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荷蘭接管安世半導體事件
2025年荷中經濟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25年9月30日,荷蘭政府援引一條源自1952年頒佈的《貨物供應法》,臨時接管總部位於荷蘭奈梅亨,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聞泰科技全資控股的半導體製造商安世半導體(Nexperia),並暫停公司中國籍高層的職務[1][2],官方給出的理由是該公司存在「嚴重的治理缺陷」和對國家經濟安全構成風險[3][4]。
安世半導體是全球最大的基礎型晶片製造商之一[2][5],其產品(如二極管、電晶體和電源管理晶片)對歐洲汽車工業至關重要[1][6],公司營收中約有60%來自汽車領域客戶[7]。荷蘭政府的核心擔憂在於安世中國籍首席執行官張學政,被指控試圖將公司的關鍵技術知識和產能轉移出歐洲[8][5],威脅到歐洲的半導體供應鏈安全[1][5]。
在荷蘭政府行動前夕,安世半導體因其母公司聞泰科技被列入美國出口管制實體清單,於2025年9月29日自動受到美國出口管制限制 [4][7]。
作為對荷蘭接管行動的報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於10月4日發佈出口管制禁令[9][2],禁止安世的中國子公司將在華生產的特定成品和子組件出口到國外[9][10]。此舉導致安世半導體在全球供應鏈中斷,並對歐洲汽車業造成嚴重衝擊[11],包括德國的大眾汽車等主要製造商皆發出供應鏈中斷的警告[9]。
事件爆發後,安世半導體中國區管理層拒絕遵守荷蘭總部的指令[2][10],並宣佈其為獨立營運的「中國企業」[2],將向國內經銷商恢復供貨,但交易須以人民幣結算,以謀求營運自主性[11]。面對危機,荷蘭經濟事務大臣文森·卡雷曼斯與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進行高級別通話[8],雙方承諾將共同努力尋求「建設性的解決方案」[12][13]。
Remove ads
背景
安世半導體的歷史可追溯至荷蘭電子巨頭飛利浦,該公司早在1940年代便開始製造半導體 。2006年,飛利浦將其半導體部門分拆,成立恩智浦半導體。隨後,恩智浦於2017年將旗下標準產品部門再度獨立,組建成現今的安世半導體[6]。
安世半導體的全球總部設於荷蘭奈梅亨[14][2],是一家集設計與製造於一體的整合元件製造商[6]。公司專注於電子系統中最基礎的邏輯與電源管理晶片[6],雖然其技術屬於基礎型,但在全球晶片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15][7]。
其產品涵蓋二極管、電晶體、靜電保護元件及電源管理晶片等[6],並在這些基礎元件市場中掌握約40%的市場份額[7]。主要應用領域包括汽車、消費電子以及工業控制設備[6][16]。根據2024年年報,安世半導體的年度營收約為20億美元,全球市場佔有率為9.7%[6]。
安世半導體於2019年被中國的聞泰科技收購[1],交易金額高達268億人民幣,是當年中國最大的跨境併購案之一[6]。收購完成後,聞泰科技持有安世半導體100%的股權[6]。公司採取歐洲製造與亞洲封裝相結合的營運模式[6],使其供應鏈結構既複雜[14]又具地緣政治敏感性[1]。其前端晶圓製造仍保留在歐洲,主要工廠位於德國漢堡和英國曼徹斯特,而後段封裝測試則集中在亞洲,其中約70%的最終產品在中國東莞完成組裝與測試[14]。雖然安世在法律上為荷蘭企業,其營運重心則偏向中國[14]。根據2024年數據,中國為安世最大的市場,銷量佔比達46%,歐洲市場佔22%,美國市場僅佔9%[6]。值得注意的是,安世約有60%的產品供應汽車製造商,其中車用電子產品營收最高,達12.59億美元[6][7],使其成為歐洲汽車工業的重要供應商[1]。
在荷蘭政府介入前,安世半導體已深受美中科技競爭升溫的影響[4][6]。其母公司聞泰科技於2024年12月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4][15]。2025年9月29日,美國進一步擴大出口管制範圍,更新〈附屬機構規則〉,規定凡被列入清單的實體若持有其他公司至少50%股權,該附屬公司亦自動適用相同的出口限制[14][7]。由於聞泰科技全資持有安世半導體,安世因此自動受到美國出口管制的約束[4][7]。
荷蘭政府的主要顧慮在於技術與資本外流風險。政府擔心聞泰科技試圖將安世半導體的核心知識產權、財務資源及晶片製造能力自歐洲轉移至中國[1][17]。聞泰科技曾在上海臨港新片區建設12吋晶圓廠,宣稱此舉旨在「增強在中國市場的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但此舉引發歐洲當局對技術外移的警惕[6]。
此外,荷蘭政府亦批評安世公司治理存在缺陷,指控前首席執行官張學政涉及「不當管理」並違反先前協議[5],認為其行為可能威脅安世作為歐洲關鍵價值鏈一環的角色[6]。根據法院文件,荷蘭當局的行動是在美國官員向荷蘭外交部施壓、要求撤換張學政以換取制裁豁免之後展開的[4][14]。
Remove ads
事件
在美國於2025年9月29日擴大對安世半導體的出口管制範圍後[4][13],荷蘭政府於翌日(9月30日)決定介入該公司營運[1][14]。荷蘭經濟事務大臣文森·卡雷曼斯宣佈,政府將對安世半導體實施臨時接管[4][15]。此舉是依據源自冷戰時期、1952年頒佈的《貨物供應法》進行的[16][3]。該法賦予經濟事務大臣權力,可阻止任何可能危及公司作為歐洲經濟關鍵價值鏈角色的決策,以確保歐洲供應鏈的安全[6]。
荷蘭政府表示,採取行動的導火線是出現「近期且緊急的信號」,顯示安世半導體的營運持續性及荷蘭與歐洲掌握的關鍵技術知識正面臨威脅[5][7]。根據干預措施,政府有權暫停或推翻公司管理層的決策[1][4]。
隨後,荷蘭阿姆斯特丹商事法院於10月初裁定,暫停聞泰科技實際控制人、安世半導體首席執行官張學政的職務[3][15]。法院認為,有充分理由懷疑公司在張學政領導下的管理穩健性[6]。張學政被解除職務後,聞泰科技在董事會中的投票權由商會任命的獨立管理人接管[6]。同時,法院任命公司財務長史蒂芬·蒂爾格特(Stefan Tilger)出任臨時執行長,並委派一位荷蘭籍臨時總裁共同負責公司運作[3][6]。
儘管部分報導指稱荷蘭政府的行動是回應美國施壓的結果[4][7],但荷蘭當局予以否認[7],強調干預的目的在於解決公司治理問題,並防止關鍵技術知識外洩[17][5]。
Remove ads
在荷蘭政府接管安世半導體後不久,中國商務部於2025年10月4日發佈出口管制通知,作為對荷蘭干預行動的直接反制措施[15]。該禁令禁止安世半導體在中國的子公司及其分包商將於中國生產的特定成品與子組件出口至海外市場[14]。中國政府表示,荷蘭的接管行動「嚴重影響了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12][13]。
隨着爭端升級,安世半導體內部出現分裂局面[18][2]。安世中國管理層於10月中旬向員工發出內部信件,宣佈中國子公司將在中國法律框架下獨立運作[2][11]。信中明確指示員工,有權拒絕執行任何未經中國法定代表人批准的外部指令,明顯針對荷蘭總部的管理命令[2]。其後,荷蘭總部一度切斷安世中國員工的系統訪問權限[14]。而安世中國更於10月23日發表聲明,明確拒絕執行荷蘭總部要求免去全球銷售市場部副總裁張秋明職務的決定[18]。2025年10月26日起,荷蘭總部單方面決定停止向位於東莞的封裝測試工廠供應晶圓。[19]
為穩定國內供應鏈,安世中國隨後恢復向中國境內經銷商供應半導體產品,但規定所有交易須以人民幣結算,以強化自主營運能力。作為回應,荷蘭總部向客戶發出通知,警告不保證中國工廠生產產品的品質[20][11]。安世中國則發表聲明反駁,指母公司對產品質量的質疑「毫無根據」,並表示將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11]。
Remove ads
影響
中國商務部對安世半導體實施出口禁令後,禁止安世中國的產品出口海外,導致全球供應鏈遭受嚴重衝擊,特別是對高度依賴安世晶片的歐洲汽車產業影響尤為顯著[9][12]。安世半導體長期被視為歐洲汽車工業的關鍵供應商[4],其生產的基礎晶片是汽車電子控制單元的重要組成部分[7]。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警告,中荷兩國的爭端可能在短期內引發汽車製造業大規模生產受限甚至停產的情況[12]。包括大眾汽車、博世、BMW與賓士等主要製造商均表示,其供應網絡已受到波及[9][22]。大眾汽車曾向員工表示,由於零件短缺,生產線可能被迫暫停,並考慮實施補貼休假方案以應對危機[8]。
歐洲汽車工業協會亦指出,歐洲車廠的現有晶片庫存僅能支撐數週生產,尋找符合車規標準的替代供應商至少需耗時數月[6][7],而車規晶片的認證流程通常需時一至兩年,使短期替代難以實現[6]。
供應中斷的影響也迅速蔓延至國際市場。美國汽車創新聯盟指,若供應無法及時恢復,將擾亂美國及其他多國的汽車生產[7]。同時,日本汽車工業協會亦接獲安世半導體通知,稱晶片交付無法保證,可能「嚴重影響全球生產」[11]。
Remove ads
應對
全球汽車製造商與零部件供應商開始緊急搶購現有庫存,同時積極向德州儀器、安森美等其他晶片製造商尋求替代的車規級半導體[6]。大眾汽車其後表示,已找到一家替代供應商以填補部分供貨缺口[20]。
在荷蘭總部方面,由於與中國子公司的爭議短期內難以化解[11],安世半導體已着手尋找中國境外的封裝與測試替代地點,以維持生產連續性[20][11]。
為緩解供應鏈危機,中荷兩國啟動高層級對話。荷蘭經濟事務大臣卡雷曼斯應中方要求,與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通電話磋商[12][13]。卡雷曼斯表示,荷方將致力於推動一個符合各方經濟利益的「建設性解決方案」[8][12]。歐盟貿易專員馬羅什·謝夫喬維奇亦介入協調,尋求恢復供應鏈穩定的方案[12]。
評論
《財訊》評論認為,安世半導體事件突顯在美中科技戰壓力日益加劇之下,歐洲正面臨愈來愈大的選邊壓力。該刊指出,歐洲原先依賴「歐洲設計製造 + 中國封裝測試」的營運模式已告破局,並形容這是「歐洲半導體夢醒時分」的來臨[6]。《政客》評述指,安世事件是美中科技競爭延伸至歐洲的典型案例[1]。《紐約時報》分析指,荷蘭政府此次行動是繼光刻機出口限制之後,歐洲國家對中國採取的最具攻擊性措施之一[4]。
歐洲汽車工業協會總幹事指出,歐洲汽車製造商現有庫存僅能維持數週,強調「各方亟需迅速而務實的解決方案」。汽車創新聯盟首席執行官約翰·博澤拉則形容事件「影響重大」,並警告若晶片供應無法儘快恢復,將干擾汽車製造業並產生「溢出效應」波及其他產業[7]。
參考文獻
外部鏈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