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胃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胃炎(gastritis)是多種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和慢性炎症的總稱,並伴有上皮損傷、黏膜炎症反應和上皮再生[6]。
胃炎病因與化學、物理、微生物感染或細菌毒素、精神神經功能障礙、應急狀態等多因素相關,而幽門螺桿菌感染被認為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7]。
Remove ads
臨床症狀
胃炎的臨床症狀有可能短促而劇烈,也可能是長期持續的過程,但有些患者是沒有症狀的[1]。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部不適、上腹痛、腹脹、消化不良、噁心、嘔吐、反酸、噯氣、食慾不振、胃灼熱(pyrosis)或燒心[8](heartburn)、嘔血、腹瀉、黑便等[1][2]。
病因與診斷
常見的胃炎成因包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相對少見的胃炎成因則包含:喝酒、吸煙、吸食可卡因、自體免疫疾病、放射治療、克隆氏症及其他嚴重疾病。[1][9]內視鏡檢查、上消化道的X光檢查、血液檢查和糞便檢查,皆有助於診斷病況。[1]有時胃炎僅是疾病表徵,如心肌梗塞、胰腺炎、膽囊疾病和消化性潰瘍,均可能引發胃炎[2]。
併發症
胃炎的併發症可能有出血、胃潰瘍、胃癌等[1]。若患者因體內有胃幽門螺旋桿菌之抗體所引發的自體免疫疾病,進而造成缺乏維生素B12導致紅血球低下,這種症狀稱為惡性貧血[3]。
預防與治療
避免接觸引發胃炎的事物是預防的最好做法。[4]能夠使用的藥物治療包括抗胃酸藥物、抗H2藥物、氫離子阻斷劑。[1]在急性發作的時候,糊狀利多卡因可能會有所幫助。[10]胃炎也可能是因為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所引起的。如果檢測發現幽門螺旋桿菌的話,建議合併使用阿莫西林和克拉黴素。[1]如果合併發生惡性貧血,口服或注射補充維他命B12會有所幫助。[3]停止食用對胃部造成壓力的食物會有所幫助。[11]
流行病學
全球有半數的人都有胃炎的困擾[4]。症狀發生的頻率隨着年齡的增加變得更為頻繁[4]。胃炎常常併發十二指腸炎,在2013年造成六萬人死亡[12]。幽門螺旋桿菌在1981年,首次由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醫師發現[13]。
分類分型
按臨床發病緩急,一般可分為急性胃炎與慢性胃炎。2002年日本胃炎研究會則從基本分型、診斷標準、內鏡分級幾方面,將胃炎進行了分類,基本分型包括:淺表性胃炎、出血性胃炎、糜爛性胃炎、疣狀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性胃炎、增生性胃炎及特殊性胃炎8類。依病因可將胃炎分為:感染性胃炎、藥物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應激性胃炎。
急性胃炎常見兩種類型:急性淺表性胃炎(急性單純性胃炎)和急性糜爛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
急性胃炎發病急驟,多因食物中毒、化學品、藥物刺激或嚴重感染所引起,輕者僅有食欲不振、腹痛、噁心、嘔吐;嚴重者可出現嘔血、黑便、脫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有細菌感染者常伴有全身中毒症狀。急性胃炎除小部分病人轉變為慢性胃炎外,大多在短期內痊癒。

慢性胃炎可分為淺表性、萎縮性、肥厚性和疣狀胃炎四種,以淺表性較多見,目前建議將慢性淺表性胃炎更名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14]。
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症狀,症狀的輕重與胃黏膜的病變程度並非一致。大多數患者常無明顯症狀或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狀,如上腹隱痛、食慾減退、餐後飽脹、反酸等。肥厚性有時胃炎與消化性潰瘍很相似。
萎縮性胃炎患者大多伴有胃酸過少或缺乏,有轉變為胃癌的可能性,病變局限於胃竇部,稱胃竇炎,伴有粘膜腸腺化生與間變者,可能發展為胃癌。可有貧血、消瘦、舌炎、腹瀉等症狀,個別伴有黏膜糜爛的患者上腹痛較明顯,並可有出血。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