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帕瓦伊教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聖奧斯定堂區教堂(英語:Saint Augustine Parish Church)或聖奧古斯丁教堂,通稱帕瓦伊教堂(Paoay Church),是位於菲律賓北伊羅戈省帕瓦伊市鎮的羅馬天主教教堂,隸屬於天主教拉瓦格教區。教堂於1710年落成,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聞名,側面與後方築有巨型扶壁。
1973年,該教堂被菲律賓政府認定為國家文化寶藏;1993年,作為「菲律賓的巴洛克教堂」的一部分,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Remove ads
歷史
該地區最早的歷史記載可追溯至1593年,1686年成為獨立的奧斯定會堂區[2]。現存教堂由奧斯定會修士安東尼奧·埃斯塔維略神父於1694年主持興建,1710年完工,1896年重新祝聖[3][4]。

出於對建築結構完整性的擔憂,政府與非政府組織曾多次推動帕瓦伊教堂修復計劃。2014年,北伊羅戈省政府通過決議,要求對教堂進行結構加固,並重建已成廢墟的修道院建築。[3][6]
2018年,官方宣布將對教堂的扶壁、牆體、鐘樓及內部空間開展系統性修復[7]。菲律賓國家歷史委員會於2019年啟動教堂外部修繕工程,2020年6月完工。工程重點修復具有歷史價值的石砌牆與扶壁,清除外牆植被以防止石材侵蝕與石灰漿流失,並對鐘樓樓梯進行了結構性修繕,同時全面翻新屋頂系統。[8]
2020年11月,修復完成的建築正式移交拉瓦格教區,當月15日重新開放。[9]
建築特色
帕瓦伊教堂被譽為菲律賓西班牙殖民時期地震巴洛克風格建築的典範。學者艾麗西亞·科塞滕(Alicia Coseteng)提出[4],地震巴洛克是對歐洲巴洛克風格的本土化演繹,藉由運用巨型側翼與後殿扶壁以適應菲律賓頻發的地質活動[3]。這種基於抗震需求的巴洛克風格適應性改造,源於該國早期教堂多次被破壞性地震摧毀的經驗。此外,教堂牆面與立面裝飾中亦可見爪哇婆羅浮屠建築風格的影響。[3]

帕瓦伊教堂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其24座巨型扶壁[10],這些側後方扶壁厚度達約1.67米(5.5呎)[5]。從外牆延伸而出的設計,是為抵禦潛在地震破壞而提出的創新解決方案。教堂側面的階梯式扶壁(stair-like buttresses;step buttresses)可能兼具通往屋頂的通道功能。[4]
教堂牆體下部以巨型珊瑚石砌築,上層則採用磚材[4]。建築所用的砂漿由沙子、石灰混合製成,其中摻入經芒果葉、皮革及稻草共同熬煮的甘蔗汁[4]。牆面紋飾展現出爪哇建築風格特徵[11]。

石質立面以拔地而起的巨型三角楣為特徵,整體構造向前傾斜。方形壁柱與層疊的檐口分別構成縱橫分割線。立面底部保持素面處理,頂部裝飾融合哥德式尖頂與中式紋樣,三角楣彰顯東方筆觸。[10][12]立面還可見城垛、壁龕、薔薇紋及奧斯定會徽等元素[4]。其下層為磚砌結構,上層則由珊瑚石構築[13]。

與主殿分離的三層珊瑚石鐘樓位於立面右側,形制近似塔[4][12]。鐘樓奠基石於1793年安放[5],其獨立式結構兼具抗震考量[13]。在1898年反抗西班牙統治與二戰期間抵禦日軍的鬥爭中,此建築曾先後作為革命者與游擊隊的觀測點[10][14]。據史料記載,鐘樓亦是當地社會地位的象徵——名門望族舉辦婚禮時,鐘聲往往鳴響得更為洪亮持久[15]。
-
教堂主入口
-
教堂祭壇與主祭壇屏(retablo mayor)
-
2012年修復前的內部景觀(可見屋架結構)
-
2021年修復後的內部景觀
指定保護

根據第260號總統法令,帕瓦伊教堂於1973年被菲律賓政府指定為國家文化寶藏[1]。1993年12月11日,該教堂與馬尼拉聖奧斯定堂、南伊羅戈省聖瑪麗亞的聖母升天堂以及伊洛伊洛省米亞高的聖托馬斯·德比利亞努埃瓦堂共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13]。
相關條目
- 菲律賓建築
- 西班牙巴洛克建築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