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國教友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美國教友會,或美國友誼服務委員會(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是一個美國宗教組織,正式成立於1917年,本為英國教友會分部。他們主張人類的平等、博愛,並認為同情和幫助是維持持久和平的原則。在反對種族主義的鬥爭中,許多教友會成員解放了自己的努力,為廢奴主義做了宣傳。他們還積極爭取監獄制度、精神病院生活條件的改革,提倡減輕刑法、廢除死刑。美國教友會還創辦了一些學校,提升教育水平。
1917年,美國教友會曾派人去法國救濟兒童、修建房屋,並發放物資。後又派人到俄國及東歐,收留孤兒,幫助人克服饑荒。並賑濟了德國和奧地利的兒童。1930年,美國教友會派人到德國協助猶太人躲避迫害。後來還派人到英國、法國、西班牙,救濟那些兒童和婦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教友會和英國教友會共同派人到歐洲及亞洲協助恢復工作。1947年,因「對他人的同情以及幫助他們的願望」與英國教友會同獲諾貝爾和平獎。[1]
Remove ads
成立背景
美國教友會最初是由貴格會的十七名成員從英國教友會中分離出來,貴格會一向反對一切形式的暴力,因此許多信徒即使在被徵召入伍時也拒絕服兵役。美國教友會的最初使命是為了幫助因信仰而良心拒服兵役者。
美國教友會成立於1917年,由美國貴格會不同分支的信徒共同創立。該組織通過其官方法人機構與貴格會保持正式聯繫。其章程中規定:「美國教友會成員應為貴格會成員,並根據本章程的相關條款不時被任命為成員。」這些成員包括由各地方年會任命的代表以及特邀成員。
歷史
1917年4月,在美國對德國及其盟國宣戰,正式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幾天,一群貴格會教徒在費城聚會,討論即將實施的徵兵制以及其對和平教會成員的影響。會上,他們提出用民役來代替兵役,以幫助良心拒服兵役者。[2]
他們還制定了與美國陸軍打交道的計劃,因為軍方在以往戰爭中對待宗教拒服兵役者的態度並不一致。雖然法律上規定,和平教會的成員可以免於徵兵,但各州徵兵委員會對這一法律的解釋差異很大。許多貴格會成員和其他良心拒服兵役者仍被命令前往軍營服役。教友會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確認這些拒服兵役者的身份,找出他們被分配到的軍營,然後前往探訪,為他們提供精神指導和道義支持。在一些和平教會影響力大的地區,一些徵兵委員會同意將拒服兵役者分配給教友會,從事替代性的民役。[3]
除了為良心拒服兵役者組織替代性民役外,美國教友會還在法國開展救援工作,收集食物、衣物及其他物資以援助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民眾。教友會鼓勵國內的貴格會信徒捐出舊衣、縫製新衣、製作果醬,並寄送至費城的總部。[4]隨後,教友會將這些物資運往法國分發以幫助群眾。許多年輕的志願者也被派往法國,與英國貴格會成員一同為難民提供救濟與醫療援助,修復和重建房屋,協助農民重新耕種被戰爭破壞的土地,並創辦了一家婦產醫院。[4]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教友會將其救援工作擴展至俄羅斯、塞爾維亞和波蘭,為孤兒及饑荒、疾病受害者提供援助。在德國和奧地利,教友會建立了救濟廚房,為飢餓的兒童提供食物。[4]最終,赫伯特·胡佛總統授予美國教友會正式許可,使其代表美國政府向德國提供人道救濟。[5]
20世紀20年代,教友會的工作重點逐漸擴展到美國國內事務。其下設的「種族關係部門」旨在改善種族關係並推動民權發展。AFSC還呼籲制定更具包容性的移民法,反對種族隔離與種族配額。與此同時,該組織支持罷工的礦工,並幫助失業者學習新技能,如製作家具和其他手工製品,以改善生活狀況。[6]
在20世紀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教友會積極幫助猶太難民逃離納粹德國,重點援助那些未被其他組織照顧的人群,主要包括非宗教猶太人以及與非猶太人通婚的猶太人。[7]教友會還為西班牙內戰中的兒童提供救援。[8]與此同時,教友會為新一代的良心拒服兵役者設立了多個公民公共服務營,以提供民役機會。當日裔美國人被強制從美國西海岸遷往內陸集中營時,教友會也率先發起援助行動,協助日裔大學生轉學至中西部和東海岸的學校,以避免被拘禁,同時在戰爭期間及戰後幫助日裔美國人在各地重新定居。[9]戰後,教友會繼續在歐洲、日本、印度和中國從事救援與重建工作,為戰亂中的平民提供人道支持與援助。

1947年,美國教友會參與了印巴分治時期的難民安置工作,為大量流離失所的民眾提供援助。此前在1937年至1943年間,教友會還在賓夕法尼亞州費耶特縣為失業煤礦工人建立了潘克拉夫特社區,幫助他們重建生活。同年,教友會因其在戰爭期間的人道救援工作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不久之後,美國教友會成為首批獲得聯合國咨商地位的非政府組織之一,並促成了「貴格會聯合國辦公室」的成立。
1948年12月7日,聯合國秘書長特呂格夫·賴伊邀請A美國教友會參與為期一年的緊急救援計劃,以援助因以色列建國而被迫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難民。該項目預算為3200萬美元,其中美國提供1600萬美元。教友會負責管理加沙地帶的救援工作,黎巴嫩、敍利亞和約旦的難民由紅十字與紅新月國際聯合會負責;,而約旦河西岸與以色列境內的難民則由國際紅十字委員會接管。[10]
在加沙地帶,埃及軍方已設立了八個臨時難民營,收容至少20萬人,大多數居住在帳篷中。其中約56%的難民來自加沙,42%來自盧德 。教友會的職責包括糧食分配、公共衛生及教育工作。該項目由約50名志願者管理,其中許多人來自和平主義或良心拒服兵役背景,後來還僱用了超過1000名巴勒斯坦人。其首要任務之一是按原籍村莊為難民登記,建立配給制度,並為嬰幼兒設置牛奶供給計劃,目標是確保每人每天獲得約2000卡路里的食物供應。隨後,AFSC還設立了藥品分發診所,開展防治瘧疾工作,並組織供水系統,以改善難民營的基本生活條件。[10]
到1949年3月30日,已有為16,000名兒童設立的簡易學校。然而,由於在難民遣返問題上缺乏政治進展以及資源有限,教友會決定不再繼續長期援助計劃。1950年4月,他們將全部項目移交給新成立的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10]
隨着冷戰爆發,美國教友會繼續在全球範圍內開展救援和服務工作,常常為衝突雙方的平民提供支持,包括韓戰、匈牙利革命、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以及尼日利亞內戰。
在越南戰爭期間,與美國的中國問題學者合作,舉辦了一系列會議,旨在提高公眾對美國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策的認識。1966年,教友會在南北越兩地開展援助兒童的項目,並向平民提供醫療物資和義肢。由於美國國務院拒絕批准向北越運送醫療用品,委員會轉而通過加拿大輸送這些物資。同時,教友會還為美國青年提供徵兵諮詢服務,幫助他們應對戰爭時期的徵兵問題。[11]
1955年,教友會出版了《向權力說真話:貴格會對非暴力替代方案的探索》(Speak Truth to Power: A Quaker Search for an Alternative to Violence),作者包括斯蒂芬·G·凱里(Stephen G. Cary)、A·J·穆斯特、羅伯特·皮庫斯和貝雅德·路斯廷。這本以冷戰為背景的71頁小冊子旨在展示「愛在人際關係中的力量」,成為基督教和平主義的重要宣言,在宗教界與世俗媒體中都引起了廣泛反響。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