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耿慶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耿慶國(1941年1月),中國地質學家,北京市人,滿族

耿慶國在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地球物理地震專業,分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物探研究所工作。1970年調北京地震隊從事地震監測和預報研究工作。

耿慶國根據歷代(包括1956-1970年)大旱與地震關係的統計,發現「6級以上大地震的震央區,震前1-3.5年往往是旱區。旱區越大,乾旱時間越長,相應的震級越高」的統計規律(公元512–1879年中國大旱後2–3.5年,發生了7次7.5–8級大地震)。1972年耿慶國提出「旱震關係大地震中期預報方法」,根據這一規律,耿慶國預報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和同事預報了1976年的唐山地震。[來源請求][可疑]

在1980年代出版了專著《中國旱震關係》(科學出版社)。

1980年調入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從事地震預報應用研究,現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主任、聯合國行政管理與減災全球計劃項目科學顧問等職。

2006年他根據旱震關係提出中期預報,近年阿壩地區將發生7級以上地震。2008年4月26日和27日在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下屬的「天災預測委員會」經集體討論,作出「在一年內(2008.5–2009.4)仍應注意蘭州以南,交界附近可能發生6-7級地震」的預報(文字報告已報中國地震局等,4月30日密件發出)。耿慶國根據強磁暴組合,提出「阿壩地區7級以上地震的危險點在5月8日(前後10天以內)」。[來源請求]

Remove ads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