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經濟刺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经济刺激
Remove ads

在經濟學中,刺激(英語:stimulus)是指嘗試使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或廣義的穩定政策英語Stabilization policy)來刺激經濟。刺激措施還可以指諸如降低利率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1]

Thumb
不同條件下的典型干預策略。其中M指貨幣政策(Monetary),F指財政政策(Fiscal)

刺激有時被俗稱為「政府注資」或「放水」,英文稱為「priming the pump」或「pump priming(啟動水泵)」。[2][3]在1930年代,時任美國總統夏拔·胡佛被指為「pump priming」,[4]而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則以褒義使用該詞。[5]2020年3月26日,美國參議院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通過了2兆美元的刺激計劃,並得到美國總統當勞·特朗普的支持。[6]

Remove ads

概念

經濟衰退期間,由於缺乏需求,生產就業遠低於其可持續發展潛力(見非加速通貨膨脹失業率)。人們希望可以通過增加需求以解決該情況,並使刺激措施的任何不利副作用降至最低。

財政刺激是指增加政府支出或轉移支付,或降低稅收。事實上,這意味着增加公共債務的成長率,不過凱恩斯主義者常認為刺激措施能通過乘數效應產生足夠的經濟增長,可部分或完全填補債務缺口。

貨幣刺激是指降低利率、量化寬鬆或其他增加貨幣量或信用的方式。

經濟學家觀點

米爾頓·佛利民認為,大蕭條是由於美聯儲未採取措施應對貨幣存量和流通量突然減少的事實。相反,本·伯南克認為問題是缺乏信用,而不是缺乏資金,因此在金融危機期間,以伯南克為首的美聯儲提供了額外的信貸,而不是額外的流動性(貨幣),以刺激經濟的恢復正軌。Jeff Hummel分析了這兩種相互矛盾的解釋的不同含義。[7]里士滿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謝菲·拉克(Jeffrey Lacker)以及蕾妮·哈爾托姆(Renee Haltom)批評伯南克的解決方案[8],因為「它鼓勵過度冒險,並助長了金融不穩定。」[9]湯瑪士·漢弗萊英語Thomas Humphrey李察·汀布萊克英語Richard Timberlake集中在他們的著作:在《黃金、真實票據論與美聯儲:1922年至1938年貨幣失序的根源》(Gold, the Real Bills Doctrine, and the Fed: Sources of Monetary Disorder 1922-1938)中認為真實票據論(real bills doctrine)是大蕭條的一大原因。[10]

人們通常認為,財政刺激通常會增加通貨膨脹,因此必須由中央銀行以一定措施來抵消。反對者則認為,只要產出缺口足夠大,通貨膨脹的風險就很低,或者在蕭條時期通貨膨脹率太低,沒有政府的財政刺激,中央銀行甚至無法達到所需的通貨膨脹率。

貨幣刺激通常被認為是中性的:降低利率會使更多的投資有利可圖,但僅是回報率最低的投資,而政府投資的財政刺激可能導致民粹主義腐敗。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將外部性納入考慮,例如新的公路或鐵路能使並未付費的用戶受益,並選擇雖然沒有利潤但更為有益的投資。

通常,凱恩斯主義者強烈傾向於刺激經濟,奧地利學派理性預期經濟學家通常反對,而主流經濟學家介於兩者之間。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