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杜莎號小巡洋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杜莎号小巡洋舰
Remove ads

美杜莎號(德語:SMS Medusa[註 1])是德意志帝國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級小巡洋艦的七號艦,以希臘神話女妖美杜莎命名。瞪羚級是早期無防護巡洋艦通報艦的設計巔峰,結合了兩種艦型的優點,成為德國艦隊未來所有小巡洋艦的鼻祖。為了能與練習艦隊(即公海艦隊的前身)共同作戰並可司職境外艦德語Auslandskreuzer職責,它裝備有十門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最高航速達21.5(39.8公里每小時)。美杜莎號的運用時間長達四十餘年,分別經歷了帝國海軍國家海軍戰爭海軍等三個時代的德國海軍。

快速預覽 歷史, 德意志國 ...
Remove ads

在帝國海軍的役期中,該艦從1903年到1907年被編入公海艦隊的偵察部隊,並在此期間參加了海外巡航和例行訓練演習。1908年,當姊妹艦寧芙號接受維修時,它曾臨時取代前者擔任炮術訓練艦德語Artillerieschulschiff。美杜莎號本身也進行了大修,然後被擱置入預備役,直到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才重新投運。該艦最初在易北河口作戰,支援負責保衛河口的艦隊。1915年底,隨着姊妹艦溫蒂妮號被擊沉,它又被轉移至波羅的海,在那裏司職岸防支艦隊的旗艦。美杜莎號於1916年底再度退役,在戰爭的餘下時間裏僅充當輔助艦使用。

美杜莎號是德國根據《凡爾賽條約》的條款獲準保留的六艘巡洋艦之一,也是1920年率先恢復服役的第一艘大型軍艦;因此,它一直擔任國家海軍的旗艦,直到1921年被漢諾威號戰艦接替。該艦在1930年代上半葉的運用生涯與戰前模式相似,主要從事訓練演習和出訪外國港口。它於1924年最後一次退役,隨後充當宿營船至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被改裝成浮動的防空炮台。美杜莎號駐紮在威廉港外圍,在戰爭餘下的時間裏協助守衛港口,但1945年4月在一次空襲中嚴重受損。該艦的船員於5月3日將其鑿沉,殘骸其後於1948-1950年間被打撈上岸拆解。

Remove ads

設計

在為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了鵟級巡洋艦赫拉號通報艦之後,國家海軍辦公室的造艦局開始籌備一款新型的輕巡洋艦設計,該設計結合了兩個艦種的最佳屬性。設計者必須研發一款配備裝甲保護的小巡洋艦,並具有艦隊作戰所需航速、火力和穩定性的最優組合,以及在海外德國殖民地站點間運行所需的續航能力。由此誕生的瞪羚級為德國艦隊於1914年以前建造的所有小巡洋艦提供了官方設計基礎。[1][2]

美杜莎號的全長為105.1米,有12.2米的舷寬和4.84的前吃水。其標準排水量2,659噸,在滿載情況下則可達2,972噸。[3]艦隻的推進系統由兩台三脹式蒸汽機組成,設計功率為8,000匹公制馬力(5,900千瓦特),最高速度為21.5節(39.8公里每小時)。發動機由十台燃煤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提供動力。美杜莎號可貯存560噸煤,故此得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3,560海里(6,59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則為14名軍官及243名水兵。[4]

美杜莎號的武器由十門單裝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組成。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樓前方,六門設於艦舯、每邊各三門,以及兩門並排布置在艦艉。這些炮支的射程為12,200米。它們共提供1,000發彈藥,其中每炮100發。艦隻還配備有兩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及五枚魚雷,均安裝在水線下方的舷側艦體內。[5]美杜莎號還受到20至25毫米厚的裝甲甲板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80毫米厚、火炮的炮擋英語Gun shield厚度也有50毫米。[6]

Remove ads

服役歷史

戰前役期

Thumb
1901年在基爾的一艘瞪羚級小巡洋艦,可能是美杜莎號

美杜莎號是根據合同代號「E」[註 2]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單位訂購,並於1900年1月22日在不萊梅威悉船廠開始鋪設龍骨。它於同年12月5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奧伊倫堡親王菲利普的妻子奧古斯塔王妃英語Augusta, Princess of Eulenburg主持為艦隻冠以早期巡防艦美杜莎號」之名。隨後,該艦被轉移至威廉港帝國船廠英語Wilhelmshaven Imperial Shipyard舾裝武器。1901年7月26日,美杜莎號正式投運英語Ship commissioning以進行海試,並一直持續到9月11日,之後卻由於船員短缺而停運。在接下來的兩年裏,它一直處於儲備狀態。[4][8]

美杜莎號最終於1903年4月1日在海軍少校威廉·庫特的指揮下開始服役,此後被編入第一戰列分艦隊的偵察護航部隊。它跟隨分艦隊餘部參加了同年5月至6月前往西班牙的巡航,其中包括5月20日至30日對維戈的訪問。7月,該艦在北海巡航期間又造訪了挪威的斯塔萬格。第二年,美杜莎號列席了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訪德期間在基爾峽灣舉行的海上閱兵。隨後,練習艦隊(即公海艦隊的前身)回訪英國,之後該艦於1904年7月14日至20日曾在荷蘭停留。9月,海軍中校保羅·施利佩爾德語Paul Schlieper接替庫特擔任艦長。美杜莎號參加了1905年7月和8月在挪威水域進行的艦隊演習。演習期間,它於7月20日至24日在烏德瓦拉附近錨泊。在9月的演習之後,施利佩爾的艦長一職改由海軍中校弗里德里希·舒爾茨德語Friedrich Schultz (Admiral)接任。1906年7月和8月,艦隊再次訪問挪威進行演習;美杜莎號於這年則到訪了奧勒松克里斯蒂安桑。8月和9月舉行的艦隊訓練演習以一場海上閱兵為結束,以致敬即將退休的艦隊司令、海軍元帥漢斯·馮·克斯特。緊接着,海軍中校威廉·施塔克德語Wilhelm Starke (Admiral)從舒爾茨手中接過了該艦的指揮權。那一年,美杜莎號的炮手贏得了小巡洋艦組別的「愷薩射術獎(Kaiser's Schießpreis)」,該獎項每年由德皇威廉二世頒授。[9]

1907年對美杜莎號而言大致波瀾不驚,惟在9月7日的年度艦隊演習期間,該艦遭遇機械故障,迫使其返回基爾進行維修。9月15日,它在偵察部隊的位置由新式小巡洋艦柯尼斯堡號所取代。四天後,美杜莎號又接替其姊妹艦寧芙號,成為海軍艦炮監察局用於測試自動武器的炮術訓練艦德語Artillerieschulschiff。與此同時,海軍中校海因里希·特倫德特爾德語Heinrich Trendtel取代施塔克擔任艦長,但他只在艦上呆了四個月,於1908年1月又被保羅·揚岑中校接替。在寧芙號大修期間,該艦以此身份服役了八個月,之後於1908年5月23日、即其姊妹艦重新入役時停運。美杜莎號在但澤撤出現役,繼而在當地的帝國船廠接受大修,並被轉移至預備役,從此擱置了六年之久。[10]

第一次世界大戰

Thumb
1911年的北海及波羅的海時局圖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杜莎號於8月4日重新入役,受海軍中校埃里希·格拉夫·馮·齊柏林德語Erich Graf von Zeppelin指揮。它於8月11日與寧芙號、通報艦箭矢號德語SMS Pfeil (1882)供應艦德語Versorgungsschiff狐狸號德語Fuchs (Schiff, 1906)一同被編入易北河港口區艦隊,負責警戒和前哨值勤直至1915年9月13日。在此期間,該艦在該地區巡邏並監視進入易北河的船隻,沒有發生任何事件。9月14日,美杜莎號被轉移至威廉港,並於五天後削減了船員編制。然而,它並未停運,而是在11月30日至12月1日期間補充了船員,繼而受命接替在波羅的海西部被魚雷擊沉的姊妹艦溫蒂妮號。在那裏,該艦加入了波羅的海岸防支艦隊。美杜莎號於12月26日抵達瓦爾訥明德開始執行巡邏任務,並於次年繼續履行該職責。在此期間,該艦還作為供U艇魚雷艇訓練使用的靶艦。從1916年2月至12月,它也曾擔任波羅的海岸防支艦隊司令、海軍中將羅伯特·米施克德語Robert Mischke旗艦[11]

1916年10月31日,美杜莎號搭載米施克從斯維訥明德出發巡視波羅的海中部,先是去往但澤,然後到利鮑,再到梅默爾,至11月7日返抵斯維訥明德。同年年底,海軍參謀本部決定退役美杜莎號,原因是它在現代武器面前已然過時,而且船員短缺情況日益嚴重。因此,該艦於12月18日在基爾停運,然後轉移到弗倫斯堡。在那裏,它於1917年移除了四門火炮,並成為老式鐵甲艦威廉國王號輔助艦,而後者此時已被改造為海軍學員的教練船。美杜莎在一戰餘下的時間裏都是以此身份運用,直至戰爭於1918年11月11日結束。[12][13]

Remove ads

國家海軍及戰爭海軍役期

根據結束戰爭的《凡爾賽條約》,美杜莎號成為德國獲準保留的六艘巡洋艦之一。依照條款,戰後重組的國家海軍有義務清除戰爭期間在北海布設的雷區,海軍指揮部最初計劃將美杜莎號改造為設想中的第12掃雷艇半區艦隊的母艦,但最終該部隊沒有創建,因此美杜莎號亦未進行改造。相反,它於1920年7月17日重新投運,由海軍中校亞歷山大·韋爾特德語Alexander Werth (Admiral)擔任艦長,這是在戰間期服役的德國第一艘主要軍艦。當時,該艦被編入波羅的海海軍基地英語Marinestation der Ostsee,下轄兩支魚雷艇區艦隊和勘探船英語Survey vessel特里同號。美杜莎號的首要活動之一是搭載國家總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前往東普魯士巡視。隨後,它於8月30日至9月5日期間訪問了外國港口,包括瑞典哥特蘭島上的福勒松德英語Fårösund維斯比[14]

1921年2月10日,戰艦漢諾威號重新入役,同時取代美杜莎號擔任旗艦。這兩艘艦連同兩支魚雷艇區艦隊於6月和7月在波羅的海西部進行了訓練演習。隨後,美杜莎號於7月28日至8月2日期間對波羅的海諸港展開了一系列訪問,包括瑞典的烏德瓦拉和哥德堡。1922年1月24日至2月12日,該艦在里加灣充當破冰船;在此期間,它又於2月2日至9日訪問了拉脫維亞的文道。美杜莎號之後曾於6月22日至26日到訪瑞典的耶夫勒,繼而從6月29日至7月3日在芬蘭港口停留。9月,海軍中校恩斯特·莫伊澤爾德語Ernst Meusel接替韋爾特,成為該艦的最後一任艦長。1923年7月11日至15日,它跟隨第一半區艦隊一同返回哥德堡,隨後自7月19日起先後在挪威的莫爾德翁達爾斯內斯停留。波羅的海海軍基地於10月進行了重組,因為此時已經有足夠的戰艦投運,能夠編成一支獨立的戰列支艦隊;美杜莎號則成為海軍輕型部隊的一員。1924年7月5日至12日,它再次訪問耶夫勒,並於9月26日退役。[14]

從1928年2月1日起,美杜莎號開始在威廉港充當魚雷艇和驅逐艦船員的宿營船。它於1929年3月27日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1940年7月,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杜莎號在不萊梅哈芬里克默斯航運德語Rickmers Reederei船廠被改造成一個浮動的防空炮台。[15][13]它當時的武器裝備包括有一門105毫米32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C/32 naval gun、四門10.5厘米38年式高射炮、兩門37毫米30倍徑速射炮英語3.7 cm SK C/30以及四門20毫米炮[16]然後該艦被編入第222海軍防空聯隊,並留在威廉港灣區,從1940年8月13日開始錨泊在法勒爾附近。整個戰爭期間,它一直呆在那裏。1945年4月19日,美杜莎號在盟軍的一次空襲中嚴重受損,造成23人死亡、41人受傷。倖存的船員於5月3日、即歐洲戰事結束的前幾天鑿沉了該艦。艦隻殘骸其後由英國佔領軍威斯巴登橋德語Wiesbadenbrücke附近發現。它最終於1948年至1950年間被打撈上岸並拆解報廢。[15][17]

Remove ads

註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