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耿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耿
生平
耿弇,年少好學,研習父親朔調連率[註 1]耿況所掌握的經學,又因看見郡尉考試騎士,樹立旗鼓,練習騎馬射箭,從此喜好兵事。
更始元年(公元23年),更始帝即位,王莽被殺,耿況因是王莽任命的官員而不安,耿弇於是作為使者帶着貢品從上谷到長安朝見更始帝,以求自保。十二月,走到宋子時,術士王郎在邯鄲自稱漢成帝遺孤劉子輿而舉兵,耿弇隨從孫倉、衛包認爲王郎是正統,而勸其投奔[1]。耿弇按劍説到:「等我到了長安,向國家稱述漁陽、上谷兩地兵馬的用處,從太原、代郡返回,往來不過數十天。回來後,以突騎碾壓這些烏合之衆,如摧枯折腐一般,你們這樣不識去留,離族滅不遠了。」但孫倉、衛包並未聽從,獨自前往投奔王郎。
耿弇聽說更始帝的行大司馬劉秀在盧奴,於是驅馬北上謁見,劉秀留他暫任門下吏。耿弇趁機勸説護軍朱祜讓他回去招兵,以攻平邯鄲。劉秀笑道:「小兒曹乃有大意哉!」,並屢次召見,加以恩慰。耿弇也寫信給耿況,稱贊劉秀的度量和計謀,勸其早點與劉秀相會[2]。耿況於是前往昌平,並派小兒子耿舒獻馬給劉秀[3]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正月,耿弇跟從劉秀北上到了薊時,聽聞邯鄲王郎兵已來,劉秀想要南歸,召集屬官商議。耿弇說:「現在敵兵從南邊過來,不能往南走。漁陽太守彭寵,是您的同鄉;上谷太守,是我的父親也。徵兆這兩郡的萬騎士兵,邯鄲的士兵不足擔心也。」劉秀的屬官說:「死了頭都朝南安葬,爲什麽還要向北走入囊中呢?」劉秀指着耿弇説到:「這是我北方道路上的主人。」
恰逢廣陽王劉嘉的兒子劉接在薊中起兵,城內騷亂,劉秀南逃,耿弇獨自北逃至昌平投靠耿況。既而耿弇發檄文與耿況合兵。耿弇説服耿況,派功曹寇恂與漁陽太守彭寵相約。各派突騎兩千、步兵一千。耿弇與上谷長史景丹、功曹寇恂聯合吳漢等率領的漁陽軍,向南沿途攻殺王郎手下大將、九卿、校尉四百餘人,平定涿郡、中山、鉅鹿、清河、河間等二十二縣。兩郡兵馬抵達廣阿,當時有傳言說是王郎兵來,劉秀十分擔心,親自帶兵上城,遣人詢問,吳漢說:「我們是來歸附劉秀的上谷兵馬」。劉秀手下各部聽到後都十分高興[4]。劉秀問:「耿弇得到了所要歸附的人了嗎?」耿弇拜於城下,講述發兵的情況,劉秀於是將兩郡兵馬召入,笑着說:「王郎手下的將帥多次說要徵發漁陽、上谷兵,吾姑且回應說我也徵發,哪裏想得到二郡確實爲吾趕來!我將和你們這些士大夫共同建功揚名。」[5]耿弇被任命為偏將軍,仍領其兵,跟從劉秀攻克邯鄲。
更始帝見劉秀威名日盛,於是封劉秀為蕭王,命劉秀罷兵,與屬將一同返回長安,並派苗曾為幽州牧,韋順為上谷太守,蔡充為漁陽太守。此時劉秀住在邯鄲宮內,白天躺在溫明殿內,耿弇便入宮到床下進言:「現在更始帝失政,諸將在畿內專權,權貴在京城橫行。天子的命令出不了城門,擅自變更各地的牧守,百姓無法適從,士人不敢自安。搶劫財物、婦女,身懷金玉財寶的人以至於無法活着回家。百姓捶胸,思念王莽新朝。又有銅馬、赤眉之流數十群,每群幾十上百萬人。更始帝不能平定,不久後他們便會失敗。您首先在南陽起兵,破敵軍百萬;現在平定河北,佔據了這塊天府之地。以義為名征討四方,發佈號令,天下可以傳檄而定。天下最爲重要,不可令它姓之人得到。現在使者從西方到來,勸説將軍罷兵,這不可以聽從。現在官兵許多死亡逃跑的,耿弇願意回幽州徵召精兵,以成大計。」劉秀非常高興,於是任命耿弇為大將軍,和大將軍吳漢一同北上,徵召幽州十郡兵馬。耿弇回到上谷,逮捕並斬殺了更始帝任命的上谷太守韋順、漁陽太守蔡充,吳漢也斬殺了幽州牧苗曾,兩人得以順利徵召幽州的全部部隊南下。
秋冬,耿弇跟從劉秀擊破銅馬、高湖、赤眉、青犢諸軍。建武元年(公元25年)春,耿弇跟隨劉秀又追擊尤來、大槍、五幡於元氏。屢次作戰,耿弇常率領精騎爲先鋒,總能擊破打跑敵人。劉秀乘勝在順水北作戰,敵人見情況危急,拼死作戰,劉秀屬下的軍士疲憊,於是大敗,堅守范陽,數日乃得以重振軍心,敵軍也退去。耿弇跟隨劉秀追擊敵軍到容城、小廣陽、安次等地,接連作戰擊破敵軍。劉秀返回薊,耿弇與陳俊、馬武、景丹、蓋延、朱祜、邳彤、耿純、劉植、岑彭、祭遵、堅鐔、王霸等十二將軍跟隨吳漢,追擊賊寇於潞東,又趕到平谷,再與敵軍交戰,斬首萬三千餘級,於是窮追敵軍至右北平無終、土垠之間,到俊靡而回。賊寇因而分散逃入遼西、遼東各地,有的又被烏桓、貊人所攻擊,幾乎被消滅乾淨了。
建武元年六月己巳(公元25年7月22日),劉秀即皇帝位,耿弇為建威大將軍。當時宗室劉茂聚兵在京、密之間,自稱為厭新將軍,攻下穎川、汝南,人數達十餘萬人,耿弇與驃騎大將軍景丹、強弩將軍陳俊在敖倉攻擊他們,將他們全部擊破降伏了,劉茂投降,被封爲中山王[6]。七月己亥[註 2],光武帝劉秀抵達懷,派耿弇率領彊弩將軍陳俊在五社津駐軍,負責滎陽以東的防務,吳漢則率領十一將軍圍困洛陽的朱鮪[7]。建武二年正月庚辰(公元26年2月22日)劉秀封諸功臣為列侯,耿弇被更封為好畤侯[註 3]。
建武三年(公元27年)二月,在大司馬吳漢屬下與虎牙大將軍蓋延在軹西共破青犢賊[8]。四月,劉秀親征,鄧奉投降,劉秀想要寬宥他,但被耿弇、岑彭兩人諫止,鄧奉終被處斬[9]。六月,延岑從武關出兵進攻南陽,攻克數城,穰人杜弘率衆人依附。耿弇與在穰地延岑等人交戰,大破敵軍,斬首三千餘級,生擒將士五千餘人,得到三百印綬。杜弘投降,延岑與數騎逃亡東陽。
Remove ads
冬十月壬申,耿弇隨光武帝臨幸舂陵[10],向光武帝進言,請求北上募集上谷兵,攻打叛亂的漁陽彭寵與涿郡張豐,再收取富平、獲索兩伙賊人,向東攻打張步以平定齊地。光武帝覺得他志向遠大,於是同意了。
建武四年(28年),耿弇隨征虜將軍祭遵與建義大將軍朱祜、驍騎將軍劉喜等四將軍奉命討伐涿郡張豐,祭遵先到,擊破張豐[11],又奉命討伐漁陽,耿弇考慮到謀反的漁陽太守彭寵與父親上谷太守耿況功績相同,又沒有兄弟在洛陽,不敢獨自進兵,於是上書請求前往洛陽,光武帝劉秀下詔回應:「將軍做官,全家爲國效力,所到之處擊破敵軍,功勞極大,有什麽嫌疑要請求召見?暫且和王常共同屯兵涿郡,盡力思考進兵的策略。」耿況聽説耿弇請求召見後,心中不安,便派耿弇、耿舒的弟弟耿國入洛陽,光武帝善待耿囯,封其為黃門侍郎,並加封耿況為隃糜侯。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彭寵破亡,光武帝派光祿大夫樊宏持節到上谷迎接耿況入京,耿況入京後,被賜予頭等住所,奉朝請,耿舒也被封為牟平侯。耿弇與王常跟從吳漢在平原大破富平、獲索賊軍,投降者四萬餘人,又追擊討伐殘黨,直到勃海,上萬餘人投降[12]。光武帝於是下令讓耿弇進討張步。
耿弇率軍東征受劉永命為齊王的張步,耿弇盡數召集降卒,編組成部隊,設置將吏,率太山太守陳俊、騎都尉劉歆東征張步,從朝陽架橋度過濟水。張步聽説後,封大將軍費邑為濟南王,駐軍歷下[13],又分兵駐守祝阿,另外還在太山鍾城列營數十以等待耿弇。
耿弇渡河先攻打祝阿,從早至正午沒有攻克,於是故意放開包圍的一角,讓城中士兵得以逃往鍾城。鍾城的部隊聽説祝阿潰敗也棄營而去。費邑派其弟費敢守巨里,耿弇進軍威脅巨里,派人大量砍伐樹木,宣稱要以此填塞壕溝。又投降的士卒告訴耿弇,費邑聽説了耿弇準備進攻巨里,商議來救援。耿弇於是嚴令軍中趕緊整治攻城器械,公開命令各部要三天後攻打巨里城,暗中則放鬆對俘虜的看管,讓他們逃回。逃回的俘虜將耿弇的攻城日期告知費邑,費邑果然在當天率精兵三萬來救,耿弇很高興,對諸位將領說:「我之所以下令整治攻城器械,就是爲了引來費邑。現在他來了,正合我意」。於是分兵三千守巨里,自己則率精兵登山上坡,居高臨下攻擊費邑,在陣中將其殺死,大破敵軍。耿弇將其首級在巨里示衆,城中人大爲恐慌,於是費敢帶全部部隊逃回張步處。耿弇進城,收繳城中急需,發兵攻打沒投降的城池,平定了四十多座營壘,於是平定了濟南。
張步當時以劇縣為都,派他的弟弟張藍守西安,各郡太守共一萬多人守臨淄,相距四十里。耿弇進兵畫中,處於兩城之間。耿弇看到西安城小而堅固,張藍的部隊又精良,而臨淄雖然名聲大但容易攻破,於是聲東擊西,命令諸校集會,五天後攻打西安。到了預定的日子的半夜,耿弇令各位將領吃飽飯,天剛亮時趕到臨淄。護軍荀梁等人規勸耿弇,認爲應該先攻打西安,耿弇說:「西安聽説我們要攻打,一定日夜防備,而我們出其不意抵達臨淄,一定會讓他們驚慌,一天之內一定能攻下來。臨淄陷落,西安就孤單了,張藍與張步隔絕,一定會棄城而去,這是所謂的攻打一個能得到兩個。如果先攻打西安,不能很快攻下,駐軍於堅城之下,死傷一定大。即使攻克了,張藍領兵回臨淄,合併兵力,觀察我們的虛實,我們深入敵軍,後面沒有運輸,不十日之內,不交戰就會陷入困境中。你們的建議,我認爲不合適。」耿弇攻打臨淄,半日就攻下了,張藍聽説後非常恐懼,率兵逃回劇縣。

冬十月,耿弇下令不得隨意掠奪劇下,必須等到張步來了才能掠奪,以此來激怒張步。張步聽説後,大笑道:「尤來、大彤十多萬人,我都能在他們的軍營擊敗他們。現在耿弇的士兵比他們少,又都已經疲憊,我又有什麽害怕的呢!」於是張步和三個弟弟張藍、張弘、張壽以及過去大彤的將領重異,率兵號稱共二十萬,來到臨淄大城東,準備攻打耿弇。耿弇先出兵到淄水邊,和重異相遇,突騎兵想要出擊,但耿弇擔心如果挫敗張步的銳氣,將使他不敢進兵,於是故意示弱,領兵回小城,列兵陣於城內。張步部隊士氣旺盛,直接進攻耿弇的軍營,和劉歆等人交戰。耿弇登上王宮廢臺瞭望戰場,看見劉歆與張步交鋒,於是自領精兵,在東城下攔腰攻擊張步的軍陣,大破敵軍。作戰中,流矢射中耿弇大腿,耿弇拔刀截斷箭桿,左右之人都不知道這事情。此次戰鬥直到天黑才停息。第二天,耿弇又統兵出戰,此時光武帝劉秀聽説張步攻擊耿弇,親自率兵來救,但還沒有趕到。陳俊對耿弇說:「劇縣的敵軍衆多,可以暫且關閉營門讓士兵休息,等到皇上的部隊趕到。」耿弇說:「天子到了,做臣子的應當殺牛備酒迎接百官,現在反而要把賊兵留給君王嗎?」於是出兵大戰,從早到晚,大破敵軍,殺死殺傷無數,城中溝壑都被填滿了。耿弇知道張步部隊疲乏了,即將撤退,於是預先在左右埋伏下伏兵。半夜時分,張步果然退兵,伏兵出擊,直追到鉅昧水邊,八九十里死屍相連,繳獲輜重兩千多輛。張步回到劇,兄弟各自分兵散去。
幾天後,劉秀親自到臨淄勞軍,群臣集會。光武帝將耿弇比作韓信,對他説:「過去韓信在歷下開創基業,將軍則在祝阿立下功績,這都是齊地的西界,功業相當。但韓信所襲擊的是已經投降的敵軍,將軍獨自攻克強敵,這項功勞比韓信所做要難。又當年田橫烹酈生,等田橫投降,高祖下詔衛尉酈商不得記仇。張步之前殺害了伏隆,如果投降,我也要下詔令大司徒伏湛不得記仇,事跡又尤爲相似。將軍先前在南陽定下大計,我曾以爲這事草率難以成功,有志者事竟成啊!」
劉秀親自到劇,耿弇又乘勝追擊張步,張步退兵至平壽,蘇茂率萬餘士兵趕來救援,責備張步說:「延岑憑藉南陽的精兵又善於作戰,耿弇都能擊退趕走他。大王怎麽就攻打他的軍營呢?已經呼喚了我,不能等等嗎?」張步答到:「十分慚愧,我無言以對。」[14]。光武帝劉秀派使者告知張步、蘇茂,能斬殺對方投降的人,會封為列侯,於是張步斬殺蘇茂,派使者帶着其首級投降[15]。張步袒露上身,背着斧鑕站在軍門前,耿弇於是用驛車把他送到光武帝處,而自己統軍進城,樹立十二郡的旗鼓,讓張步的士兵按郡到旗幟下。部衆還有十餘萬人,輜重七千多輛,把士兵全部遣散回家。耿弇又領兵到城陽,使五校的餘黨投降,齊地全部平定,整頓軍隊返回京師。
Remove ads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夏四月,耿弇與虎牙大將軍蓋延、漢忠將軍王常﹑捕虜將軍馬武﹑驍騎將軍劉歆﹑武威將軍劉尚、刺奸將軍祭遵等七將軍受命借道隴西從隴道討伐公孫述,卻逢隗囂叛亂,諸將於是與其在隴阺交戰,戰敗,耿弇駐屯漆縣以防備隗囂[16][17][18][19]。
建武八年(公元32年)春,來歙奇襲佔領略陽但遭隗囂以大軍圍攻,夏,光武帝劉秀親征趕來援救,耿弇從征,進兵至上邽,上邽守將田弇、李育不肯投降,於是建威大將軍耿弇與虎牙大將軍蓋延奉命圍攻上邽[20][21]。冬,吳漢、岑彭圍攻西城失利,蓋延、耿弇也被迫撤圍,由岑彭殿後全軍東撤,只有祭遵駐扎於汧沒有撤退。安定、北地、天水、隴西重新被隗囂佔領[22]。
建武九年(公元33年)春正月,隗囂病死,少子隗純即位為王,秋八月,耿弇與征西大將軍馮異、虎牙大將軍蓋延、揚武將軍馬成、武威將軍劉尚在來歙統帥下進入天水討伐隗純,攻取安定、北地各處的營堡,次年夏,擊破公孫述將領田弇、趙匡[23]。冬十月,來歙、耿弇、蓋延等攻破落門,周宗、行巡、苛宇、趙恢等帶領隗純投降,隴右各地平定[24][25]。耿弇還圍困隗囂將領高峻於高平第一,一年未能攻陷,後由寇恂殺使逼降[26]。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全國平定,耿弇辭大將軍,時年35歲,以列侯奉朝請,以後天下若有大事,則被召入宮諮詢籌策戰略。耿弇與弟耿舒、耿國、耿廣、耿舉、耿霸兄弟六人青紫綬,付重職,當時被傳為佳話。
Remove ads
評價
耿弇為東漢開國名將,其生涯中最經典的戰役,便是主動請纓、立志平定齊地,憑藉圍城打援、聲東擊西、以逸待勞等計策,最終擊破割據此地的軍閥張步。光武帝劉秀曾將他與同樣平定齊地的西漢開國名將韓信對比,贊其「有志者事竟成」,史書亦稱其「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嘗挫折」,名列雲臺二十八將第四位。
- 劉秀:「昔韓信破歷下以開基,今將軍攻祝阿以發跡,此皆齊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韓信襲擊已降,將軍獨拔勁敵,其功乃難於信也。又田橫亨酈生,及田橫降,高帝詔衛尉不聽爲仇。張步前亦殺伏隆,若歩來歸命,吾當詔大司徒釋其怨,又事尤相類也。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爲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耿弇在齊地與張步作戰時,決心趕在劉秀前來支援前擊敗敵軍,不將賊虜留給君父,這一舉動歷來傳為美談,常被引為正面典例。曹魏曹植《求自試表》中,便以「昔耿弇不俟光武,亟擊張步,言不以賊遺於君父」為例,表達自身為國效力之心。南朝宋明帝劉彧《與劉勔、張興世、蕭道成詔暴吳喜罪》,則以耿弇「不以賊遺君父」的節操,與吳喜「軍中五千人,皆親經反逆,攜養左右」的行徑對比,以此聲討吳喜之罪[27]。唐朝名將李道宗隨唐太宗李世民征討高句麗時,亦以耿弇為榜樣,不等李世民前來,便與李靖出兵破賊[28]。
不過耿弇自齊地破張步後,未能再建大功,與隗囂的戰鬥中也多有不利,史書稱其「自克拔全齊,而無復尺寸功。夫豈不懷?將時之度數,不足以相容乎?」
耿弇勸其父親上谷太守耿況歸順劉秀,多次建議劉秀徵漁陽、上谷兵,在邯鄲宮溫明殿床下的獻策更被後人所稱道,漢末董昭勸曹操建五等爵,稱魏公即以「耿弇牀下之言,朱英[註 4]無妄之論,不得過耳」自喻。耿弇和吳漢助劉秀掌握十郡突騎,奠定河北基業,其父親屬下的長史景丹、功曹寇恂也因功同列雲臺,劉秀稱其為「北道主人」。
- 劉秀:「是我北道主人也。」
耿弇年少成名,二十二歲即被拜為大將軍;及至建武十三年全國平定時,他也不過三十五歲,被廣泛視作「年少立功」的典範。前涼世祖張駿曾賜李良改名為弇,既避免其名與妻子梁氏的姓氏同音,同時也以「少年立功立事」的耿弇為標杆,寄望李弇能比肩這位名將,輔佐自己[29]。
- 耿弇向劉秀建議徵發漁陽、上谷兵,劉秀見其年少説:「小兒曹乃有大意哉!」
家族
耿弇出身扶風耿氏,其父耿況在新朝時任朔調連率(即上谷太守),為當地豪族。耿弇勸説家族歸附劉秀,耿況遂聯漁陽太守彭寵,遣上谷、漁陽突騎助劉秀解王郎之困,成為其早期核心力量。後助東漢統一戰爭,耿況、耿弇、耿舒等皆獲封侯。其後耿秉、耿恭等亦為當時名將,耿氏遂成東漢重要將門。漢安帝時,耿寶以外戚任大將軍,家族顯赫一時,然安帝崩後,先後遭外戚閻姬、梁冀家族打壓而失勢。漢末耿紀因反曹事敗被夷三族,僅耿弘倖存,家族自此衰弱。
耿氏祖先在漢武帝時期,以吏二千石的身份,從鉅鹿遷徙至扶風茂陵[30]。
相關
根據皇甫謐《列女傳》記載,:「安定郡陳仲的妻子,是同郡人張叔明的妹妹,名叫芝,字李。張芝十四歲時嫁給陳仲,婚後一年丈夫便去世,她堅守節操,不再改嫁。後來張叔明參軍征戰,張芝與兩位嫂子不幸落入賊寇手中。她們擔心會遭受侵犯與掠奪,就互相商議說:『婦人向來以不玷污自身為高尚,以不虧損節操為美好,怎麼能將自身託付給賊寇,等待受辱呢!』於是三人都選擇自殺。兩位嫂子死了,唯有張芝僥倖存活。張叔明將妹妹的遭遇告訴將軍耿弇,耿弇便用駙馬[註 5]馱著張芝。張芝卻推辭說:「我是守寡未亡的女子,若玷污了將軍的衣物與車馬,實在不妥。」耿弇對她的言辭頗感驚奇,便換了另一匹馬馱著張芝前往軍營,並為她請來醫生、送上藥物,張芝因此得以保全性命。後來郡縣為表彰她的貞節,在她居住的里巷門口立起牌坊;張芝最終活到九十歲,壽終正寢。」[32]
耿濟口,又名耿濟渡,因耿弇在此經朝陽橋渡濟水,在祝阿擊破張步而得名。後來在此設立耿濟鎮,逐漸演變為齊河縣[33]。明末清初詩人錢謙益寫有《齊河懷古四首·耿濟鎮》:「耿弇擊張步,濟師齊河陽。至今耿鎮水,軍聲沸湯湯。歎息千年後,荒城築阜昌。」
- 《秀麗江山之長歌行》中,金浩飾演耿弇。
註釋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