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菲臘港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菲臘港灣(英語:Port Phillip Bay)是澳洲東南部維多利亞州中南海岸的一個封閉式海灣,在地圖上形似馬頭,東西寬40公里(25哩)、南北長50公里(31哩),總面積超過1,930平方公里(750平方哩),是維多利亞第一大海灣,也是澳洲最重要的天然港灣之一。維多利亞州首府和最大城市、澳洲第二大城市墨爾本位於海灣的東北岸;維多利亞第二大城市吉朗則位於科里奧灣(Corio Bay,菲臘港灣西側的「馬嘴」部分)的西端。

菲臘港灣由東南的莫寧頓半島(Mornington Peninsula)和西南的貝拉林半島(Bellarine Peninsula)封閉環抱,在西南通過半島間一個僅約2.8公里寬、稱為「裂口」(the Rip)的狹短水道與巴斯海峽的外海相通。港灣絕大部分水域都適航,但相比面積來說,菲臘港灣的水深極淺——最深處只有24米(79呎),位於海灣東側;其它區域有一半水域的深度不足8米(26呎)。因為南面兩個半島和西南方的奧特維山脈屏蔽了絕大部分來自南大洋的風暴和洋流,菲臘港灣除了「裂口」處外都較為風平浪靜,非常適合海運轉口。澳洲最大的集裝箱港口(墨爾本港)和第六大港口(吉朗港)分別位於菲臘港灣的北端和西端。
菲臘港灣內的島嶼都集中在「裂口」附近,其中包括位於昆斯克利夫(Queenscliff)沙咀附近的天鵝島(Swan Island)、兔島(Rabbit Island)、鴨島(Duck Island)、紅樹林島(Mangrove Islet)等障壁島,和波特西(Portsea)以北海域的泥島(Mud Islands)。港灣的海岸線長約264公里(164哩),沿岸有利特爾河、韋里比河、雅拉河和帕特森河等主要河流注入,水量可達25立方公里(6.0立方哩)。
Remove ads
歷史
菲臘港灣形成於8000~10000年前[1],因為末次冰期結束後海平面上升將雅拉河下游流域廣闊的沖積平原淹沒,在原先各支流匯集的湖泊和濕地區域周邊形成了一個較淺的內陸海灣,原先的雅拉河古河口則變成了現在的「裂口」[2]。
澳洲土著早在海灣形成前就已經在此地區居住,有證據顯示至少在40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根據當地原住民的口述歷史,他們的祖先在至少18000年前就在現今海灣所佔據的地區狩獵袋鼠和負鼠[3],海灣邊大量半化石的貝冢則是原住民史前定居點的標記。當時的原住民主要以捕獲包括海豹和小企鵝在內的海產為生,在寒季穿着負鼠毛皮製成的皮草和羽毛頭飾。
菲臘港灣在公元前800~1000年前由於乾旱期和沙洲沉積可能曾完全乾涸過[4]。而自19世紀開始,海灣周邊地區就時常有地震活動 [5][6]。「安東尼的鼻子」(Anthonys Nose)是莫寧頓半島上的一個泥盆紀花崗岩形成的斷崖地形,是賽爾文斷層(Selwyn Fault)的一部分[7] [8] [9],在海灣形成前曾是古雅拉河下游入海前西轉之處。
Remove ads
1802年,英國皇家海軍上尉約翰·默里(John Murray)率領艦隊抵達菲臘港灣,約翰·默里以當時的新南威爾斯總督菲臘·吉德利·金(Philip Gidley King)的姓氏命名為「金港灣」(Port King),然而隨後菲臘·吉德利·金改以新南威爾斯首任總督亞瑟·菲臘的姓氏更名為「菲臘港灣」。[10]
另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