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蒙古帝國御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蒙古帝國御璽,是蒙古帝國時代其大汗使用的璽,上刻畏兀兒文字。
![]()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4年5月9日) |
沿革

ᠮᠥᠩᠬᠡ ᠲᠩᠷᠢ ᠶᠢᠨ
ᠬᠦᠴᠦᠨᠳᠦᠷ ᠶᠡᠬᠡ ᠮᠣᠩᠭᠣᠯ
ᠤᠯᠤᠰ ᠤᠨ ᠳᠠᠯᠠᠢ ᠢᠨ
ᠬᠠᠨᠤ ᠵᠷᠯᠭ ᠢ ᠪᠣᠯᠭᠠ
ᠢᠷᠭᠡᠨ ᠳᠦᠷ ᠬᠦᠷᠪᠡᠰᠦ
ᠪᠦᠰᠢᠷᠡᠲᠦᠭᠦᠶ ᠠᠶᠤᠲᠤᠭᠠᠶ
蒙古史書中記載成吉思汗登基時,上天賜予「哈斯寶」(玉寶),這則傳說也被同時期的吐番和亞美尼亞史書所記錄[1]。蒙古帝國第三代可汗貴由給羅馬教宗英諾森四世的回信就使用一方寫有畏兀兒蒙古文的御璽。根據歐洲使者柏郎嘉賓的説法,這玉璽由俄羅斯工匠科茲馬製作獻給貴由汗,而蒙古族學者則認為這枚御璽從成吉思汗時代就開始被蒙古帝國所使用[2]。
該玉璽一直保留在元朝皇室手中,元順帝北逃時被帶回蒙古。而17世紀的蒙古史書《阿薩喇克齊史》曾明確記載,當初岱總汗時失落的象徵統治權力的玉璽,直到晚期才由達延汗的後人徹辰汗重新奪回。蒙古汗統滅亡後玉璽不知所蹤[1]。
1635年,作為後繼的察哈爾部首領額哲投降後金,一枚小篆文「制誥之寶」也落入清太宗皇太極之手[3],此璽非元朝常用的疊篆印璽;系其父林丹汗征服右翼蒙古時從順義王卜失兔手中獲得[1],而這枚來歷不明的「制誥之寶」成為皇太極對外宣稱統治蒙古部落的象徵,日後又成為清朝玉璽之一。經一些投降清朝的漢臣渲染,該印璽被包裝成所謂的「傳國玉璽」[1]。

20世紀外蒙古獨立時,博克多汗國也有自己的御璽,印璽所用文字從左至右分別為索永布文、傳統蒙古文和八思巴文,意思是「聖潔-博克多汗保持宗教與權威」[4],以彰顯其藏傳佛教的神權性質,此印從1911年末哲布尊丹巴登基為共戴皇帝,一直使用到其圓寂的1924年,隨後蒙古的君主制被廢除,同年末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
Remove ads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