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羅沛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羅沛霖(1913年12月30日—2011年4月17日),曾用名羅容思羅雨天津人,中國電子學信息學[1][2][3]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七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原第四機械工業部科學技術司副司長、電子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4]

快速預覽 羅沛霖, 出生 ...

生平

1913年生於天津。1935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1939年,羅沛霖來到重慶,歷任重慶上川實業公司、新機電公司、中國興業公司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中央無線電廠重慶分廠工程師、設計課課長等職。1940年,羅沛霖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但董必武決定在黨外做統一戰線工作[需要解釋]。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徐冰的秘密領導下,和孫友余周建南等創建了中國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協進會。隨後在原青科協的基礎上成立中國建社

1947年中,黨組織決定羅沛霖赴國外留學。羅沛霖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提出了入學申請。根據他的科研業績反映出來的學識素養,加州理工學院建議他直攻博士。1948年9月,羅沛霖赴美攻讀博士研究生,並擔任研究助理。他僅用了23個月便完成了加州理工學院的電工、物理和數學專業,並當選為美國Sigma Xi榮譽會會員。1950年6月,朝戰爆發,提前進行了答辨,並婉謝了導師的挽留,1952年獲特榮譽級哲學博士學位。於9月回國。1958年,超遠程雷達的研製工作開始,他任領導小組負責技術與協調的副組長,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雷達檢測能力及二十五米天線反射體結構、「門波積累」的思想並用於試驗雷達中,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成功地觀測到了月球回波的國家,並於70年代建成並服役於中國的衛星監測網。

1964年,應古巴政府的要求,中國政府派遣羅沛霖等考察古巴電子和自動化行業,以協助古巴制定發展電子工業規劃。以羅沛霖為主提出了符合實際的方案,向周恩來總理及四機部領導匯報,獲得首肯。文化大革命中,羅沛霖受到隔離審查,蒙受了不白之冤。1969年7月,被下放到河南葉縣幹校勞動。

1972年,羅沛霖重返第四機械工業部,繼續任科技局副局長、信息產業部高級工程師。1973-1975年期間,他組織和指導了中國最早的通用計算機100系列和200系列計算機的研製工作,在推廣計算機的應用和培養軟件人員方面起了開拓性的作用。這些計算機在我國的導彈試驗和衛星發射中起了核心作用。1974年主持中國第一台半導體化電視機的聯合研製工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任技術科學部常務委員,計算機學科組組長,電子學科組副組長。1992年,羅沛霖與張光斗王大珩等6名院士創議並起草了《關於早日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的建議》。1994年5月中國工程院正式成立,羅沛霖當選為第一批院士,並被選為主席團成員。[5]

Remove ads

家庭

羅朝漢,曾創辦天津電報學校, 任北京電話總局局長。妻子楊敏如,古典文學教授。妻兄楊憲益,妻妹楊苡,均為翻譯家。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