電影中的所有特效[33]。Cinesite負責的特效部分在2002年11月收尾[34]

Remove ads

音樂

本片的配樂由索德柏的長期合作夥伴克里夫·馬丁內茲英語Cliff Martinez操刀[35]電影原聲大碟於2002年12月10日由艾德爾唱片英語Edel SE & Co. KGaA發行[35][36]

更多資訊 曲目列表, 曲序 ...
Remove ads

上映

2002年8月,本片的一個片段於聖地牙哥國際動漫展播出[37]。11月19日,本片的首映禮在荷里活運動俱樂部英語Hollywood Athletic Club舉辦,導演索德柏、主演克隆尼等人皆有出席,另有許多嘉賓[38]。11月27日,本片於全美劇院上映[3]。電影分級方面,本片原本被美國電影協會(MPAA)分為R級,理據為性內容和裸露畫面[39],索德柏與霍士高層吉姆·賈諾普洛斯英語Jim Gianopulos為此於2002年11月13日向MPAA提出申訴,最終本片在沒有任何刪減的情況下被重評為PG-13級[40]

反響

評價

本片獲得多數影評人的讚美。影評匯總網站爛番茄收集210份評論文章,其中有139份給出了「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為66%,平均得分6.60(最高10分),該網站的共識評價寫道:「《星球索拉羅斯》節奏緩慢、理智而且曖昧,並不是一部適合所有人的電影,但該片有着耐人尋味的問題引人思考。」[註 2][41]另一網站Metacritic上收集的42篇評論中則有25篇好評,2篇差評,11篇褒貶不一,綜合評分65(最高100),屬好評居多[42]

芝加哥太陽報》的羅渣·伊拔給予本片3.5顆星(滿分4顆)的好評,稱塔哥夫斯基導演的1972年電影版很迷人,而本片就像是從塔哥夫斯基的莊嚴風格解放出的同一個故事,更加簡明易懂,同時也傾注全力於主題概念,並無妥協[43]。《滾石雜誌》的彼得·崔維斯打出3.5顆星(滿分4顆),指出索德柏不疾不徐地掌握了原著中關於幻覺和現實的想法,並表示:「《星球索拉羅斯》是燒腦的極致,它的魔咒在回家路上都一直揮之不去。」[註 3][44]

三藩市紀事報》的影評人米克·拉薩爾(Mick LaSalle)給予本片差評,他在技術層面上稱讚本片,但表示:「《星球索拉羅斯》稱不上一部自發的真心之作,更像是面無表情地朝藝術之重要性捅了一刀。」[註 4][45]娛樂周刊》的歐文·格雷伯曼(Owen Gleiberman)打出「C」,認為索德柏意在透過本片來炫耀他的潮流聲望,並批評電影的心理描寫粗略抽象,無法引發觀眾的感情[46]。2002年12月8日,原著作者史坦尼斯瓦夫·萊姆發表了相關評論。萊姆當時還沒看過本片,僅是透過影評大致了解電影內容,他提到《紐約時報》稱該片為「愛的故事」,指出他筆下的原著小說着重於外星生命,絕非男女情愛[47]

票房

《星球索拉羅斯》被視為霍士當時預定推出的票房支柱英語Tent-pole (entertainment)Tent-pole)之一[48],於2002年的感恩節檔期在美國上映,同期上映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星空奪寶》和《八夜狂想曲英語Eight Crazy Nights[49]。發行商分析,這三部電影的觀眾群不同,重疊的影響比較小[49]。本片在首映當周共有2,406家電影院放映[50],星期三至星期日的五天票房共計950萬美元,排名第七[51]。霍士發行部門的布魯斯·史奈德(Bruce Snyder)承認對票房感到失望,指出:「本片評價良好,只是觀眾可能不想在這個節日假期看這種電影,他們遲早還是會買票。」[註 5][51]根據CinemaScore在剛上映時所進行的調查,觀眾的平均評價於A+至F間落於最差的「F」,在影史上相當罕見[52][53]。隔週末,本片的票房為230萬美元,較首週暴跌66%,被擠出票房前十[54]

根據Box Office Mojo統計,本片的全球總票房為3000萬美元,其中北美收入佔1497萬,其他地區佔1502萬,不及預算的4700萬美元[3]

Remove ads

獎項

註:按頒獎日期排序。

更多資訊 獎名/影展名, 頒獎日期 ...
Remove ads

備註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