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艾納日
拉脱维亚林巴日市镇内的城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艾納日(拉脫維亞語:Ainaži,[aiːnaʒi],愛沙尼亞語:Heinaste)是拉脫維亞的城鎮,毗鄰與愛沙尼亞接壤的邊境,距離首都里加116公里,由林巴日縣負責管轄,始建於1564年,面積5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994。
Remove ads
詞源
艾納日Ainaži這個地名可能來自於愛沙尼亞語的單詞heinastee,它的意思是「乾草路」。其他的可能性有立窩尼亞語的單詞aaina,意思是「乾草」;或者是單詞ainagi,意思是「孤獨」。在中世紀,該鎮在德語里被稱為Haynasch。
歷史
艾納日作為立窩尼亞的一個小漁村存在了好幾個世紀;1564年該鎮首次被記載;多年以來,該鎮的統治權在多個男爵和莊園主易手。 艾納日在1870年代開始發展造船業和航海業,該鎮開始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到了19世紀,當地人發現維澤梅和庫爾蘭覆蓋着大量的松樹林,也就意味着這裏有豐富的木材資源。由於艾納日在海上絕佳的戰略位置和靠近木材資源的地理優勢,因而成為一個理想的造船場所。1864年克里什雅尼斯·瓦爾德馬爾斯資助了立窩尼亞[a]的第一所海軍學校,並無償培訓來自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年輕農民成為船長。這所學校開辦了50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被摧毀。艾納日在19世紀的末期不斷的發展壯大。從1857年到1913年,該鎮建造了50多艘的適航船隻,並於1902年建造了一個港口和火車站。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艾納日成為了拉脫維亞的第四大港口,也是維澤梅的主要港口,甚至超過了附近的薩拉茨格里瓦。除此以外,該鎮還有屬於自己的風車、魚類加工廠和磚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艾納日遭到嚴重的破壞。其中,該鎮的港口被毀,整個航運船隊也被摧毀。1919年2月,愛沙尼亞軍隊趕走了在艾納日的德軍,並且佔領了它。戰後,艾納日的居民在全民公投中支持拉脫維亞,並表示希望艾納日能成為拉脫維亞的一部分[10],但是愛沙尼亞的軍隊長期駐紮直到1920年,並且最終該鎮的北部被劃入愛沙尼亞,也就是今天的埃克拉村。
自1918年獨立的拉脫維亞第一共和國時期[b],艾納日重新開始了它快速發展的時期。艾納日的港口於1923年重建,港口隨後被加深並配備了新的破浪器。1930年,艾納日的燈塔建成。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艾納日再次被摧毀,其中第二海軍學校被燒毀,港口被炸,倉庫被洗劫一空。儘管該港口在戰後進行了部分重建,但是它的發展大不如前;其中派爾努港口取代了大部分艾納日港的職能,而原先的魚類加工廠也轉移到了薩拉茨格里瓦。
拉脫維亞於1991年恢復獨立後,在艾納日建造了風力發動機,並在愛沙尼亞邊境建造了海關大樓。今天,海軍學校的大樓內設有艾納日海軍學校博物館(拉脫維亞語:Ainažu jūrskolas muzejs),用於記載學校的歷史和維澤梅海岸造船的傳統。
Remove ads
氣候
艾納日的氣候類型為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根據柯本氣候分類法歸類為Dfb型。
經濟
艾納日的支柱產業是林業、木材加工業和跨境貿易。除此以外,艾納日處在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邊境,是拉脫維亞A1國道[c]的起點處,因此艾納日也承擔了拉脫維亞過境和運輸的相關產業。
人口
2005年,艾納日及周邊地區的人口數量為1794人,是維澤梅最小的建制城鎮。拉脫維亞人佔92%,俄羅斯人佔3%,愛沙尼亞人佔2%,其他族群則佔4%。從2004年起,人口減少了5.08%(96名居民)[14]。
圖集
-
艾納日燈塔
-
艾納日北碼頭
-
消防博物館
-
艾納日海軍學校博物館
-
小學
-
公墓
-
文化中心
-
艾納日莊園
-
海灘
姐妹城市
參考文獻
註解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