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英國駐華大使館
机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英國駐華大使館(英語:British Embassy, Beijing)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外交代表機構,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建國門外光華路11號[1],是英國規模最大的駐外使館之一[2]。其主要負責的工作包括擴大兩國間貿易與投資往來,加強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國防等領域的聯繫,提供簽證服務,為英國公民提供外交保護,同時在中國開展扶貧項目等[2]。目前領事轄區範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甘肅、寧夏、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山西、陝西、西藏、青海和遼寧在內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3]。
Remove ads
歷史

舊的英國公使館成立於1861年3月26日,館舍原為奉恩鎮國公奕樑的府邸。現在這個位置位於北京正義路的西側,東交民巷和東長安街之間。「1959年1月,外交部西歐司副司長通知英國,之前的北京中心規劃要重建,英國代辦處(舊英國公使館)佔據的地方要由司法機構的一個大型新建築佔用。因此,要求代辦處的工作人員在1959年5月31日前搬離這裏。」舊公使館建築的北邊部分目前由中國國家安全部和公安部使用,餘下部分則為其他政府部門佔用(最高人民法院則在南邊俄羅斯公使館舊址上興建)。使館工作人員獲知,他們所放棄使用的一棟建築現作為公安部退休官員的活動中心。據稱這些退休官員非常喜歡這裏,以至於公安部在蓋新的辦公大樓時,並沒有拆除這個老建築,而是搬進了這裏。[4]


英國自1959年9月開始在北京使用現在的辦公樓和官邸,這是兩座位於圍牆花園內的兩層建築,由中國當局在第一使館區建設,用以交換之前因應當局要求搬出的原址。[4]
使館的鐘現在位於使館主會議中心外,網球場對面,是1897年為了紀念維多利亞女皇登基60周年而鑄造的,最初懸掛在舊公使館內小教堂外的塔內。使館現在的休閒設施大約是1983年置辦的,鍾也是在那時候安裝的,並作為新酒吧的名字[4]。「在使館教堂外……有一個石亭,裏面掛着一口鐘,是為慶祝維多利亞女皇登基60周年而建造。鐘塔位於公使館中間四條路的相交處。如Allen解釋說:『鐘塔位於樹影搖曳的幾條路的相交處,當然它也掩映在其中,從每個方位看都很漂亮,槍彈在上面造成許多印跡。它只受過一次襲擊,但是並沒有人受傷。』由於鐘塔在公使館建築中心的特點,鐘塔自然而然成為了最佳的生活中心,人們曾經一群一群地聚集在那裏,討論最新的消息和傳聞。當發生重要攻擊時,會猛烈敲鐘以發出警報;而當鳴鐘時則表示有火災。石亭四周用於張貼各種通告——向被包圍的人進行指導、以及電報、訊息、布告或是傳聞。這裏有時還會張貼官方統計的公使館內居住人員數目。」[5]
Remove ads
使館部門
英國駐華大使館下設領事處、簽證處、貿易與投資處和新聞處[6]。
- 領事處:為英國公民提供全範圍的領事服務包括護照簽發,文件證明,婚姻註冊等等。
- 簽證處:主要負責處理和發放英國入境簽證。
- 貿易與投資處(UKTI):負責貿易發展。
- 新聞處:為公眾和媒體提供關於英國及其政府政策方面的訊息。
Remove ads
事件
1967年5月,香港發生了六七暴動。因為三家左派報紙被港英當局勒令停刊。8月20日下午中國外交部向英國政府提出限時照會,要求港英當局48小時內取消對三家香港報紙的出版禁令,釋放十九名被關押的駐港記者,否則一切後果由英國政府負責。8月22日,紅衞兵包圍後以武力闖入英國駐北京代辦處,縱火焚燒大樓和停泊的汽車,駐華代辦霍普森爵士和駐華參贊柯利達等人被紅衛兵毆傷,柯利達被要求向毛澤東像下跪。事後他們雖獲解放軍送離現場,但霍普森等人被軟禁於北京使館區多月,到1967年底方才獲釋。[15]《人民日報》對文革的民眾和紅衛兵作了正面報導。8月23日凌晨,周恩來總理緊急召見外事口造反派組織代表,強烈譴責了這次違法行為,並在1971年3月2日就這次事件向英方作了正式道歉。
2021年6月4日,英國駐華大使館在微博和微信發佈一張燭光照片,並沒有附帶任何文字,以悼念六四事件,但不足20分鐘被刪除。此外,英國駐華使館在Twitter賬號中,亦發布了同樣的燭光照片。英國駐中國大使館在微博發布照片後,「英女皇因病去世」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有不少中國網民在英國駐華使館微博下評論「英女皇死了?」、「真的駕崩了嗎?」等。[16][17]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