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維基百科的可靠性
维基百科相对于其他百科全书等专业来源,提供信息的准确度与可靠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維基百科的可靠性是指相對於其他百科全書等專業來源,在數據統計、對比評審、歷史分析等方面提供信息的準確度與可靠性。關於維基百科可靠性的觀點——請參閱維基百科:免責聲明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1年1月18日) |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維基百科的編輯模式
維基百科允許匿名編輯;貢獻者(被稱為「編輯」)無需提供任何身份證明或電子郵箱地址[1]。2009年,一項針對英文維基百科的達特茅斯學院研究指出,與通常的社會預期相反,匿名編輯者是維基百科有效內容最高產的貢獻者之一[1]。然而,科技媒體Ars Technica的John Timmer因其方法論上的缺陷而批評了這項達特茅斯的研究[2]。
維基百科依賴其社群進行自我調節,並提升質量控制水平。該網站利用數百萬人的工作,在不到十二年的時間裏,以超過280種語言版本,產出了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型網站及其支持軟件[3]。因此,該項目引起了學術界以及信息技術、商業、社會學等不同領域的廣泛興趣,他們試圖探究維基百科模式是否能產出高質量成果。
維基百科的真實性程度源於其技術、政策和編輯文化。編輯歷史是公開可見的[4]。腳註會顯示主張的來源[4]。編輯會移除無法核實的主張,並「回退」不符合中立觀點(NPOV)原則的論述[4]。同時,維基百科的編輯們也傾向於自我審視,並承認維基百科的缺陷[4]。其開放模式允許條目被篡改(破壞),包括短暫的玩笑和持續時間更長的惡作劇[4]。英文維基百科的編輯群體大約有4萬名月活編輯(每月進行五次編輯),其中絕大多數為男性和白人,這導致了基於性別和種族的系統性偏見[4]。覆蓋範圍的差異意味着,正如在線社群教授Amy S. Bruckman所言,維基百科在整體上可以是「人類有史以來創造的最準確的信息形式」,但同時一些短小的條目也可能是「徹頭徹尾的垃圾」[4]。
Remove ads
對維基百科進行事實查核,是指維基百科編輯對站內發布的內容進行事實查核的過程;而使用維基百科進行事實查核,則是指利用維基百科來核查其他出版物[5]。在維基百科的背景下,更廣泛的事實查核話題還包括關於維基百科在事實查核領域地位的文化討論[5]。
包括YouTube[6]和Facebook[7]在內的主要平台,會使用維基百科的內容來確認其自身媒體庫中信息的準確性。尋求公眾信任是維基百科出版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5]。《紐約時報》稱維基百科已從一個簡單的百科全書,成長為「將數字世界維繫在一起的事實之網」[4]。搜尋引擎中常見問題的答案也採納自維基百科的知識[4]。
維基百科很可能是訓練生成式人工智能(AI)大型語言模型(如ChatGPT)所使用的最重要的單一來源[8]。AI模型的準確性依賴於其訓練數據的質量,但這些模型從根本上無法引用其知識的原始來源,因此AI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了源自維基百科的知識[9]。AI用戶收到的結果,常常將源自維基百科的事實與虛構的數據點(AI幻覺)交織在一起,在缺乏實時事實查核的情況下降低了信息的質量[4]。
由於維基百科允許匿名編輯以及協作編輯,對其可靠性的評估一般包括錯誤信息被修訂的速率。在維基百科建立兩年後的2003年,IBM研究者在一份研究中認為,「惡意破壞會很快被修正,其速率之快,乃至絕大多數用戶根本無法注意到其影響。」[10] 並認定維基百科擁有「令人驚奇的快速自我修繕能力」。[11]
2005年,早期一份來自《自然》的著名研究認為,維基百科的科學類條目水準已經與大英百科全書不相上下,「嚴重錯誤」率也基本相同。[12][13]
Remove ads
可靠性評估
維基百科條目的可靠性可以通過以下標準來衡量:
- 條目內提供信息的準確性
- 條目中配圖的恰當性
- 條目風格與焦點的恰當性[14]
- 對虛假信息的易感性,以及排除和移除虛假信息的能力
- 條目在主題範圍內及條目本身內容的全面性、範圍和覆蓋度
- 將有信譽的第三方來源[15]標示為參考文獻
- 陳述可通過可靠來源進行查證
- 條目的穩定性
- 對編輯偏見和系統性偏見的易感性
- 寫作質量
一些「以市場為導向」的外部衡量標準表明,廣大受眾在某種程度上信任維基百科。例如,根據IMS醫療信息學研究所的一份報告,「50%的(美國)醫生報告稱他們曾查閱……(維基百科)以獲取有關健康狀況的信息」。[16]
2005年12月,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一項盲法研究的結果,旨在尋求評審員對維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書》一小部分條目準確性的評價[17]。這項未經同行評審的研究基於《自然》期刊挑選的42個科學主題條目,包括知名科學家的傳記。在抽樣條目中發現的事實錯誤、遺漏或誤導性陳述,維基百科有162處,而《大英百科全書》有123處(比例約為4:3)。對於嚴重錯誤,如對重要概念的誤解,維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書》各有4處(比例為1:1)。該研究的結論是,「就其科學條目的準確性而言,維基百科與《大英百科全書》已相差無幾」,儘管維基百科的條目通常「結構不佳」。
《大英百科全書》對此表示關切,促使《自然》期刊公布了其調查方法的進一步文件[18]。基於這些補充信息,《大英百科全書》否認了《自然》研究的有效性,稱其「存在致命缺陷」(fatally flawed)。《大英百科全書》的批評包括:研究使用的是其部分文章的摘錄而非全文、一些摘錄是包含為青少年版撰寫文章的匯編、以及《自然》期刊未核實其評審員的說法等。《大英百科全書》進一步指出:「儘管標題宣稱『維基百科在科學條目的準確性方面接近《大英百科全書》』,但文章深處的數據卻恰恰相反:維基百科的錯誤率實際上比《大英百科全書》高出三分之一。」[19]《自然》期刊承認部分《大英百科全書》的摘錄是匯編性質的,但否認這會使研究結論失效。
此後,對該研究的批評也指出了其他問題,例如手動挑選條目/條目部分可能存在「有缺陷的研究設計」,以及其樣本量過小(從《大英百科全書》超10萬和英文維基百科超100萬的條目中僅比較40餘篇)而缺乏「統計功效」。科學傳播者喬納森·賈里(Jonathan Jarry)在2024年表示,這項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但此類研究只提供了一個「快照」,其結論會很快過時[20]。
2005年10月24日,英國報紙《衛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你能信任維基百科嗎?」的文章,其中一個專家小組受邀審查了他們各自領域相關的七個條目。大多數被審查的條目得分在5到8分之間(滿分10分)。最常見的批評是文章文筆不佳或可讀性問題、存在遺漏或不準確之處(儘管通常很小),以及條目平衡性差。而最普遍的讚揚則是條目「事實基本正確,沒有明顯的不準確之處」,並且包含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和精心挑選的連結,使得「能夠快速獲取大量信息」[21]。
2006年6月,專攻美國歷史的教授羅伊·羅森茨維格發表了一篇比較文章,對比了維基百科上25位美國人的傳記與Encarta和《美國國家傳記在線》中的相應傳記。他寫道,維基百科在「報道美國歷史的姓名、日期和事件方面驚人地準確」,並將一些錯誤描述為「流傳廣泛但不準確的看法」。然而,他指出維基百科常常無法區分重要細節和瑣碎細節,且未能提供最好的參考文獻。他還抱怨維基百科缺乏「有說服力的分析和解釋,以及清晰且引人入勝的文筆」[22]。
德國計算機雜誌c't在2004年10月對《布洛克豪斯百科全書多媒體版》、《微軟Encarta》和德語維基百科進行了比較。專家們評估了各個領域的66篇條目。在總分上,維基百科獲得了3.6分(滿分5分)[23]。在2007年2月由c't進行的第二次測試中,該雜誌比較了四部數字百科全書,並得出結論:「我們在免費百科全書的文本中發現的錯誤,並不比其商業競爭對手的文本更多。」[24]2007年,喬治·布拉格斯(George Bragues)考察了維基百科上關於七位西方頂尖哲學家的條目,並將其與四部哲學參考著作中的共識主題列表進行比較。布拉格斯發現,維基百科的條目平均只覆蓋了52%的共識主題。雖然沒有發現錯誤,但存在嚴重的遺漏[25]。
英國雜誌PC Pro(2007年8月)邀請專家在其科學領域內比較了維基百科、《大英百科全書》和Encarta的四篇條目(樣本量很小)。在每個案例中,維基百科都被描述為「基本可靠」、「處理得當」、「表現良好」和「大體準確」。雖然一篇條目被指「結尾部分明顯惡化」,但另一篇條目的文筆則「更清晰優雅」,第三篇被認為細節比競爭對手更豐富,第四篇則被評價為「對嚴肅的學生比Encarta或大英百科的對應條目更有益」。維基百科的條目中未發現嚴重錯誤,而在Encarta和《大英百科全書》中各有一篇文章被指出存在嚴重錯誤[26]。
2007年12月,德國雜誌《亮點》(Stern)發表了德語維基百科與15卷版《布洛克豪斯百科全書》網絡版的比較結果。該測試委託一家研究機構進行,分析師們根據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和清晰度四個標準,評估了來自兩種百科全書的50篇條目。結果判定維基百科的條目平均而言更為準確(評分為1.6,而《布洛克豪斯》為2.3,1為最佳)。維基百科在完整性和更新速度方面也更勝一籌;然而,《布洛克豪斯》被認為寫得更清晰,而幾篇維基百科條目被批評對非專家來說過於複雜,許多條目則過於冗長[27][28]。
2008年發表在《參考服務評論》(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上的一篇論文,比較了維基百科上九個歷史主題的條目與其在《大英百科全書》、《美國歷史詞典》和《美國國家傳記在線》中的對應內容。該論文發現,維基百科條目的總體準確率為80%,而其他百科全書的準確率為95%至96%[29]。2010年的一項研究評估了維基百科上關於各國歷史的條目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其可供查證的方針。研究發現,與該方針相悖的是,這些條目中的許多主張沒有得到引文支持,而那些有引文支持的主張,其來源也多是大眾媒體和政府網站,而非學術期刊文章[30]。
2011年,亞當·布朗(Adam Brown)在《政治學與政治》期刊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審查了「數千篇關於候選人、選舉和公職人員的維基百科條目」。研究發現,雖然這些條目中的信息趨於準確,但被審查的條目中包含了許多遺漏性的錯誤[31]。
一項由Reavley等人於2012年進行的研究,將維基百科上關於特定精神障礙主題的條目與《大英百科全書》和一本精神病學教科書的相應條目進行了比較。他們邀請專家在準確性、更新度、覆蓋廣度、參考文獻和可讀性方面對條目內容進行評分。結果維基百科在除可讀性外的所有標準上得分最高,作者們得出結論,維基百科與《大英百科全書》及一本標準教科書一樣好,甚至更好[32]。
2014年《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發表的另一項研究發現,與藥理學教科書相比,維基百科的藥理學信息準確率高達99.7%,信息完整度為83.8%。該研究的結論是,「維基百科是本科醫學教育中準確而全面的藥物相關信息來源」[33]。
Remove ads
專家意見
2004年,信息專家菲利普·布拉德利(Philip Bradley)在接受《衛報》採訪時表示,他不會使用維基百科,並且「不知道有任何一位圖書館員會用它」。他解釋說,「主要問題在於缺乏權威性。對於印刷出版物,出版商必須確保其數據可靠,因為他們的生計依賴於此。但對於維基百科這樣的東西,這一切都蕩然無存了。」[34]
2006年,《圖書館雜誌》發表了一篇由圖書館員小組進行的評測,結論是:「儘管在使用一個以專業管理有限為榮的資源時仍需謹慎,但許多令人鼓舞的跡象表明(至少目前)維基百科可能會獲得圖書館員的認可」。一位評測員表示,「我對維基百科對爭議性主題的客觀呈現感到滿意」,但「需要保持健康的懷疑態度和從觀點中篩選事實的技巧」。[35]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持此看法。2007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前主席米高·戈爾曼在《大英百科全書》的博客上宣稱:「鼓勵使用維基百科的教授,在智識上等同於推薦以巨無霸為主食的營養師。」[36]
更為主流的觀點是將維基百科視為一個「起點」。聖莫尼卡公共圖書館系統的首席參考服務館員南希·奧尼爾(Nancy O'Neill)在2006年表示,雖然「圖書館界對維基百科存在大量懷疑」,但她也承認「維基百科是開始搜索的好地方。你可以獲得術語、名稱,並對主題有個初步了解。」[37] 大英圖書館的斯蒂芬·伯里(Stephen Bury)也認為,問題不在於維基百科內容的可靠性,而在於人們使用它的方式。「它已經成為研究者的第一站」,他指出,這「本身不一定有問題,除非他們止步於此」。[26]
Remove ads
學術界人士曾批評維基百科作為一個可靠來源的失敗,因為維基百科的編輯可能在他們貢獻的領域內不具備專業知識、能力或資質[38][39]。由於維基百科不能被視為可靠來源,許多學校和大學不允許在正式論文寫作中使用它,一些教育機構已禁止將其作為主要來源,而另一些則限制其用途,僅作為查找外部來源的線索[38][40][41]。不過,一些大學講師對學生在作業中引用任何百科全書(包括印刷版)都表示不贊同[42]。
研究人員和學者們主張,雖然維基百科不能作為最終論文的百分百準確來源,但它是一個有價值的研究起點,如果以批判性方法對待,可以引向多種可能性[43][來源請求]。2006年諾丁漢大學商學院一位講師進行的一項實證研究發現,「專家們認為維基百科條目的可信度高於非專家。這表明維基百科的準確性很高。然而,不應將此結果視為維基百科是完全可靠資源的佐證,因為根據專家的說法,13%的條目包含錯誤。」[44]
隨着時間推移,許多學術機構開始採取更為細緻的看法。例如,卡爾頓學院的圖書館指引中稱維基百科「無疑是一個有價值和信息豐富的資源」,但也指出其「內在缺乏可靠性和穩定性」,並建議根據不同作業的要求來判斷其是否為合適的資源[45]。2011年,華盛頓學院物理學副教授卡爾·凱姆(Karl Kehm)表示:「我確實鼓勵(我的學生)使用(維基百科)作為尋求原始來源材料的眾多起點之一。最好的維基百科條目研究充分,並有廣泛的引文。」[46]
進入2020年代,學術界的觀點發生了顯著的轉變。斯維里爾·斯坦森(Sverrir Steinsson)在2023年研究了影響英文維基百科可信度的因素,他發現「維基百科從早年一個可疑的信息來源,隨着時間的推移,轉變為一個越來越可靠的來源。」[47] 這種轉變的原因在於它成為了「一個積極的事實核查者和邊緣理論反對者」[48]。隨着維基百科社群對其「中立的觀點」方針的解釋發生變化,開始更準確地將誤導性內容標記為偽科學、陰謀論等,「親邊緣理論的編輯」離開了該網站,這使得維基百科從一個曾為偽科學和陰謀論提供虛假平衡的平台,轉變為一個主動的揭穿者和事實核查者[47]。
教育心理學家山姆·溫伯格(Sam Wineburg)在2024年表示:「不,維基百科不是一個任何人都可以編輯、應該被避免的不可靠來源。在2024年,它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嚴謹的、能自我糾正的資源,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更頻繁地使用它。」[49]
Remove ads
紐約大學新聞學教授查爾斯·賽義夫(Charles Seife)在其2014年的著作《虛擬的不真實》(Virtual Unreality)中,指出了維基百科易受惡作劇和不實信息影響的弱點,包括被商業和政治組織「偽裝成普通人」進行操控。他提出了以下建議:
維基百科就像一位年邁而古怪的叔叔。他可能很有趣……你也能從他那裏學到不少東西。但他說的一切你都要有所保留。……如果他說的某件事對你來說很重要,那麼通過更可靠的來源去核實就至關重要了。[50]
賽義夫觀察到,當來自維基百科的虛假信息傳播到其他出版物時,它有時會改變事實本身[50]。例如,2012年6月,一位匿名維基百科貢獻者在棒球運動員邁克·特勞特的傳記中加入了一個虛構的暱稱「米爾維爾流星」(Millville Meteor)。幾周後,一位體育記者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這個暱稱,「就這樣,這個假的暱稱變成了真的」[50]。
新聞界因誤用維基百科而出錯的事件屢見不鮮。2012年11月,英國法官布萊恩·萊維森(Brian Leveson)在其關於英國媒體文化的報告中,將一個名為「布雷特·斯特勞布」(Brett Straub)的人列為《獨立報》的創始人之一。這個名字是一年多前被一個惡作劇者添加到維基百科條目中的,實際上是加州一位25歲年輕人的名字[51]。
鑑於此類風險,許多新聞編輯室對使用維基百科持極其謹慎的態度。一篇2016年BBC的文章指出:「任何新聞編輯室的任何記者,如果將維基百科視為除徹底懷疑之外的任何東西,都可能會被編輯狠狠地敲一下腦袋。」[52] 英國《每日郵報》因其自身被維基百科判定為不可靠來源,其公開聲明稱,由於維基百科的不可靠性,該報「已於2014年禁止所有記者使用維基百科作為唯一來源」[53]。
Remove ads
科學和醫學是準確性至關重要的領域,而同行評審是常態。儘管維基百科的部分內容經過了某種形式的同行評審,但絕大多數沒有[54]。
2008年一項研究審查了80個維基百科藥物條目。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條目中事實錯誤很少,但確定它們常常缺少重要信息,例如禁忌症和藥物相互作用。一位研究人員指出,「如果人們將其作為唯一或權威來源而不聯繫健康專業人士……就可能發生負面影響。」 研究人員還將維基百科與Medscape藥物參考(MDR)進行比較,通過尋找80個不同問題的答案。他們確定MDR能回答82.5%的問題,而維基百科只能回答40%,且維基百科的答案完整性也較低。不過,維基百科的答案中沒有一個被認定為事實不準確,而他們在MDR中發現了四個不準確的答案。但研究人員在維基百科條目中發現了48個遺漏性錯誤,而MDR中只有14個[55]。
2009年一項調查詢問了美國毒理學家如何評價不同媒體來源對化學品健康風險的描述。該調查基於毒理學學會937名成員的回答,發現這些專家認為維基百科在這一領域的可靠性遠高於所有傳統新聞媒體。調查報告稱:「或許是整個研究中最令人驚訝的發現,所有這些全國性媒體……都被『新媒體』的兩個代表輕易超越:WebMD和維基百科。WebMD是唯一一個被大多數(56%)毒理學家認為其化學風險報道準確的新聞來源,緊隨其後的是維基百科的45%準確率評級。」[56]
2010年,研究人員將維基百科上關於10種癌症的信息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醫師數據查詢系統(Physician Data Query)中的類似數據進行了比較,結論是「維基百科資源與專業編輯的數據庫具有相似的準確性和深度」,但指出「可讀性是一個問題」[57]。2012年的一項研究報告稱,與醫學數據庫eMedicine相比,維基百科上關於小兒耳鼻喉科學的條目所含的錯誤和遺漏是其兩倍[58]。
2014年,美國的一項研究審查了10篇關於美國花費最高的醫療狀況的維基百科健康條目,發現90%的條目包含與最新醫學研究相矛盾的錯誤和陳述[59][60]。然而,據英國維基媒體協會的史蒂夫·本頓(Stevie Benton)稱,該研究所使用的樣本量可能太小,不足以被認為是具有代表性的[61]。對於該研究公布的部分數據,有其他研究者對其「維基百科的陳述與同行評審文獻相矛盾」的說法提出了質疑[62]。
科學傳播者喬納森·賈里(Jonathan Jarry)在2024年表示,評估維基百科在醫學或任何主題上的可靠性都具有挑戰性,研究人員「必須挑選一個樣本並希望它具有代表性」,他還說「總的來說,維基百科的好是沒道理的。」[20]
自2004年以來,美國司法意見中引用維基百科的次數逐年增加[63]。然而,司法界對其可靠性的看法存在分歧。2017年,美國德克薩斯州最高法院在一項裁決中建議,不要在司法裁決中依賴維基百科的信息,理由是其缺乏可靠性,不能作為法律意見的權威來源[64]。美國聯邦索賠法院也曾裁定,「維基百科可能不是一個可靠的信息來源」[65],並指出其網站上的免責聲明「令人不安」[66]。
其他國家的司法機構也表達了類似的謹慎態度。印度最高法院在其2007年的一項判決中認定:「我們引用維基百科是因為訴訟各方律師都依賴它。它是一個在線百科全書,信息可由任何人輸入,因此它可能不具權威性。」[67]
儘管如此,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維基百科的證據也曾被採納。在一起關於「F1」商標的案件中,英國知識產權局認為:「我本質上不認為維基百科上的內容比書籍或新聞機構網站上發布的內容更不真實……(F1公司的律師)未對(原告方提交的)維基百科證據表示任何擔憂。我認為來自維基百科的證據可以按其表面價值採信。」[68]
2004年,《大英百科全書》前主編羅伯特·麥克亨利(Robert McHenry)稱維基百科錯誤地將自己宣傳為一部百科全書,因為「百科全書」一詞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權威性和問責制,而他認為一個開放編輯的參考資料無法擁有這些特質[69]。他發表了著名的「公共廁所」比喻:
訪問維基百科以了解某個主題或確認某個事實的用戶,其處境有點像一個公共廁所的訪客。它可能明顯很髒,所以他知道要非常小心;也可能看起來相當乾淨,從而使他陷入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他肯定不知道的是,在他之前都有誰使用過這個設施。[69]
同樣,《大英百科全書》的執行編輯特德·帕帕斯(Ted Pappas)曾對《衛報》表示:「維基百科的前提是持續的改進將導向完美。這個前提是完全未經證實的。」[34]
2006年9月12日,維基百科的聯合創始人吉米·威爾士與時任《大英百科全書》主編的戴爾·霍伊伯格(Dale Hoiberg)在《華爾街日報》上進行了一場辯論。霍伊伯格強調百科全書需要專業知識和控制,並引用劉易斯·芒福德的話說,泛濫的信息可能「導致一種與普遍無知無異的智力衰竭和枯竭狀態」。威爾斯則強調維基百科的差異,並斷言開放和透明會帶來高質量。霍伊伯格回應說他「沒有時間或空間來回應(對大英百科的)批評」,並且「可以整理出任意數量的連結,指向那些聲稱維基百科存在錯誤的文章」,對此威爾斯則回應道:「沒問題!維基百科來救駕,並附上一篇好文章」,然後他給出了指向維基百科條目《對維基百科的批評》的連結[70]。
對偏見的易感性
2007年8月,由加州理工學院的維吉爾·格里菲斯(Virgil Griffith)開發的工具WikiScanner發布。該工具能將維基百科上的匿名IP編輯地址與一個龐大的地址數據庫進行匹配[71]。新聞報道隨即曝光,發現來自多個組織的IP位址,如中央情報局、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迪堡公司乃至澳大利亞政府,曾被用於編輯維基百科條目,其中一些編輯帶有明顯的立場或存在問題[71]。BBC引述維基媒體發言人的話稱讚該工具:「我們非常重視透明度,而這個掃描器確實將透明度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WikiScanner可以防止某個組織或個人去編輯那些他們本不該編輯的條目。」[72]
《獨立報》也報道了WikiScanner事件,指出維基百科上許多帶有既得利益的編輯進行的「審查式干預」被曝光:
現在,一個旨在監控維基百科編輯變化的網站,已經發現了數千次出於私利的編輯行為,並將它們追溯到了原始來源。對於那些認為自己的審查式干預未被察覺的政治公關人員和企業修正主義者大軍來說,這結果極其尷尬。[73]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認為WikiScanner的出現對維基百科是件好事。奧利弗·卡姆(Oliver Kamm)在《泰晤士報》的專欄中反駁道,WikiScanner的發現反而暴露了維基百科是「秘密遊說者的領地」,並認為最建設性的做法是「袖手旁觀並嘲笑其自命不凡」[74]。
值得注意的是,WikiScanner只在編輯者沒有註冊維基百科賬戶、使用其IP位址進行編輯時才能揭示利益衝突。由註冊賬戶的編輯完成的利益衝突編輯則無法被檢測到,因為這些編輯對所有人都是匿名的——除了「少數擁有特權的維基百科管理員」[75]。
維基百科被指控存在系統性偏見,即其總體性質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導致各種偏見的傳播。哲學家馬丁·科恩(Martin Cohen)批評維基百科已成為一種「壟斷」,帶有其創作者「所有的偏見和無知」,他認為這「可能對思想自由構成更陰險、更微妙的威脅」[76]。
批評者還指出,維基百科傾向於以與其重要性不成比例的細節來報道某些主題。例如,斯蒂芬·科爾伯特曾嘲諷地讚揚維基百科上「光劍」的條目比「印刷機」的條目還要長[77]。《大英百科全書》的主編戴爾·霍伊伯格也指出,過去「颶風弗朗西斯」的條目長度是「中國藝術」的五倍多,「加冕街」的條目長度是「托尼·貝理雅」的兩倍[34]。這種現象被諷刺地稱為「維基抱怨」(Wikigroaning)[78]。對此,廣泛包容標準的支持者則認為,百科全書對流行文化的覆蓋並不會擠占更嚴肅主題的空間(參見「維基不是紙質的」)。
維基百科因其志願性質而被指在全面性上存在缺陷,並反映了其貢獻者的系統性偏見。維基百科聯合創始人拉里·桑格在2004年表示:「當涉及到相對專業的主題(超出大多數貢獻者興趣範圍)時,該項目的可信度非常不均衡。」[79] 2011年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在英文和波蘭語維基百科關於名人的條目中,均存在文化偏見的證據,包括對各自國家文化的偏向,以及在這兩個語言版本上都存在的親美國/英語的偏見[80]。
維基百科聯合創始人吉米·威爾士在2006年表示:「維基百科社群非常多元化,從自由派到保守派再到自由意志派及其他。……我認為維基百科社群的平均政治傾向比美國總人口稍微偏左一些,因為我們是全球性的,而全球講英語的社群比美國人口稍微偏左。」[81]
許多政治保守派評論員認為維基百科的報道受到了自由派偏見的影響[82]。安德魯·施拉夫利創辦了保守百科,因為他發現維基百科「越來越反基督教和反美」,理由是維基百科頻繁使用英式拼寫,並對創造論等話題進行報道[83]。
在喬治·弗洛伊德抗議期間,維基百科上出現了多起關於種族正義的爭議[82]。維基百科社群投票否決了一項為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而將網站黑屏的提議,因為這可能會威脅到維基百科在中立性上的聲譽[82]。在維基百科上,「中立」更多的是一個通過達成共識來實現的過程。社會科學家傑基·科爾納(Jackie Koerner)對「中立性」一詞提出異議,表示她更喜歡用「平衡」而非「中立」,因為她認為維基百科的目標之一應該是知識公平[82]。
政治偏見的指控並非僅限於美國政治光譜。日語維基百科被多位學者指責存在右翼歷史修正主義,尤其是在關於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角色以及殖民主義等相關條目上[84][85][86]。這一問題已成為維基媒體基金會支持的研究課題[87]。
信息循環與錯誤傳播

被維基百科接受為可靠的來源,有時可能反過來依賴維基百科作為其參考來源。如果維基百科中的原始信息是錯誤的,一旦它被那些被認為是可靠的來源報道後,維基百科就可以反過來引用這些來源,從而為虛假信息賦予了看似可信的假象[88]。這個為虛假事實創造可靠來源的過程,被網絡漫畫《xkcd》的作者蘭德爾·門羅命名為「引文生成」(citogenesis)[89]。一個已知的例子是薩莎·拜倫·科恩的條目,其中維基百科上添加的虛假信息據稱被兩家報紙使用,導致它在維基百科中被當作有可靠來源的信息處理[90]。
與「信息循環」有些相關的是錯誤信息向其他網站的傳播。許多網站會逐字引用維基百科上的不實信息,且不提及來源是維基百科。這意味着,即使維基百科後來修正了不可靠的內容,最初源自維基百科的一條不實信息仍可能在數十個其他網站上繼續存在[91]。
著名事件
不準確的信息可能在維基百科上持續很長時間才受到質疑。由主流媒體報道的最突出的案例多涉及生者傳記。
該事件是維基百科早期關於虛假信息最著名的爭議之一。2005年5月,一位匿名用戶編輯了美國記者約翰·賽根塔勒(John Seigenthaler Sr.)的傳記條目,加入了數條虛假且具誹謗性的陳述[92]。這些不準確的說法在長達四個月的時間裏都未被發現,直到同年9月才被賽根塔勒的朋友發現[92]。賽根塔勒本人隨後在《今日美國》上撰文,詳述了自己的經歷。更嚴重的是,由於維基百科的內容常被Answers.com等網站鏡像,這些誹謗性信息被進一步複製和傳播[93],即便在維基百科的原文被修正後,這些不實內容仍在鏡像網站上存在了三周之久[93]。
該事件反映了非公眾人物在維基百科上面臨的困境。網絡活動家塞思·芬克爾斯坦(Seth Finkelstein)在《衛報》上講述了他試圖將自己的傳記從維基百科上移除的經歷。他發現自己的條目在2006年3月遭到可能是其長期反對者的破壞,且攻擊性內容隨後被傳播到許多其他網站[94]。他認為,對於不太出名的人來說,維基百科的傳記可能是一個「引人注意的麻煩」(attractive nuisance),它等同於在告訴所有網絡破壞者:
「這是一個關於某人的條目,你可以在這裏不負任何責任地寫下任何中傷、誹謗或抹黑的言論。這不會是邊緣評論,而是會成為關於這個人的顯著內容,並被賦予百科全書的機構地位,從而洗白其聲譽。」[95]
最終,芬克爾斯坦為了讓條目被刪除,不得不親自參與投票,將自己的傳記評為「不夠知名」。
此事件展示了一場成功的、持續數年的惡作劇。2010年5月,法國政治家塞格琳·賀雅爾公開讚揚了一位名叫萊昂-羅伯特·德拉斯特朗(Léon-Robert de l'Astran)的人物,稱其為18世紀反對奴隸貿易的人文主義者[96]。然而一個月後,法國《西南報》披露,德拉斯特朗此人從未存在過——除了在法語維基百科上的一篇條目里[97]。一位歷史學家在被學生問及此事後進行研究,發現檔案中根本沒有此人,並最終將惡作劇的源頭追溯到拉羅謝爾的一個扶輪社[97]。該條目由扶輪社成員於2007年創建,在沒有任何來源的情況下在線上存在了三年,直到被揭穿後才被刪除[96]。
2007年6月,在職業摔角手克里斯·班瓦被發現死於雙重謀殺及自殺的現場之前,英文維基百科的「克里斯·班瓦」條目就出現了一段神秘的編輯。在警方發現班瓦及其家人的屍體前14個小時,一位匿名貢獻者在條目中加入了關於班瓦妻子死亡的內容[98]。此事最初引發了關於編輯者是否與事件有關的猜測,警方甚至沒收了該貢獻者的電腦設備進行調查。然而,最終警方認為他與案件無關,沒有提出指控[99]。該貢獻者後來在維基新聞上道歉,稱這次編輯是一個基於謠言和猜測的「可怕的巧合」[100]。
2009年5月,都柏林大學學院的一名學生沙恩·菲茨傑拉德(Shane Fitzgerald),在剛去世的作曲家莫里斯·雅爾的維基百科條目中,故意添加了一段捏造的名言。他想以此檢驗新聞記者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互聯網獲取信息[101]。儘管菲茨傑拉德的編輯因缺乏來源而三次被維基百科移除,但這段虛假名言還是被全球多家報紙複製並刊登在訃告專欄中[102]。菲茨傑拉德認為,如果他沒有主動站出來澄清,他捏造的名言可能會作為事實被載入史冊[102]。

「比霍利姆衝突」條目自2007年創建,內容是關於1640年至1641年間在印度發生的一場戰爭。然而在五年後的2012年12月,該條目被證實為完全虛構而被刪除[103][104]。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惡作劇條目在創建後不久,就因其看似文筆流暢、內容詳實而贏得了維基百科的「優良條目」稱號——這是一個授予不到1%條目的榮譽,並且保持了五年之久。這表明,即便是維基百科的內部質量控制流程,有時也會被精心策劃的惡作劇所矇騙[105]。
儘管維基百科的政策要求條目必須保持中立的觀點,但仍有許多試圖對條目施加輿論導向的嘗試。
2006年1月,多位美國眾議院議員的工作人員被發現試圖「清洗」他們各自老闆的維基百科傳記,並對政治對手的條目插入負面評論。例如,關於議員馬蒂·米恩承諾在2000年放棄席位的引述被刪除,而負面評論則被插入到參議員比爾·福利斯特和弗吉尼亞州國會議員埃瑞克·康特的條目中[106]。
2008年8月,《紐約時報》詳細報道了莎拉·佩林被提名為約翰·麥凱恩的競選搭檔後,其維基百科傳記的編輯情況。在麥凱恩競選團隊宣布提名前的24小時內,一個專門為此創建的維基百科賬戶對佩林的條目進行了30次編輯,其中許多是美化性的細節。該用戶後來承認其為麥凱恩競選團隊工作[107]。
2009年,維基百科禁止了山達基教會編輯其網站上的任何文章。此前,維基百科的仲裁委員會發現,與該組織有關的成員持續地編輯與山達基教相關的條目,以提升其正面形象[108]。
關於以阿衝突的條目也一直是激烈編輯戰的中心。2008年,一個名為「CAMERA」的親以色列團體組織了一場電子郵件運動,鼓勵讀者糾正維基百科上被認為存在的與以色列相關的偏見。隨後,五名參與該運動的編輯遭到了維基百科管理員的制裁[109]。2010年,據報道,以色列定居者組織「耶沙委員會」與一個名為「我的以色列」的在線活動網絡合作,在耶路撒冷舉辦了一個研討會,教導參與者如何以親以色列的方式編輯維基百科條目[110]。組織者內夫塔利·貝內特表示:「我們不是想改變維基百科或把它變成宣傳工具,我們只是想展示另一面。」[111]
維基百科聯合創始人吉米·威爾士表示,他反對付費編輯維基百科的做法[112]。儘管如此,一些組織確實付錢給員工來編輯維基百科文章。2007年,有報道稱微軟公司曾向一位技術作家提供報酬,希望他能編輯關於OOXML標準的技術條目[113]。微軟發言人評論說,公司確實與該作者達成了協議,但協議中規定公司不能在他提交編輯前審查其內容[114]。
2015年2月,維基百科的仲裁委員會在調查後封禁了一位長期擔任管理員的用戶。委員會發現,該用戶在數年間操縱了有關備受爭議的印度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及其院長的條目內容,添加正面信息並移除負面信息。一位印度記者在《新聞周刊》上評論說,維基百科條目對該機構的公關活動至關重要,並表示「讓這種情況持續如此之久,維基百科可能已經毀了大約15000名學生的生活」[115]。
2005年的《自然》研究中也給出了兩個維基百科科學作者面臨挑戰的簡短例子。第一個例子涉及在精神分裂症條目中加入關於暴力的章節。該條目的常駐編輯之一、神經心理學家沃恩·貝爾(Vaughan Bell)認為,最初加入的內容不過是一篇關於「需要把人關起來」的咆哮,而編輯這一爭議內容激勵他去查閱了相關主題的文獻[17]。
《自然》報道的第二起爭議涉及氣候學家威廉·康諾利。由於在氣候變化相關主題上與其他編輯發生長期爭執,康諾利最終被置於「編輯限制」之下,而他的幾個反對者則被禁止編輯氣候相關條目六個月[17]。另一篇論文評論說,這更多的是關於編輯禮儀而非偏見,並指出康諾利「不能容忍蠢人」[116]。
參見
- 維基百科上的意識形態偏見
- 艾賽可萊事件
- 循環報道
- 伍茲爾效應
- 維基百科:維基百科惡作劇列表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