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藍麗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藍麗蓉(Lam Lay Yong,1936年2月2日—),新加坡著名的中國數學史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退休教授,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 從1974年至1990年蘭麗蓉兼任國際數學史學會刊《Historia Mathematica》的副主編。
生平
藍麗蓉是新加坡企業家陳嘉庚的外孫女,李光前的姨甥女[1],原名溫麗蓉,嫁與新加坡律師藍秉湖後從夫姓。
1957年,藍麗蓉畢業於馬來亞大學(今新加坡國立大學),後獲得女皇獎學金赴英國劍橋大學深造。回新加坡後任新加坡大學講師,1966年獲新加坡大學博士學位。1988年晉升為新加坡大學正教授。她在新加坡大學數學系任教,前後長達35年,於1996年退休。
數學史研究
自1966年開始,藍麗蓉在國際數學期刊發表關於《九章算術》、《楊輝算法》、《張邱建算經》等中算史經典的論文。
1992年,藍麗蓉出版了她的代表作:《雪泥鴻爪溯數源》(Fleeting Footsteps, Tracing the Concept of Arithmetic and Algebra in Ancient China)[2]。她在書中詳述中國五世紀《孫子算經》的十進位制籌算的記數法則、和加、減、乘、除、分數運算、開平方運算的程序,還詳細比較九至十世紀阿拉伯著名數學家花拉子米、伊本·拉班關於印度算法的多種著作,發現阿拉伯國家早期關於印度算法中的四則運算和開平方方的程序,和孫子算經中的方法十足相同,從而提出印度-阿拉伯數字系統的十進位制概念,乃起源於中國算籌的學說。她說,她之所以能夠做出這個跨文明的重要發現,乃因以往西方數學史家不通中算史的中文文獻,而中國中算史家又不容易取得西方圖書館的文獻,而她自己則中西文獻可以兼而得之之故。《雪泥鴻爪溯數源》一書在2004年再版,其本內容大致和92年版相同,但增加一篇她在2002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史大會上,在榮獲凱尼斯·梅獎之後的致謝演講,題為《中國古代的數學及其對世界數學的影響》(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s and its influence on World Mathematics)作為代序,和著名數學史家 Joseph Dauben 的引言。
2002年,藍麗蓉因其在數學史領域的傑出成果,榮獲數學史最高榮譽:國際數學史學會頒發的凱尼斯·梅獎[3],她是第一位亞洲人和第一位女學者獲此殊榮。藍麗蓉還榮獲2005年新加坡大學頒發的傑出科學校友獎[4]。
Remove ads
著作
- Lam Lay Yong (1994). "Jiu Zhang Suanshu (Nine Chapters on the Mathematical Art): An Overview", 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vol. 47
- Lam Lay Yong (1977).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Yang Hui suan fa". NUS Press.
- Lam Lay Yong (1997). "Zhang Qiujian Suanjing (The Mathematical Classic of Zhang Qiujian): An Overview", 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vol. 50.
- Lam Lay Yong, Ang Tian Se (1992). Fleeting Footsteps, Tracing the Concept of Arithmetic and Algebra in Ancient China. World Scientific.
- Lam Lay Yong. "A Chinese Genesis, Rewriting the history of our numeral system", 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 vol. 38, 101-108.
- Lam Lay-Yong and Shen Kangshen (沈康身). "Methods of solving linear equations in traditional China", Historia Mathematica, Volume 16, Issue 2, May 1989, pp 107-122.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