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受難曲 (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耶穌受難記
Remove ads

受難曲》(英語: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新加坡譯《耶穌受難史》,中國大陸譯《耶穌受難記》,台灣譯《受難記:最後的激情》),2004年發行的講述耶穌基督生命中最後十二個小時的獨立製片電影。導演米路·吉遜籌措資金,根據《新約全書·四福音書》的內容而改編的劇本。影片中對話採用拉丁語(羅馬帝國官方語言)、希伯來語亞拉姆語(耶穌的母語),配以字幕。許多基督徒和一些政治立場保守的猶太人對這部電影給予讚賞。

快速預覽 受難曲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基本資料 ...
Remove ads
Remove ads

劇情

《受難曲》(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是講述納匝肋(拿撒勒)人耶穌受難前十二小時的痛苦經歷。電影故事由革責瑪尼莊園(客西馬尼園)開始。耶穌與十二門徒吃完最後的晚餐後,門徒伯多祿(彼得)、雅各伯(雅各)、若望(約翰)三人跟隨耶穌來到革責瑪尼莊園祈禱。耶穌知道自己將要受死,非常難過,求父親(天父)將這杯(上十字架受死)挪去,但是耶穌更願意順服天父的計劃──上十字架受死,而魔鬼在旁邊看好戲,自以為已得勝。耶穌如此禱告三次,並責怪門徒為何不能與祂同心禱告;禱告完後,耶穌被門徒猶達斯(猶大)出賣,耶穌被捕並被帶回耶路撒冷城內,接受大司祭蓋法(祭司長該亞法)的審判。大司祭指控耶穌自稱天主之子(神的兒子;上帝之子),為異端,犯了褻瀆神的行為,並應判死刑。

大祭司帶耶穌到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的總督府,並向羅馬總督比拉多(彼拉多)道出耶穌的罪名。總督有一個慣例,每逢逾越節都會隨群眾要求,釋放一名囚犯。比拉多給公眾選擇釋放殺人犯巴辣巴(巴拉巴)抑或是耶穌。猶太群眾選擇釋放巴辣巴,並要求處決耶穌。

比拉多於是判耶穌行鞭刑以作懲戒,但當羅馬士兵鞭打耶穌後,亦未能平息群眾,群眾要求判耶穌釘十字架。比拉多見無濟於事,恐群眾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表示撇清責任,然後吩咐百夫長照猶太人所想的去做。

耶穌背着十字架,經過了耶路撒冷的街道,到了哥耳哥達(各各他)。耶穌經歷最後掙扎,明白祂的父親(天父)為甚麼捨棄他,並在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馬利亞)面前,被釘在十字架上。耶穌斷氣之時,地面震動,看守的羅馬軍隊因害怕逃回城內,只留下在十架前的百夫長。殿裏的幔子裂開為二,使該亞法和祭司都惶恐。最後,耶穌從死裏復活,並走出墓穴。

Remove ads

演員

更多資訊 演員, 角色(天主教譯名) ...
Remove ads

外界反應

影片採用了《聖經新約》的觀點。上映後這部電影得到了多方面的的關注和爭論,主要爭論包括和《聖經新約》細節的不吻合,畫面過於血腥,和來自猶太人方面的不滿。另外米路·吉遜之父,宗教活動家胡敦·吉勃遜否認猶太人曾經被種族滅絕大屠殺的觀點,對該片造成的影響也受到外界猜測。

一些自由派基督徒和猶太學者批評這部電影。有些認為它宣傳反猶太主義,因為它以受難戲劇為依據,而這一直以來都觸動到反猶太情緒。一些基督教學者批評這電影偏離《新約聖經》的原來故事。電影中很多場面和細節的意念都來自19世紀一位天主教修女Anne Catherine Emmerich的書《我們主耶穌基督的苦痛受難》(The Dolorous Passion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在問及電影會否冒犯了猶太人時,米路·吉遜回應:「沒這個意思。我只想要道出事實。我希望使它盡可能忠實。不過,當你思考基督降世的原因,他被釘死——是為所有人犧牲,為所有人受苦。所以,真的,犯了過錯的人,要回想在耶穌被釘死中自己的份兒,回想自己的過犯。」與《紐約客》雜誌的訪問中,他說把電影中一段猶太教大祭司該亞法的片段剪去了 (該亞法要求彼拉多在罪狀牌上寫「他稱自己為猶太人的王」而不是「猶太人的王」,彼拉多回答我所寫的已經寫了),因為「他們會追趕我到我家,他們會來殺掉我。」

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電影有反猶太主義。本身是猶太人的影評人 Michael Medved 看了電影的初剪接版本後說:「我看這電影顯然沒有任何反猶太的意圖。」更有一些自由派的人出來支持米路·吉遜,宣稱傳統天主教觀點本身不是反猶太的,而且梅爾也從沒有稱族偏見的紀錄。很多基督教福音派牧師稱讚電影忠於原文。電影也有映出耶穌教訓群眾要愛敵人,和耶穌為迫害他的猶太祭司禱告的場面,這些都顯示電影的訊息是愛和寬恕,和反猶太主義截然相反。

與傳統故事不同處

電影中的一些描述並沒有出現在有關耶穌受難的記載。電影開頭的客西馬尼園的一幕,撒旦出現並嘗試引誘正在禱告的耶穌。耶穌接着把撒旦派出的蛇踏死,這印證了《創世記》第3章第15節中有關彌賽亞的預言,但四福音都沒有記載耶穌這一個動作。此外,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上吊自殺前,被魔鬼化身的許多小孩折磨。電影也關注羅馬皇帝提庇留·凱撒彼拉多的關係,透過彼拉多和他的妻子講及提庇留皇帝的命令防止猶大地的騷亂。電影清楚指出古利奈人西門是一個猶太人,西門因為羅馬士兵沒有阻止圍觀者毆打耶穌時而和他們對峙,一位士兵以不屑的語氣稱他為猶太人,雖然符類福音只提及他的名字和出生地。

其他獨有情節包括一個在十字架上嗤笑耶穌的強盜被烏鴉啄去一隻眼,和插敘耶穌當木匠時替羅馬人造桌子。耶穌受鞭打時,撒旦抱着魔鬼嬰兒是在模仿傳統的聖母瑪利亞繪畫,是要突顯出魔鬼把原為美善的變為醜惡。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