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藍尾鴝
鹟科鸲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藍尾鴝(學名:Tarsiger cyanurus)又名紅脇藍尾鴝,俗名藍點岡子及藍尾巴根子,是小型雀形目鳥類。
Remove ads
分類與命名
屬名Tarsiger源自古希臘語tarsos(「足底」)和拉丁語gerere(「攜帶」)。種名cyanurus也是來自希臘語,其詞根為kuanos(「深藍色」)和oura(「尾巴」)。[2]
過去一般認為該物種包含兩個亞種,T. c. cyanurus繁殖於北亞,而T. c. rufilatus則繁殖於喜馬拉雅山脈。如今,T. c. rufilatus越來越多地被視為獨立物種喜瑪拉雅藍尾林鴝(T. rufilatus)。該物種在鳥類學文獻中也以各種英文和學名為人所知。
分布於中國中北部的亞種albocoeruleus由威廉·邁塞於1937年描述。[3] 它通常被認為無效,直到2018年由Hadoram Shirihai和Lars Svensson確認其有效性,[4] 並於2022年發表的分子系統發生學研究中被提議為一個完整的物種,稱為祁連山藍尾鴝(T. albocoeruleus)。此物種在遺傳學和鳴聲上具有明顯的區別,但在形態學上僅有些微差異。albocoeruleus的雄鳥有較藍的前眉紋,且白色區域較cyanurus少。[5]
下表列出了部分主要著作所採用的分類處理,按出版日期排序(最新的在前):
Remove ads
特徵
一般長為13-14厘米,體重10-18克。特徵為橘黃色兩脅與白色腹部及臀成對比。雄鳥的上體灰藍色;前額眼先和頰部黑色;頦、喉和胸均棕白色;腹和尾下覆羽純白色;胸側藍色,兩脅橙色。雌性是橄欖褐色(或普通的棕色),雌鳥胸部顏色較暗,前額和眼先白色沾黃,下體臀部和尾巴羽色似雄鳥。雄鳥比雌鳥羽色艷麗。[17][7][18]
生態環境
長期棲於濕潤山地森林及次生林的林下低處。
食物
以小昆蟲、幼蟲或飛蠅為食,有時也吃植物種子及果實;它會在覓食時先將食物儲存在它身體中的某個囊里,然後有時間再「反芻」。[18]
分布與繁殖
適應性強,有遷徙繁殖的特點。一般生活在北部或東北部地區,從芬蘭東部橫跨西伯利亞堪察加半島,到日本、中國南部。冬季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印度次大陸,喜馬拉雅山脈,台灣,北部和印度支那。繁殖的範圍向西到英國以及美國西部的阿拉斯加。[17][19][20][21][22]
參見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